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的主唱者是( )A.汉元帝 B.汉元帝、王昭君 C.王昭君 D.汉元帝、毛延寿

题目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的主唱者是( )

A.汉元帝
B.汉元帝、王昭君
C.王昭君
D.汉元帝、毛延寿

相似考题
更多“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的主唱者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汉宫秋》中哪一折的内容是汉元帝思念已去和亲的昭君。()

    • A、第一折
    • B、第二折
    • C、第三折
    • D、第四折

    正确答案:D

  • 第2题:

    《汉宫秋》的作者是()

    • A、王实甫
    • B、马致远
    • C、白朴
    • D、汤显祖

    正确答案:B

  • 第3题:

    《汉宫秋》是谁的代表作()?

    • A、关汉卿
    • B、马致远
    • C、王实甫
    • D、白朴

    正确答案:B

  • 第4题:

    马致远《汉宫秋》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汉宫秋》描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与传统的昭君故事不同,在情节和人物上进行了新的创造。它将汉元帝写成对王昭君有着深厚爱情的人物,同时突出了王昭君对汉朝的感情,让她以身报国,投水自杀。作者将王昭君的不幸置于民族矛盾的背景下,因此,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情绪特别强烈。艺术上善于抒情,极富感染力。

  • 第5题:

    试论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不同特色。


    正确答案:白朴的《梧桐雨》和马致远的《汉宫秋》虽同为历史剧,但却有着不同的特色。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已有很大不同。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李、杨荒淫误国的揭露,淡化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并将全剧的重心放在表现唐明皇晚年失去贵妃、失去权位的孤寂生活和心理感受,借剧中人物来表达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马致远的《汉宫秋》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作者却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故事作了创造性的改编,与历史史实出入颇大:毛延寿因阴谋败露而卖国投敌;昭君不是汉元帝主动赐给呼韩邪单于,而是匈奴大兵压境强行索要;昭君并未嫁到匈奴,而是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杀。突出的不是昭君和蕃,而是借昭君之恨抒发了作者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由此可见,两剧在对历史事实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融入作者主观感受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但表达的现实感受则有明显的不同。

  • 第6题:

    结合第三折(《灞桥送别》)分析《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1)、浓郁的抒情意味:《汉宫秋》不靠紧张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没有扣人心弦的对白,甚至也未让王昭君与她的死对头毛延寿当面冲突。而是以浓郁的抒情见长。它善于借景抒情,准确细腻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强烈感情,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意境美,抒情性胜于戏剧性。特别是第三折元帝送别昭君的一段段唱词,简直就是一首首韵味深长的诗章,历来为人们击节赞赏。在第三折里,马致远以诗笔写剧,他准确细腻地揭示了汉元帝灞桥送别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前面集中用了[新水令]、[驻马听]、[步步娇]、[落梅风]、[殿前欢]、[雁儿落]、[得胜令]、[川拨棹]8支曲子,让汉元帝直抒胸臆,尽吐相思的痛苦、离别的哀伤,追忆往日的欢乐,责备大臣的怯懦,嗟叹自己的无能。都是汉元帝的抒情独唱。紧接着,作者用[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3支曲子,借景抒情,创造出一种凄凉而优美的意境,映衬出元帝心境的凄苦、孤独、落寞。
    (2)、曲辞典雅清丽:马致远的曲辞以文采见长。语言清新优美,又明白流畅,意境鲜明,情景交融,韵味无穷。读之,有一种美的享受。诚如王国维所评价:“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称他的辞“如朝阳鸣凤”。(3)、唱词旋律优美,富于音乐感:a、对仗手法的出色运用:如“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对仗工整,旋律优美。B、运用短句顶针重复的手段:如“返咸阳,……不思量。”复叠回环,急节促拍,音律凄婉悠扬,加强了感染力和抒情效果。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汉宫秋》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马致远不愧是文采派的代表,曲家高手,“曲状元”。

  • 第7题:

    简述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涵?


