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六艺”是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① 礼乐。其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 法等级制度,对年青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 培养有重大的作用。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 的中心。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礼 仪皆包括在内,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能 没有礼。学中所教之礼,则为贵族所必需的五 礼。乐教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 舞蹈。 ② 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 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贵族子弟要成为“执干 戈以卫社稷”的武士,射御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 练项目。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学科,都 有一定的教练场所。射的训练颇为严格.为贵族 青年参与大射或乡射准备条件。 ③ 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数学知识到西周有更多的积累,为系统教学创造了条 件。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和记数的符号,然后应用 于学习甲子纪日法,知道朔望的周期,再进一步 学习记数的方法,掌握十进位和四则运算,培养 初步的计算能力。 (2)“六艺”教育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六艺"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①“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包 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 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 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 求内心情感修养。 ②“六艺”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g 供后世借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 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 端,甚至把“六艺”教育当作理想模式来强 自己的主张作历史见证。特别是儒家思; 支配地位时期,“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 学派发展中,凡有所主张,要从“六艺”教' 论据;有所批判,则指斥异端背离“六艺, 统。这正是“六艺”教育的历史意义所在。
更多“简述“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1)主要内容: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新学制不订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指导,新学制的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2)特点:①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划分的,这在我国近代学制上是第一次;②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③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④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⑤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⑥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

  • 第2题:

    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六艺”是周代官学教育的六种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艺;御 (驭)是驾驭战车的技术;书是文字的识读和书写;数包含数学及自然科学技术。“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从现代的教育观点来看,礼就是德育,乐就是美育,射、御为体育,书、数是智育。德、美、体、智四育并举,可谓文武兼备,全面发展。 (2)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①六艺教育——生态式教育。 六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育并举,无一偏废。 ②六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审美的教育。 六艺教育是一个基于审美的教育范式,即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体格、知识、德行的教育,融艺术、德行、智能、体育教育于一炉。 ③六艺教育——从生活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 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源自原始时代的生活习惯教育,重视从活动、从实践中学习,是六艺教育的重要特征。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先进观念,反对死的教育,提倡活的教育。这些光辉的教育思想都与六艺教育有着相通之处。 ④六艺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教育。 六艺教育,其实是非常个性化的教育。学生资质、禀赋、性情各不相同,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

  • 第3题:

    下面哪一项最为全面而准确的概括了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 A、军事教育
    • B、宗教教育
    • C、知识教育
    • D、“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正确答案:D

  • 第4题: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正确答案:礼、乐、射、御、书、数

  • 第5题:

    简述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主要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把发动秋收起义作为最主要任务。
    历史意义: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武装革命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挽救大革命失败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 第6题:

    简述教育与个体社会地位升迁的关系。


    正确答案: 人才选拔模式一定特点一种是“赞助性升迁”另一种是“竞争性升迁”。赞助性升迁是一个收到控制的人才选拔过程,竞争性升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一样,它所强调的是最后的成功。在两种模式下,人们对教育所做的价值判断不太。在赞助性模式中,教育因为提供精英文化的学习而受到重视,人们对精英的教育显得冷淡,而把最大的力量花在培养“最有前途的人”身上。在竞争性模式中,教育因为提供上进的机会而受到重视,人们并不关心教育的内容,在价值模式下,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培养人们又尽可能多的技巧,以使他们活动精英的地位,因而必须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使人们一直处于激烈的价值状态下。而赞助性模式中,教育的目的是以精英文化培养一部分人。
    在知识模式中,学校强调团结精神,强调高度专门化的智力和艺术训练,而不管其实用价值。在竞争性模式中,虽然也有“博雅教育”,但更强调保证获得实际生活的技能,尤其是专业技能。竞争性模式还特有一种“社会适应性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社会的社会地位升迁既遵循赞助性模式,也遵循竞争性模式,这种选拔模式与其社会的阶级制度、社会控制方式、教育制度协调一致;同时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能给公平、自然地接受这种选拔模式。

  • 第7题:

    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由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作了副报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
    (1)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2)会议重新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3)会议改组了中共中央在政治、军事上的领导机构。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
    (1)是中共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的统治,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是中共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是中共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在最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确立,就保证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贯彻,这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和取得最后胜利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把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在危机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第8题:

