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前,在中国各地进行的乡村改造尝试中,不包括( )。A.晏阳初在河北进行的县政建设实验 B.梁漱溟在山东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 C.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 D.阎锡山在山西进行的“土地村公有”实验

题目
抗战爆发前,在中国各地进行的乡村改造尝试中,不包括( )。

A.晏阳初在河北进行的县政建设实验
B.梁漱溟在山东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
C.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
D.阎锡山在山西进行的“土地村公有”实验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虽然也在同一时期,但是主要是在开展乡村教育方面,并不涉及乡村改造。
更多“抗战爆发前,在中国各地进行的乡村改造尝试中,不包括(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柏油车是抗战时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中国自行研究改造成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太原会战。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2014年是纪念中国抗战爆发76周年。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中国博物馆发展开始进入一个职业化进程在()。

    • A、民国建立至二十年代末
    • B、二十年代末至抗战爆发前
    • C、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美国就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战的政策。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国家派遣志愿人员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战。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大夫(),积劳成疾,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

    • A、柯棣华
    • B、艾黎
    • C、马海德

    正确答案:A

  • 第7题:

    抗战的爆发结束了30年代电影的繁荣局面。中国电影被战争分成了()、()和()等不同部分。由于战争形势下各地区环境的不同,各部分电影在思想和艺术面貌上都很不相同,中国电影出现了空前错综复杂的局面。


    正确答案:国民党统治区、上海“孤岛”、沦陷区

  • 第8题:

    单选题
    在(  )阶段,中国乡村治理的核心目标是对乡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乡村社会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体系中。
    A

    乡镇自治

    B

    村治转型与乡村共治

    C

    人民公社制

    D

    乡政村治


    正确答案: B
    解析: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全国政权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了《关于健全乡镇政权建设的指示》,明确了乡、行政村、自然村、村居民组的组织体系,并且乡(镇)级政权可以直接领导村以下工作。这一时期被称为“乡镇自治”阶段,此时中国乡村治理的核心目标是对乡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乡村社会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体系中

  • 第9题:

    单选题
    中国博物馆发展开始进入一个职业化进程在()。
    A

    民国建立至二十年代末

    B

    二十年代末至抗战爆发前

    C

    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太原会战。

    正确答案: 错误的。首次大捷应该是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由于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最终以八路军取得胜利告终。此次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性打击,从而高长中华人民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战路线,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
    A

    游击

    B

    局部

    C

    全面

    D

    持久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如何抗战和如何争取抗战胜利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消极抗战路线。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抗战爆发后,战时中国的航空中心是()。

    • A、上海
    • B、武汉
    • C、昆明
    • D、重庆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试述五四时期至抗战爆发前民俗学学科发展的三段学术历程。


    正确答案: (一)北大时期
    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在校刊上逐日登载近世歌谣。1920年,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两年后,发行《歌谣》周刊,出版了九十七期。后并入《国学们周刊》,继续收集、发表各类民间文学作品。我国早期的民间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也在北大校刊发表《歌谣选》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一时期,顾颉刚运用历史地理比较的方法,撰写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的论文。董作宾在《看见她》专号中发表了《一首歌谣的比较研究》一文,进行了母题研究的尝试。稍晚,矛盾出版了《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此外,周作人、刘半农、郑振择、胡适等的成绩也比较显著。
    (二)中大时期
    1927年秋冬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同时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共出十二期。次年更名《民俗》周刊,出版了一百一十期。《民俗》所刊载的民俗资料,大大超过了北大时期。该刊除歌谣外,还登载了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的相当数量的作品,编发了多期民俗专号,出版了多种民俗丛书。这个时期的国内民俗学著作,比较著名的有: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江绍原的《发须爪》、钟敬文的《民间文艺丛话》、容肇祖的《迷信与传说》、赵景深的《童话论集》和黄石的《神话研究》等。中大的民俗学活动,被学者们认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科确立的标志。
    (三)杭州时期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于1930年在杭州成立,它将民俗学运动继续推向深入。学会主办了《民俗月刊》杂志,出版了理论丛刊《民俗学集镌》和专刊《民俗艺术专号》、《民间风俗文化》与《民俗特刊》,并对国外的民俗学理论和学术动态也增加了介绍。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起初仍以人类学为主,后来吸收了法国和日本的民俗学学说。钟敬文这一时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如《金华斗牛的风俗》、《中国神话的文化史价值》、《民间文艺学的建设》和《民众生活模式与民众教育》等,从经济上探求民间习俗的社会根源,提出了民俗学与文化史的关系、民俗学者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社会责任,以及创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等重要问题。

