患者男,38岁。发现右眶区包块29年,包块面积约10cm×10cm,明显突出皮肤表面,表面有多处暗红色斑块,温度高于周围正常的皮肤,可扪及持续的震颤及血管搏动。临床诊断首先考虑为A、草莓状血管瘤B、海绵状血管瘤C、蔓状血管瘤D、葡萄酒色斑E、脂肪瘤

题目

患者男,38岁。发现右眶区包块29年,包块面积约10cm×10cm,明显突出皮肤表面,表面有多处暗红色斑块,温度高于周围正常的皮肤,可扪及持续的震颤及血管搏动。临床诊断首先考虑为

A、草莓状血管瘤

B、海绵状血管瘤

C、蔓状血管瘤

D、葡萄酒色斑

E、脂肪瘤


相似考题
更多“患者男,38岁。发现右眶区包块29年,包块面积约10cm×10cm,明显突出皮肤表面,表面有多处暗红色斑块,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男性,29岁。因右眶区包块29年入院,患者自出生时,其家人即发现其右眶区有一蚕豆大小的包块,包块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逐渐增长,入院查体见包块面积约10cm×10cm,明显突出皮肤表面,表面有多处暗红色斑块,温度高于周围正常的皮肤,可扪及持续的震颤及血管搏动。该患者诊断首先考虑为A、草莓状血管瘤

    B、海绵状血管瘤

    C、蔓状血管瘤

    D、葡萄酒色斑

    E、脂肪瘤

    为指导治疗,首选的检查是A、颅脑CT

    B、DSA

    C、核素扫描

    D、X线

    E、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该患者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是A、激光

    B、硬化剂注射

    C、栓塞血管

    D、合理的手术治疗

    E、铜针留置法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C


    问题 2 答案:B


    问题 3 答案:D

  • 第2题:

    患者男,38岁。发现腹壁包块2个月。查体:右上腹部皮下可触及一直径约2.0cm包块,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与皮肤无粘连,可活动,无触痛。诊断首先考虑

    A.皮样囊肿

    B.脂肪瘤

    C.皮脂腺囊肿

    D.纤维瘤

    E.表皮样囊肿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患者男,19岁。右股骨远端外侧无明显诱因发现骨性包块半年,近日包块增大较快并出现局部疼痛。表面无明显红肿、皮温不高。X线显示骨性突起与骨干相连,远端可见不规则钙化。正确的治疗是

    A.手术切除
    B.刮除植骨
    C.继续观察
    D.非甾体抗炎药
    E.放射治疗

    答案:A
    解析:
    患者包块半年,无明显红肿,皮温不高。X线显示骨性突起与骨干相连,可见不规则钙化。可考虑为股骨骨软骨瘤,近日包块增大较快,为防止恶变,应行手术切除。骨软骨瘤一般不需治疗。若肿瘤生长过快,有疼痛或影响关节活动功能者;影响邻骨或发生关节畸形者;压迫神经、血管以及肿瘤自身发生骨折时;肿瘤表面滑囊反复感染者;或病变活跃有恶变可能者,应行切除术。故本题答案应该为A。

  • 第4题:

    患者,男,65岁,右腹股沟部包块2年,逐渐增大,平卧消退。查体:右腹股沟内侧及耻骨结节外上见一球形包块未进阴囊,压住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时仍可见包块突出,诊断应为

    A、腹股沟斜疝

    B、腹股沟直疝

    C、股疝

    D、精索鞘膜积液

    E、交通性鞘膜积液


    参考答案:B

  • 第5题:

    甲状腺肿瘤案例: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46岁。发现右颈部包块1个月。1个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颈部有一无痛性包块,随吞咽上下活动,无声嘶及饮水呛咳。查体:右颈前直径3cm类圆形包块,光滑,界清,无压痛,随吞咽上下活动。超声检查示右甲状腺直径3cm包块伴囊性变。


    答案:
    解析:
    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 本例甲状腺肿物待查,根据病史和检查,初步印象是甲状腺腺瘤
    可能性大,其诊断依据是:
    (1)中年女性,发现颈部包块1个月。
    (2)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相关临床症状,无声嘶及饮水呛咳等肿瘤侵犯或肿块
    压迫表现。
    (3)查体示包块和甲状腺关系密切。直径3cm类圆形包块,光滑,界清,无压痛,性质为良性可能性大。
    (4)超声检查示右甲状腺直径3cm包块伴囊性变。
    2.鉴别诊断 主要与甲状腺恶性肿瘤相鉴别。患者无无声嘶及饮水呛咳等肿瘤侵犯表现,查体包块光滑,界清,无压痛,超声检查示右甲状腺直径3cm包块伴囊性变。提示良性可能性大,明确诊断需依靠手术病理。
    3.进一步检查
    (1)甲状腺核素扫描。
    (2)三大常规、心肺相关检查。
    (3)气管像。
    4.治疗原则 积极准备,手术切除,术中病理决定手术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