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酒后驾车缓慢行驶,此时乙高速逆向行驶,甲及时刹车仍未能防止事故发生,乙当场死亡,甲受轻伤,经查事故发生时甲血液酒精含量为50 mg/100 ml,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交通肇事罪 C.构成危险驾驶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题目
甲酒后驾车缓慢行驶,此时乙高速逆向行驶,甲及时刹车仍未能防止事故发生,乙当场死亡,甲受轻伤,经查事故发生时甲血液酒精含量为50 mg/100 ml,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交通肇事罪
C.构成危险驾驶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考题
更多“甲酒后驾车缓慢行驶,此时乙高速逆向行驶,甲及时刹车仍未能防止事故发生,乙当场死亡,甲受轻伤,经查事故发生时甲血液酒精含量为50 mg/100 ml,甲的行为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乙为夫妻,无父母子女。甲只有一兄丙,乙只有一妹丁。某日,甲、乙遭遇车祸,甲当场死亡,乙在被送往医院途中死亡。经查,甲、乙共有房屋3间。各方对此3间房屋的继承发生了争议,该房屋应( )。

    A.由丙独自继承

    B.由丁独自继承

    C.由丙、丁平分遗产

    D.由甲、乙所在单位所有


    正确答案:B
    解析:甲先死亡,其遗产由乙继承;乙死亡后,其遗产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在本案中,乙的法定继承人只有丁一人。因此,该房屋应当由丁一人继承。ACD是错误的,只有B是正确答案。

  • 第2题:

    A市在雪天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甲乙两车相撞,甲车驾驶员当场死亡,后经交通警察查实,该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乙车驾驶员酒后驾车。则甲车驾驶员死亡的近因是( )。

    A.大雪天气

    B.酒后驾车

    C.甲车撞击

    D.乙车撞击


    参考答案:B
    解析:近因认定的方法有:①从最初事件出发,按逻辑推理,判断下一个事件可能是什么;再从可能发生的第二个事件,按照逻辑推理判断最终事件即损失是什么。如果推理判断与实际发生的事实相符,那么,最初事件就是损失的近因。②从损失开始,按顺序自后向前追溯,在每一个阶段上按照“为什么这一事件会发生?”的思考来找出前一个事件。如果追溯到最初的事件且没有中断,那么,最初事件即为近因。题目中,甲车驾驶员死亡是由于两车相撞,而两车相撞是由于乙车驾驶员酒后驾车,与大雪无直接必然的关系。

  • 第3题:

    故意杀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致人死亡,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根据以上定义,下面哪种行为属于故意杀人?


    A. 某人对瘫痪在床的母亲不管不问,导致其死亡的行为
    B. 甲和乙在楼顶打闹,致使乙掉楼摔死
    C. 王某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乘车人李某死亡
    D. 甲在愚人节打电话给乙进行恐吓,致使乙心脏病发作死亡

    答案:A
    解析:
    解题指导: B、C、D项都是过失杀人,只有A项肯定会导致人的死亡,故答案为A。

  • 第4题:

    关于因果关系发展过程中介人的情况,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将乙打成轻伤,乙前往医院接受治疗,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乙死亡,甲不应该对乙的死亡承担刑 事责任
    B.甲将乙打成重伤,乙濒临死亡,医生的抢救行为存在一定的错误,很快乙死亡,甲不应对乙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C.甲将乙打成重伤,乙住院治疗,其间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不应对乙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D..甲将乙打成重伤,生命垂危,丙见到后开枪射杀了乙,甲不应对乙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B
    解析:

  • 第5题:

    甲驾车在某路段行驶时,与行人乙发生剐蹭,乙对甲进行辱骂,甲殴打乙致其轻微伤后驾车离去。公安机关为查处此案,对甲进行传唤,甲却躲避。公安机关为使甲来接受调查,将甲的汽车扣押。公安机关的扣车行为属于()

    • A、行政强制执行
    • B、行政处罚
    • C、行政征收
    • D、行政强制措施

    正确答案:D

  • 第6题:

    下列行为中,成立正当防卫的有()。

    • A、甲用木棒打击乙头部,欲将乙打昏,抢其钱财,在甲实施打击过程中,乙拾起石头向甲掷去,致甲死亡
    • B、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甲非常气愤,扬起拳头,乙见状拾起一根木棒向甲打去,致甲轻伤
    • C、甲与乙素有仇怨,某日,甲与乙相遇,甲大肆辱骂乙,乙气愤难耐,其推搡甲,甲挥拳向乙打去,致乙轻伤
    • D、甲与乙素不相识,某日,甲与乙相遇,甲无故辱骂乙,并拾起一根木棒欲打乙,乙见状抢下木棒,向甲打去,致甲重伤

    正确答案:A

  • 第7题:

    甲乙二人酒后飙车,甲违章超车,致使一辆正常行使的机动车撞向护栏,司机当场死亡,甲随后停车报警。乙驾车逃走,因害怕交警追来,一路高速行驶,先撞到一辆面包车,致对方车辆失控撞上隔离带,司机当场死亡;继续逃窜,再次撞上一辆小汽车,车上司机重伤;之后又因违章超车致使三车在避让时追尾,又导致2人死亡,3人受伤。经酒精测试和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甲血液酒精含量为75mg/100ml,乙血液酒精含量为150mg/100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交通肇事罪
    • B、甲构成危险驾驶罪
    • C、乙构成危险驾驶罪
    • D、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正确答案:A,D

  • 第8题:

    下列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人民法院对哪种案件在开庭审理时无须先行调解?()

    • A、甲与乙就遗产继承的分配数额发生纠纷
    • B、甲在驾车行驶过程中被违章驾车行驶的乙撞为轻伤,请求损害赔偿
    • C、甲误将50万元钱转入乙的银行卡,诉请乙将50万元返还自己
    • D、甲与乙为邻居,甲因为乙建筑新屋影响其房屋采光而提起诉讼

    正确答案:C

  • 第9题:

    A市在雪天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甲乙两车相撞,甲车驾驶员当场死亡,后经交通警察查实,该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乙车驾驶员酒后驾车。则甲车驾驶员死亡的近因是()。

    • A、大雪天气
    • B、酒后驾车
    • C、甲车撞击
    • D、乙车撞击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情况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是()。
    A

    甲遭遇乙绑架,甲从飞驰的车上跳车逃跑时,不幸摔死,乙的行为与甲的死亡结果

    B

    甲开枪射击乙,没有击中,但乙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因枪声所惊,致心脏病突发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

    C

    甲开车时不慎将乙撞成重伤,乙因此而住院,后因医生严重不负责任在输血时乙受感染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

    D

    甲意图杀乙,但仅导致乙受轻伤,乙迷信鬼神,而以香火涂抹伤口,致使细菌侵入体内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


    正确答案: B
    解析: 选项B、C、D中,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为甲开枪射击、将乙撞伤、使乙受轻伤并不会必然导致乙死亡的结果,甲在实施行为时也不可能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因此上述三项都不正确。
    选项A中,乙的绑架行为直接危害到甲的生命安全,甲为自保而跳下火车,这是由乙的绑架行为直接引发的,乙对于结果的发生可以有事先的预见,故选项A正确。

  • 第11题:

    多选题
    甲为杀乙,对乙下毒。甲见乙中毒后极度痛苦,顿生怜意,开车带乙前往医院。但因车速过快,车右侧撞上电线杆,坐在副驾驶位的乙被撞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驾车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中止 

    B

    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投毒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

    只要发生了构成要件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立中止犯,故甲不成立中止犯 

    D

    只要行为人真挚地防止结果发生,即使未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也应认定为中止犯,故甲成立中止犯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甲为杀乙,对乙下毒。甲见乙中毒后极度痛苦,顿生怜意。开车带乙前往医院。但因车速过快,车右侧撞上电线杆,坐在副驾驶位的乙被撞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4年真题]
    A

    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驾车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中止

    B

    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投毒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

    只要发生了构成要件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立中止犯,故甲不成立中止犯

    D

    只要行为人真挚地防止结果发生,即使未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也应认定为中止犯,故甲成立中止犯