    正确答案:思想内涵:借历史故事反映当时的民族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作者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对历史变化中沦落的人们寄予同情。

  • 第8题:

    填空题
    马致远的《汉宫秋》是根据历史上()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正确答案: 昭君出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第三折(《灞桥送别》)分析《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浓郁的抒情意味:《汉宫秋》不靠紧张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没有扣人心弦的对白,甚至也未让王昭君与她的死对头毛延寿当面冲突。而是以浓郁的抒情见长。它善于借景抒情,准确细腻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强烈感情,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意境美,抒情性胜于戏剧性。特别是第三折元帝送别昭君的一段段唱词,简直就是一首首韵味深长的诗章,历来为人们击节赞赏。在第三折里,马致远以诗笔写剧,他准确细腻地揭示了汉元帝灞桥送别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前面集中用了[新水令]、[驻马听]、[步步娇]、[落梅风]、[殿前欢]、[雁儿落]、[得胜令]、[川拨棹]8支曲子,让汉元帝直抒胸臆,尽吐相思的痛苦、离别的哀伤,追忆往日的欢乐,责备大臣的怯懦,嗟叹自己的无能。都是汉元帝的抒情独唱。紧接着,作者用[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3支曲子,借景抒情,创造出一种凄凉而优美的意境,映衬出元帝心境的凄苦、孤独、落寞。
    (2)、曲辞典雅清丽:马致远的曲辞以文采见长。语言清新优美,又明白流畅,意境鲜明,情景交融,韵味无穷。读之,有一种美的享受。诚如王国维所评价:“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称他的辞“如朝阳鸣凤”。(3)、唱词旋律优美,富于音乐感:a、对仗手法的出色运用:如“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对仗工整,旋律优美。B、运用短句顶针重复的手段:如“返咸阳,……不思量。”复叠回环,急节促拍,音律凄婉悠扬,加强了感染力和抒情效果。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汉宫秋》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马致远不愧是文采派的代表,曲家高手,“曲状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论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不同特色。

    正确答案: 白朴的《梧桐雨》和马致远的《汉宫秋》虽同为历史剧,但却有着不同的特色。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已有很大不同。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李、杨荒淫误国的揭露,淡化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并将全剧的重心放在表现唐明皇晚年失去贵妃、失去权位的孤寂生活和心理感受,借剧中人物来表达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马致远的《汉宫秋》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作者却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故事作了创造性的改编,与历史史实出入颇大:毛延寿因阴谋败露而卖国投敌;昭君不是汉元帝主动赐给呼韩邪单于,而是匈奴大兵压境强行索要;昭君并未嫁到匈奴,而是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杀。突出的不是昭君和蕃,而是借昭君之恨抒发了作者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由此可见,两剧在对历史事实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融入作者主观感受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但表达的现实感受则有明显的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汉宫秋》中哪一折的内容是汉元帝思念已去和亲的昭君。()
    A

    第一折

    B

    第二折

    C

    第三折

    D

    第四折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涵?

    正确答案: 思想内涵:借历史故事反映当时的民族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作者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对历史变化中沦落的人们寄予同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它的第三折的具体描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作者为什么进行了这样的艺术虚构?这折戏的戏剧语言有些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汉宫秋》是元杂剧的著名作品,它通过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表现了热爱祖国、反对屈膝投降、反对不义战争、希望民族和睦的思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昭君和番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一行动为汉匈两个民族的团结和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自昭君出塞直至元朝初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断发生,中原地区多次遭到少数民族奴隶主武力威胁和破环,由于这一原因,历代文人在以昭君和番的故事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时,不断地改变这个故事的内容,加进了许多虚构的成分,用以表达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汉宫秋》的第三折写昭君留下汉家衣裳和投江殉国的情节,同历史事实完全符。这是因为在北宋和南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先后遭到辽、金、元等统治者的侵凌,屠杀和掳掠,人民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社会生活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作者在《汉宫秋》第三折中通过昭君留衣和投江的行为表达了当时人民强烈的民族思想和爱国精神,通过昭君的爱情生活的被破坏和她被迫离乡远嫁的屈辱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剧中所写汉元帝和大臣们昏庸无能,正是宋朝君臣的写照,而对毛延寿的鞭挞,正反映了人民对当时的汉奸卖国贼如秦桧之流的痛恨。总而言之,作者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才在历史故事中加进一些虚构成分的。
    这一折的戏剧语言的特色,是它的曲词写得既通俗易懂,又文采斐然;既使用了许多俚语、俗语,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又化用了许多诗词中的句子,如“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写得婉转缠绵,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尤其是【梅花酒】和【收江南】两支曲子,历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 第14题:

    马致远《汉宫秋》所写故事发生在()。

    • A、汉武帝时
    • B、汉昭帝时
    • C、汉宣帝时
    • D、汉元帝时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下面属于马致远作品的是()

    • A、汉宫秋
    • B、长生殿
    • C、桃花扇
    • D、窦娥冤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简述马致远《汉宫秋》和白朴《梧桐雨》在处理历史题材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都是以爱情主题创作的历史剧。不同点:白的《梧》剧基本立显历史真实,以李﹑杨爱情悲剧,真实反映唐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至衰的转折,以此抒写作者的人世沧桑之感,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和重心所在,写战乱平息后,历尽磨难,失去权位的唐明皇退居西宫养老的孤独生活,着重表现他走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昔的心理感受。马的《汉》剧也源于历史,但与历史事实出入较大,是马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情感进行创造性改编而成,对汉元帝的昏庸贪色虽如实描写,但却受“君主圣明,臣罪当诛”的传统思想影响,把悲剧的根源推到了奸臣毛延寿和满朝文武的身上,对汉元帝有较多的美化,对汉元帝失去王昭君之痛苦情感描写,亦多用文人骚客推度君子之腹,极尽渲染夸张之笔法,与历史兴亡之感。

  • 第17题:

    马致远的《汉宫秋》对历史的昭君故事有何改编?有何用意?


    正确答案:(1)、把汉尊胡卑改为胡盛汉弱,把昭君出塞置于匈奴重兵压境的背景下。
    (2)、虚构了昭君的皇后身份和未入匈奴便投江殉国的情节。
    (3)、虚构了毛延寿为汉朝中大夫的身份和投敌卖国的情节。通过改编,歌颂了昭君对汉朝的忠贞,鞭挞了通敌卖国的权奸,也暴露了元帝及大臣的软弱无能,寄寓了强烈的民族感情。这些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元代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宋金相继灭亡而元蒙入主中原后汉民族的心理。

  • 第18题:

    古典悲剧《汉宫秋》的作者是?()

    • A、纪君祥
    • B、马致远
    • C、关汉卿
    • D、白朴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单选题
    下面剧作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
    A

    《窦娥冤》(第三折)

    B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C

    《汉宫秋》(第三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马致远《汉宫秋》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汉宫秋》描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与传统的昭君故事不同,在情节和人物上进行了新的创造。它将汉元帝写成对王昭君有着深厚爱情的人物,同时突出了王昭君对汉朝的感情,让她以身报国,投水自杀。作者将王昭君的不幸置于民族矛盾的背景下,因此,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情绪特别强烈。艺术上善于抒情,极富感染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马致远《汉宫秋》的主要人物是唐明皇。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汉宫秋》的作者是()
    A

    王实甫

    B

    马致远

    C

    白朴

    D

    汤显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它的第三折的具体描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作者为什么进行了这样的艺术虚构?这折戏的戏剧语言有些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汉宫秋》是元杂剧的著名作品,它通过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表现了热爱祖国、反对屈膝投降、反对不义战争、希望民族和睦的思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昭君和番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一行动为汉匈两个民族的团结和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自昭君出塞直至元朝初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断发生,中原地区多次遭到少数民族奴隶主武力威胁和破环,由于这一原因,历代文人在以昭君和番的故事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时,不断地改变这个故事的内容,加进了许多虚构的成分,用以表达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汉宫秋》的第三折写昭君留下汉家衣裳和投江殉国的情节,同历史事实完全符。这是因为在北宋和南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先后遭到辽、金、元等统治者的侵凌,屠杀和掳掠,人民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社会生活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作者在《汉宫秋》第三折中通过昭君留衣和投江的行为表达了当时人民强烈的民族思想和爱国精神,通过昭君的爱情生活的被破坏和她被迫离乡远嫁的屈辱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剧中所写汉元帝和大臣们昏庸无能,正是宋朝君臣的写照,而对毛延寿的鞭挞,正反映了人民对当时的汉奸卖国贼如秦桧之流的痛恨。总而言之,作者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才在历史故事中加进一些虚构成分的。
    这一折的戏剧语言的特色,是它的曲词写得既通俗易懂,又文采斐然;既使用了许多俚语、俗语,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又化用了许多诗词中的句子,如“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写得婉转缠绵,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尤其是【梅花酒】和【收江南】两支曲子,历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