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你在心里想好一个数,按照下列步骤进行运算:把这个数乘以4,然后加8,再把所得新数乘以5,然后再加7,最后再把得到的数乘5。把你的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心里想的数了。”同学们试了几次,小强都猜对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题目

小强:“你在心里想好一个数,按照下列步骤进行运算:把这个数乘以4,然后加8,再把所得新数乘以5,然后再加7,最后再把得到的数乘5。把你的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心里想的数了。”同学们试了几次,小强都猜对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相似考题
更多“小强:“你在心里想好一个数,按照下列步骤进行运算:把这个数乘以4,然后加8,再把所得新数乘以5,然后再加7,最后再把得到的数乘5。把你的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心里想的数了。”同学们试了几次,小强都猜对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个圆桌围了6个孩子每个人想一个数,告诉旁边人,求平均数

    6个人围成一圈每个人心里想一个数,并把这个数告诉左右相邻的两个人,每个人把左右相邻的人告诉自己的数的平均数亮出来,两处数为22的人心里想多少


    4 9 7 11 10 8 六个人分别是a到f  则有a左右两人b和f想的数的平均数是4  即b+f=8   同理  于是有a+c=18
           b+d=14
           c+e=22
           d+f=20
           e+a=16
           b+f=8  
    相关联的三个字母分别组成两个方程组  得a6  b1  c12  d13  e10  f7即亮出11的人想的是13

  • 第2题:

    用数字4、5、6、7、8、9这六个数字组成一个六位数ABCDEF(不一定按给出数字的顺序排列),若把A移到最后,所得的六位数BCDEFA能被2整除,若再把8移到最后,所得的六位数CDEFAB能被3整除,…,依此类推,若把E移到最后,所得的六位数能被6整除,则六位数ABCDEF的最小值为( )。

    A.476598

    B.476589

    C.456789

    D.465879


    正确答案:B
    此题可用排除法,因为把D移到最后,可以被5整除,所以D一定为5,排除C、D;若要保证能被2、4、6整除,所以A、C、E必须是偶数,排除A,故选B。

  • 第3题:

    一个数先加6,再除以5,然后减去7,再乘以4,结果是96。则这个数是:

    A.149 B.155 C.161 D.173

    答案:A
    解析:
    所求数为(96÷4+7)×5-6=149,A正确。

  • 第4题:

    已知一组数据6,5,7,4,6,8的标准差是1.29,把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加上5,然后乘以2,那么得到的新数据的标准差是(  )

    A.1.29
    B.6.29
    C.2.58
    D.12.58

    答案:C
    解析:
    根据标准差的性质,当所有的数据都加上5时,标准差不会发生变化;当所有的数据乘以2时,标准差也会乘以2,即答案2.58。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 第5题:

    新转来的小强是有名的调皮生,同年级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班级里。
    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一位活泼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有到小强家里进行了家访。
    一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捣乱情况几乎看不见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科任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
    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0!”…… 小强回答一次比一次声小,“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时,张老师说:“刚才做的题目里,有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一个更大的数,可是因为0的存在,它的最终结果却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愿意当这个0!”小强急促地说,一改刚开始无所谓的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增光夺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同时,他还经常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家都反映在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谈谈张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答案:
    解析:
    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要求教育要做到教育公正,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因为小强的调皮捣蛋就放弃他,而是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逐步提高小强的学习成绩,增强小强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材料中张老师根据小强的学习数学的优势,因势利导,让其担任数学课代表,体现了张老师把小强同学看作是独特的人的理念。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材料中,张老师通过方法的引导和自信心的确立,激发起小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小强的数学成绩,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进步,体现了张老师把小强同学看作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因此,作为教师,在面对像小强这样的后进生时,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6题:

    有人从一手纸牌中选定一张牌,他把这张牌的花色告诉X先生,而把点数告诉了Y先生。两位先生都知道这手纸牌是:黑桃J、8、4、2;红心A、Q、4;方块A、5;草花K、Q、5、4。X先生和Y先生都很精通逻辑,很善于推理。他们之间有对话如下:Y先生:我不知道这张牌。X先生: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Y先生: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X先生:现在我也知道了。根据以上对话,你能推测出这张牌是()

    • A、方块A
    • B、红心Q
    • C、黑桃4
    • D、方块5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正确答案: 直接心理描写

  • 第8题:

    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选自《宝黛吵架》 从哪里可看出黛玉“爱得深,求得苛”的心理特点?