    正确答案: A,D
    解析: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为完成形态。犯罪中止具有时间性、自动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AB两项,甲先下毒杀乙,之后又开车带乙去医院,说明甲为防止乙死亡结果的发生作出了积极努力,最终乙因撞车死亡。如果乙死亡主要是因为撞车,则交通事故这一介入因素的发生已经中断了甲的投毒行为与乙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甲构成故意杀人中止。如果乙死亡主要是因为投毒,则该因果关系并未因交通事故的介入而中断,甲仍然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C项,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属于犯罪中止。不管是哪一种中止,都必须是其犯罪行为没有导致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如果最终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一些异常因素介入,则行为人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中断,应当认定其行为构成犯罪中止。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立中止犯”的说法过于绝对。
    D项,《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成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有效地防止犯罪既遂结果的发生。既遂结果的发生可以不是本人亲自防止的,但必须有效防止异常介入因素除外

  • 第13题:

    已知上半年单位甲发生过轻伤、重伤、死亡和重大伤亡事故;单位乙仅发生过轻伤和重伤事故。如记单位甲为A,单位乙为B,试求A∪B及A∩B发生的事故?(用集合符号表示)

    A.A∪B={轻伤、死亡、重大伤亡事故};A∩B={轻伤、重伤事故}

    B.A∪B={轻伤、重伤、死亡、重大伤亡事故};A∩B={死亡、重伤事故}

    C.A∪B={轻伤、重伤、重大伤亡事故};A∩B={重伤、死亡事故}

    D.A∪B={轻伤、重伤、死亡、重大伤亡事故};A∩B={轻伤、重伤事故}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甲、乙两瓶酒精溶液分别重400克和150克,甲中含酒精120克,乙中含酒精90克。从两瓶中应各取出()才能兑成浓度为50%的酒精溶液150克。[2008年招行真题]
    A.甲100克.乙50克
    B.甲90克,乙60克
    C.甲60克.乙90克
    D.甲50克,乙100克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可知,甲中酒精浓度为120÷400×100%=30%,乙中酒精浓度为90÷150×100%=60%.根据十字交叉法:

    所以两种酒精溶液的质量比为1:2,混合溶液共150克,应取甲溶液克,乙溶液150×100克。

  • 第15题:

    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用刀砍伤乙,致其轻伤,但乙因感染破伤风而死亡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甲与乙都和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 毫克毒物,且知道5 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 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甲和乙因琐事发生争吵,甲持刀追砍乙,乙狂逃,在闹市区未看清红灯,结果被一辆汽车撞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甲以120公里时速驾车(该高速公路限速为100公里),将突然跑上公路的乙撞死事后证明,即使甲不超速,乙也会被撞死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答案:B,C
    解析:
    BC。A:介入因素是产生危害结果的主要原因,且介入因素很异常,故因果关系中断。B:甲、乙的行为都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起了作用,故都有因果关系。C:乙虽然是被车撞死的,但这一结果是杀人者狂追的正常结果,即此处具有相当因果关系,故仍然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D是客观的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无关。

  • 第16题:

    某日天下大雪,一行人被甲乙两车相撞而死,后经交警查实,该事故是因甲车驾驶员酒后驾车及刹车不及,而乙车为避让撞到行人所致,则行人死亡的近因是()。

    • A、大雪天气
    • B、酒后驾车
    • C、甲车刹车不及
    • D、乙车避让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下列行为中,不成立正当防卫的有()。

    • A、甲用木棒打击乙头部,欲将乙打昏,抢其钱财,在甲实施打击过程中,乙拾起石头向甲掷去,致甲死亡
    • B、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甲非常气愤,扬起拳头,乙见状拾起一根木棒向甲打去,致甲轻伤
    • C、甲与乙素有仇怨,某日,甲与乙相遇,甲大肆辱骂乙,乙气愤难奈,其推搡甲,甲挥拳向乙打去,致乙轻伤
    • D、甲与乙素不相识,某日,甲与乙相遇,甲无故辱骂乙,并拾起一根木棒欲打乙,乙见状抢下木棒,向甲打去,致甲重伤

    正确答案:B,C,D

  • 第18题:

    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周岁)。某日,甲携乙外出时,乙被张三酒后驾车撞伤,躺在血泊中,张三驾车逃走。甲心想,反正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由于张三负有救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故意杀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致人死亡,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 根据以上的定义,下列哪种行为是典型的故意杀人( )