    填空题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正确答案: 礼、乐、射、御、书、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唐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唐朝在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宣宗等朝,进行过较大的立法活动。唐太宗登基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重修法律,历经十年,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修成《贞观律》十二篇,五百条。至此,唐朝法规中律、令、格、式四种基本形式已齐备。从现存的唐代法典《唐律疏议》看,唐代法律的基本内容是集历代法律之大成,并增加了许多方面的新法规,使之更加系统、严整。唐律体系之严整,内容之详尽、细密,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继承、发展以前历代的传统,大大丰富了刑事立法的内容,而且非常注重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制定了众多的调整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的专门规条,使其成为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完备的封建法典,为以后的封建王朝提供了优秀的样板。
    隋唐五代时期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朝制度,达到了中国古代法制的较高水平,不仅为其后的宋、元、明、清制度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周围一些国家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由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作了副报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
    (1)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2)会议重新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3)会议改组了中共中央在政治、军事上的领导机构。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
    (1)是中共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的统治,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是中共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是中共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在最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确立,就保证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贯彻,这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和取得最后胜利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把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在危机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

    三艺

    B

    四艺

    C

    五艺

    D

    六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1)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
    中世纪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期,可以说是教育开始从神学向世俗转化的一个过渡关键,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①中世纪的教育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表现为其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学化。
    ②保守性和发展的缓慢性。
    ③教育讨论的范围与古希腊、罗马差异大,希腊、罗马始终是探讨少数人的教育、统治者的教育,中世纪无等级区别,更具开放性、普遍性。
    ④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认识是未分化的,也就是说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往往是与宗教神学、哲学相联系的。
    (2)中世纪教育的历史地位
    这一阶段的教育在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为后来教育的发展留下很多值得借鉴和利用的东西。
    ①从整体上看,中世纪为西方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大量遗产。
    ②从教育实践看,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学校系统,其中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中世纪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且形成较严格的教育制度。
    ③从教育思想看,中世纪也并非一无建树:
    a.出于培养信仰考虑,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大量见解;
    b.中世纪教育家们所提出的关于教学问题的见解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
    c.中世纪教育家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的方法虽有种种弊端,但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训练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院哲学虽然力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但却从此为理性的发展和运用打通了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中世纪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期,可以说是教育开始从神学向世俗转化的一个过渡关键,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特征:
    (1)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表现为其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学化;
    (2)保守性和发展的缓慢性;
    (3)教育讨论的范围与古希腊、罗马差异大,希腊、罗马始终是探讨少数人的教育、统治者的教育,中世纪无等级区别,更具开放性、普遍性;
    (4)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认识是未分化的,也就是说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往往是与宗教神学、哲学相联系的。
    这些特点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应该说积极的部分是占主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为后来教育的发展留下很多值得借鉴和利用的东西:
    (1)从整体上看,中世纪为西方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大量遗产
    (2)从教育实践看,同样是笔财富,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学校系统,其中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中世纪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且形成较严格的教育制度;
    (3)从教育思想看,中世纪也并非一无建树:①出于培养信仰考虑,极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大量见解;②中世纪教育家们所提出的关于教学问题的见解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③中世纪教育家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的方法虽有种种弊端,但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训练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院哲学虽然力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但却从此为理性的发展和运用打通了道路。

  • 第14题:

    简述教育与生态诊断的主要内容。
    教育与生态诊断的目的和任务是在明确了影响目标疾病/健康问题的主要行为问题的基础上,对导致该行为/行为群发生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基本依据,在格林模式中将这些因素分为倾向因素、强化因素和促成因素。
    (1)倾向因素,倾向因素是目标行为发生发展的主要内在基础,包括个人的知识、态度、信念、自我效能认识,以及行为动机和意向。
    (2)促成因素,指使行为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或形成某行为所必须的技能、资源和社会条件。
    (3)强化因素,“强化因素是那些在行为发生之后提供持续的回报或为行为的维持和重复提供的激励”。

  • 第15题:

    简述《汉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和特点:
    (1)维护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君主专制制度;
    (2)肯定了奴隶制度和自由民内部的权利不平等;
    (3)实行土地国有和公社所有的公有制形式;
    (4)在契约方面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书面形式;
    (5)肯定买卖婚姻和家长制家庭关系;
    (6)犯罪与刑罚未成为独立部分,散布于其他各条文之后,刑罚保留了原始氏族制度的残余;
    (7)规定了以国王掌握最高司法权和以发誓、神明裁判为主的诉讼制度。
    历史地位:
    (1)它是楔形文字法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
    (2)属于奴隶制早期成文法典的高峰;
    (3)对后来西亚地区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4)它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楔形文字法的成文法典。

  • 第16题:

    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 A、三艺
    • B、四艺
    • C、五艺
    • D、六艺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正确答案: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 第18题:

    简述《法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1)《法经》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它以先秦法家思想为指导,考、总结并汲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立法与公布成文法的成功经验,代表当时最高的立法成就,它所开创的法典编纂体例与法典的内容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首先,以镇压盗、贼为立法宗旨。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法经》把侵犯官私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作为法律重点打击的对象,并将其列为篇首,充分体现封建法律制度的本质,成为后世封建律典奉行的指导原则。
    (3)其次,贯穿重刑主义的法制原则。为了巩固新建直的封建专制政权,《法经》不惜动用最残酷的肉刑、死刑、族刑、连坐等刑罚手段,并创立以言论或思想治罪的先例,这些做法许多为后世所继承。这一原则的确立在当时固然有乱世推行变法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于残酷的刑事镇压的基础之上的。
    (4)再次,编纂体例与编纂思想成为后世立法的基础。一方面,《法经》本身篇章结构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具有其系统性与合理性。据说,商鞅携《法经》入秦,以《法经》为基础制定秦律;后来汉承秦制,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兴、厩三篇,制成《九章律》,后来曹魏的《新律》、西晋的《泰始律》到北齐的《北齐律》,均在《法经》的基础上不断完备,最后形成唐律12篇500条的结构;另一方面,从《法经》的编纂思想来看,具有明显的刑事性,即通过立法打击危害政权主要的立法思路,对中华法系以刑为主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法经》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法经》的主要内容
    《法经》共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害财产等犯罪的实体法规定。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法经》将“盗法”和“贼法”列在法典之首。“囚法”(也作“网法”)、“捕法”是关于追捕、囚禁及审讯罪人的法律规定,大多属于程序法的范畴。第五篇“杂法”是规定贼盗以外其他犯罪的篇目,主要规定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徙禁、金禁等“六禁”的内容。第六篇“具法”是关于从重从轻、减免刑罚等定罪量刑通用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世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2)《法经》的历史地位
    《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①《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②《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帅、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六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法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正确答案: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汉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和特点:
    (1)维护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君主专制制度;
    (2)肯定了奴隶制度和自由民内部的权利不平等;
    (3)实行土地国有和公社所有的公有制形式;
    (4)在契约方面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书面形式;
    (5)肯定买卖婚姻和家长制家庭关系;
    (6)犯罪与刑罚未成为独立部分,散布于其他各条文之后,刑罚保留了原始氏族制度的残余;
    (7)规定了以国王掌握最高司法权和以发誓、神明裁判为主的诉讼制度。
    历史地位:
    (1)它是楔形文字法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
    (2)属于奴隶制早期成文法典的高峰;
    (3)对后来西亚地区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4)它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楔形文字法的成文法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教育与生态诊断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教育与生态诊断的目的和任务是在明确了影响目标疾病/健康问题的主要行为问题的基础上,对导致该行为/行为群发生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基本依据,在格林模式中将这些因素分为倾向因素、强化因素和促成因素。
    (1)倾向因素,倾向因素是目标行为发生发展的主要内在基础,包括个人的知识、态度、信念、自我效能认识,以及行为动机和意向。
    (2)促成因素,指使行为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或形成某行为所必须的技能、资源和社会条件。
    (3)强化因素,“强化因素是那些在行为发生之后提供持续的回报或为行为的维持和重复提供的激励”。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