    正确答案: 自己故意常提“金玉”,却要求宝玉做到“了然无闻”,并硬说宝玉的“着急”是“哄”自己,这都是爱得愈深、求得愈苛的心理体现。

  • 第9题:

    弟弟让姐姐帮他解答一道数学题,一个两位数乘以5,所得的积的结果是一个三位数,且这个三位数的个位与百位数字的和恰好等于十位上的数字。姐姐看了以后,心里很是着急,觉得自己摸不到头绪,你能帮姐姐得到这首题的答案吗?


    正确答案: 根据题干所提的我们先假设,两位数是AB,三位数是CDE,则AB*5=CDE。
    第一步:已知CDE能被5整除,可得出个位为0或5。
    第二步:若后一位数E=0,由于E+C=D,所以C=D。
    第三步:又根据题意可得CDE/5的商为两位数,所以百位小于5。
    第四步:因为上一步得出了C=D,因此,当C=1,2,3,4时,D=1,2,3,4,CDE=110,220,330,440。
    第五步:若E=5,当C=1,2,3,4时,D=6,7,8,9,CDE=165,275,385,495。
    所以,这道题应该有8个这样的数。

  • 第10题:

    单选题
    他知道你的想法吗?
    A

    朋友告诉我的

    B

    他哪能不知道

    C

    他没有想法

    D

    你的想法很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女:什么高兴事呀?看把你美得。男:老师说今天不考试了。你知道吗?昨天我根本就没复习。问:男的为什么高兴?
    A

    因为女的说他很美

    B

    因为他没有复习功课

    C

    因为老师说不上课了

    D

    因为老师说不考试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小强参加学校举行的小学生知识能力竞赛,比赛结束后,乐乐问小强得了第几名,小强故意卖关子,说:“我考的分数、名次和我的年龄的乘积是1958,你猜猜看。”乐乐想了没多久就说出了小强的分数、名次和年龄。那么,你知道小强多大吗?他的竞赛名次和分数呢?

    正确答案: 第一步:小强考的分数、名次数和他年龄的乘积是3256,就说明分数、名次数和年龄是1958的质因数;
    第二步:将1958因式分解,得质因数1、2、11、89;
    第三步:因为这是小学生知识竞赛,所以小强的年龄不可能是1、2,更不可能是89,只能是11,所以小强的年龄是11岁;
    第四步:小强的分数是89,相应的竞赛名次是2。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假设你要测查一个儿童的智力,你测量了他眼眉以上头的周长,你测量了5次,得到了一个平均值,然后将平均数乘以7得到该儿童的IQ,这种测量IQ的程序( )。

    A.不可信,也无效

    B.不可信,但有效

    C.可信,但无效

    D.即可信又有效


    正确答案:C
    解析:测量该儿童眼眉以上头的周长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的,即是可信的。但是用眼眉以上头的周长乘以7得到IQ,则是没有根据的,即是无效的。

  • 第14题:

    你的同事小强在工作交流微信群中发广告,你把他踢了,他生气了,怎么办?


    答案:
    解析:
    如果我在工作中遇到这件事情,会这样来化解。

    第一,私下询问,积极沟通。人际交往中产生隔阂、纠纷很正常,我会摆正自己的心态,主动化解矛盾,千万不能打冷战,影响工作。在私下里向小强询问工作群里发广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手机中病毒、或是微信账号密码被盗才会乱发广告的。并向他解释自己把他踢出群去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怕小强账号被盗发送带有诈骗性质的广告会对其他同事带来损失,二是怕工作群的氛围受到影响,三是工作群有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

    第二,主动反思,自我批评。在说明缘由之后,我会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行反思和自我批评。向小强解释当时自己并没有找到小强进行询问、核实情况,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沟通,告知小强工作群里的信息发布制度,而是采取比较武断、粗暴的方式直接踢出群去,这种方式生硬不妥,确实欠缺考虑,让小强在其他同事眼里有点下不了台。这里向小强道歉,希望他能见谅。

    第三,明确纪律,提出建议。在自我反思结束后,我也会开诚布公地向小强提出建议,毕竟工作群的首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工作,利用工作群来发布广告很不妥当,不仅会影响群内的工作氛围、占用群里的信息资源,而且还会让其他同事对小强产生不务正业的看法,况且群内也有信息发布制度严禁发布与工作无关的信息。所以也希望小强今后能够严格遵守群内制度,维护工作群的良好氛围。