    • A、某人对瘫痪在床的母亲不管不问,导致其死亡的行为
    • B、甲和乙在楼顶追逐打闹,致使乙坠楼摔死
    • C、王某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乘车人李某死亡
    • D、甲在愚人节打电话给乙进行恐吓,致使乙心脏病发作死亡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甲伤害乙后,警察赶到。在警察将乙送医途中,车辆出现故障,致乙长时间得不到救助而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 B、甲违规将行人丙撞成轻伤,丙昏倒在路中央,甲驾车逃窜。1分钟后,超速驾驶的乙发现丙时已来不及刹车,将丙轧死。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 C、甲以杀人故意向乙开枪,但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丙中弹身亡。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 D、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自杀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单选题
    关于结果加重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甲、乙共同抢劫丙,丙奋力反抗,对抗过程中,甲不慎将乙捅死。甲构成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B

    甲驾车不慎,将乙撞成轻伤后逃逸,好心的丙将乙救起,但在开车送乙去医院时遭遇车祸,乙、丙当场死亡。甲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C

    继父甲长期打骂继子乙。某天甲因乙调皮捣蛋,拿皮鞭猛烈抽打乙,直至乙失去知觉才停手,此时乙已经死亡。甲构成虐待罪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D

    保安甲怀疑乙女偷了超市的东西,遂强行搜查了乙的身体,在搜查中色心大起,对乙的敏感部位进行捏摸。甲构成非法搜查罪的结果加重犯


    正确答案: A
    解析:
    结果加重犯,是指故意实施刑法规定的一个基本犯罪行为,由于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结果,刑法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
    A项,抢劫致人死亡,是指死亡结果由抢劫的基本行为直接造成的情况。但是法律并没有特别限定,这里的“人”必须是抢劫罪的犯罪对象。行为人在实施抢劫过程中,以抢劫的暴力致其同案犯死亡的,仍然构成“抢劫致人死亡”。即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
    B项,行为人要成立结果加重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加重结果能够客观归责于行为人的行为,即与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案例中,被害人乙的死亡结果,独立地实现于送医路上的车祸,与甲的交通肇事及其逃逸行为不具有关联性。因此,甲的行为只能评价为交通肇事逃逸
    C项,《刑法》第260条中“虐待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长期摧残、折磨。使被害人的身体机能逐渐恶化,最终死亡的情况。从主观上来说,行为人只有虐待的故意,并没有把人打成轻伤、重伤甚至打死的故意。如果行为人在伤害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了积极加害行为,则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而非虐待罪论处。案例中,从甲实施行为所用的工具、暴力的程度和停手的时间来看,性质上已经不属于虐待行为,甲对行为人的伤害甚至是死亡结果,起码具有放任的故意。视情况应当定故意伤害致死或者故意杀人罪。
    D项,结果加重犯,是一种法定的加重处罚形态。一行为能不能构成结果加重犯,取决于评价它的刑法分则条款的具体规定。由《刑法》第245条可知,非法搜查罪无结果加重犯的规定。在搜查中“捏摸敏感部位”,不是非法搜查罪所造成的结果,而是一种附随的情节,视具体法条的内容,定情节加重犯或者另行构成强制猥亵、侮辱罪

  • 第22题:

    单选题
    某日天下大雪,一行人被甲乙两车相撞而死,后经交警查实,该事故是因甲车驾驶员酒后驾车及刹车不及,而乙车为避让撞到行人所致,则行人死亡的近因是()。
    A

    大雪天气

    B

    酒后驾车

    C

    甲车刹车不及

    D

    乙车避让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甲晚10点30分酒后驾车回家,车速每小时80公里,该路段限速60公里。为躲避乙逆向行驶的摩托车,将行人丙撞伤,丙因住院治疗花去10万元。关于丙的损害责任承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应承担全部责任

    B

    乙应承担全部责任

    C

    甲、乙应承担按份责任

    D

    甲、乙应承担连带责任


    正确答案: A
    解析:
    《侵权责任法》第八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同侵权责任的特征是:①责任主体的复数性。在共同侵权中,责任主体为二人或者二人以上。②责任的整体性。共同侵权责任要求侵权主体有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性。主观上的共同性是指共同故意和共同过失,客观上的共同性是指共同行为。③责任的连带性。共同加害人的每一个人对全部损害承担责任。在共同加害人中的某一人或某一部分人承担责任以后,有权对其他未承担责任人进行追偿。
    本题中甲违章酒后超速驾驶,乙逆向行驶摩托车,两人都存在过错,两人的行为相结合造成了行人丙受伤的结果,甲乙要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