  • 第15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战路线,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

    • A、游击
    • B、局部
    • C、全面
    • D、持久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抗战时期各爱国画家中,以()的贡献最大。抗战爆发后,他在重庆忘我地进行抗日宣传创作,创作《怒吼吧,中国》、《精忠报国》等画作

    • A、张善子
    • B、张大千
    • C、徐悲鸿
    • D、吴作人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简述抗战全面爆发前十年的日本在华北的走私活动。


    正确答案: 这时期日本在华北地区的贸易走私活动日益猖獗。日本在华北的贸易走私由来已久,但初时规模不大,数量和品种极少,走私手法也比较隐蔽。华北事变以后,日本的走私活动逐渐加剧。
    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从1933年春到1935年5月为第一阶段,走私线以陆路为主,走私物品以银元为大宗,平均每日走私银元40万元左右,并迫使中国海关停止在长城上执行巡缉工作。
    从1935年的6月到9月为第二阶段,此间与韩国的私贩在山海关一带往来如织,大肆活动,或公然违反中国政府禁令,私运银元出境;或明目张胆,私僵硬纳关税之洋货络绎运入,肆无忌惮,并将私运范围竭力扩大,几视作正业经营。
    从1935年9月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为第三阶段,此间中国海关在华北及山海关附近洋面上完全丧失了缉私权,走私数额激增,品种涉及人造丝、卷烟纸、布匹、糖、煤油、杂货等项。
    日本在华北猖獗的走私活动,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侵害了中国的海关主权,造成巨额的关税损失,影响了中国的财政收入,并使本已十分萧条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更加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 第18题:

    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戴望舒诗风又一转变从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开始。诗风新变表现在从抒写个人感伤情绪转为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沉雄悲壮的诗。《狱中题壁》写于被日军侵占后的香港狱中,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深深仇恨”和对自由、阳光的无比热望和向往,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我用残损的手掌》以“繁花似锦”的过去和“血和灰”的现在作鲜明对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并寄深情于那“辽远的一角”坚信那是代表着敌人永远无法侵夺的新生的“永恒的中国”。《偶成》表达对光明的确信。这些诗都写得明朗而有深情。艺术上,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戴望舒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诗体形式上,大都押韵,讲究章法句式,在较高层面上从散文化的自由体向新格律体的回归。

  • 第19题:

    单选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是在()
    A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B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C

    华北事变爆发后

    D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美国就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战的政策。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柏油车是抗战时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中国自行研究改造成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戴望舒诗风又一转变从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开始。诗风新变表现在从抒写个人感伤情绪转为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沉雄悲壮的诗。《狱中题壁》写于被日军侵占后的香港狱中,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深深仇恨”和对自由、阳光的无比热望和向往,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我用残损的手掌》以“繁花似锦”的过去和“血和灰”的现在作鲜明对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并寄深情于那“辽远的一角”坚信那是代表着敌人永远无法侵夺的新生的“永恒的中国”。《偶成》表达对光明的确信。这些诗都写得明朗而有深情。艺术上,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戴望舒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诗体形式上,大都押韵,讲究章法句式,在较高层面上从散文化的自由体向新格律体的回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2014年是纪念中国抗战爆发76周年。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