    相信以上三步可以较好地化解掉我和小强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 第15题:

    有人从一手纸牌中选定一张牌,他把这张牌的花色告诉X先生,而把点数告诉了 Y先生。两位先生都知道这手纸牌是:黑桃J、8、4、2;红心A、Q、4;方块A、5;草花K、Q、5、4。X先生 和Y先生都很精通逻辑,很善于推理。他们之间有对话如下:Y先生:我不知道这张牌。X先生: 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Y先生: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X先生:现在我也知道了。
    根据以上对话,你能推测出这是下面哪一张牌?
    A.方块

    A B.红心Q
    C.黑桃4 D.方块5

    答案:D
    解析:
    由Y先生的第一句话可知,该牌的点数是多种花色所共有的,所以只可能是A、Q、4、5 中的一个。再由X先生的第一句话可知,该牌的花色所拥有的点数都是多种花色共有的,即为红心或方块。由Y 先生的第二句话町知,该牌的点数不可能是这两种花色所共有的,即不是A。最后由X先生的最后一句话可知, 该牌的花色排除A这个点数以外只有一种可能,否则X先生无法知道这张牌,故该牌的花色为方块,点数为5, 该牌为方块5。

  • 第16题: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 — 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 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
    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
    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


    答案:
    解析:
    【要点】(1)营造和谐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教学活动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传递,更需要情感的交流。本教学片段中,师生的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给予学生一句句充满赞扬和信任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与安全”,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大胆表达自己的算法。
    (2)尊重学生,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 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算法多样 化,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方法,使他 们在自主探索、大胆猜测、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他们去发现“12 — 9”的多种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各自的算法在全班同学面前得以展开,从而生成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教学资源。
    (3)注重过程与方法,实现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12 — 9”的计算方法,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掌握计算的技能,又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 第17题:

    下列批评的说法中哪一项效果更好()。

    • A、你这傻瓜,干吗把学习机借给别人,弄坏了以后别指望再给你买
    • B、我真是被你这怪孩子给气死了
    • C、就知道你没什么事情能做好
    • D、爸爸知道你贪玩没照看好妹妹,你也难过,下次记得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小强家里最近人人都感到肠胃不适,大家都在寻找原因,突然小强看见奶奶蒸完馒头将蒸锅水灌入热水瓶中,于是就说“我找到原因了”你知道是为什么?


    正确答案: 水不断地蒸发,溶解在水里的盐类就不断被浓缩,水的硬度越来愈大。水里过多的硝酸盐吃进去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破坏血液的输氧功能,甚至还会生成亚硝酸胺致癌物质,故蒸锅水不能当饮用水喝。

  • 第19题:

    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选自《宝黛吵架》 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正确答案: 直接心理描写。

  • 第20题:

    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从哪里可看出黛玉相信宝玉是爱自己的?


    正确答案: 黛玉相信宝玉“心里有”自己,不会相信“金玉相对”的邪说。

  • 第21题:

    问答题
    小强家里最近人人都感到肠胃不适,大家都在寻找原因,突然小强看见奶奶蒸完馒头将蒸锅水灌入热水瓶中,于是就说“我找到原因了”你知道是为什么?

    正确答案: 水不断地蒸发,溶解在水里的盐类就不断被浓缩,水的硬度越来愈大。水里过多的硝酸盐吃进去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破坏血液的输氧功能,甚至还会生成亚硝酸胺致癌物质,故蒸锅水不能当饮用水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材料:   新转来的小强是有名的调皮生,同年级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的班里,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位活泼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又对小强的家进行了家访。     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搞乱的情况几乎看不到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科任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张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0”...小强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声小,“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张老师说:”你刚才做的题目里,有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个更大的数,可因为0的存在,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想当这个0”,小强急躁的说,一改刚开始无所谓的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争光添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有时,他还常常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家反映从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结合学生观,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假设你要测查一个儿童的智力,你测量了他眼眉以上头的周长,测量了5次,得到了一个平均值,然后将平均数乘以7得到该儿童的IQ,这种测量IQ的程序(  )。
    A

    不可信,也无效

    B

    不可信,但有效

    C

    可信,但无效

    D

    即可信又有效


    正确答案: B
    解析: 测量该儿童眼眉以上头的周长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的,即是可信的。但是用眼眉以上头的周长乘以7得到IQ,则是没有根据的,即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