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题目
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两税法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 (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
    (3)根据资产和土地的多少征收资产税和地税。
    (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6)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的总税额。

  • 第2题:

    简述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


    答案:
    解析:
    (1)背景:汉代儒学的神秘化、繁琐化,使之丧失了统治思想的功能,魏晋士族门阀阶层需要寻求适应自身需要的统治思想;汉末以后的长期动荡,经学传授的“家法”“师法”传统断裂,为新的学术风气兴起创造了条件。
    (2)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玄学探讨“有”与“无”的关系,最终落实到“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何晏、王弼主张“有”生于“无”,“名教本于自然”;嵇康、阮籍主张“贵无”,“越名教而任自然”,蔑弃礼法;裴類、郭象“崇有”,认为一切“有”皆“块然自生”,“名教即自然”,抬高名教的地位。

  • 第3题:

    简述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负债管理理论的兴起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
    第一,西方各国战后经济稳定增长,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业在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上展开激烈的争夺。
    第二,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管制,制定银行法,对利率实施管制。
    第三,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扩大资金来源提供了可能性。第四,西方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负债管理理论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银行流动性的需要,使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同时,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

  • 第4题:

    撰写评价报告的内容()

    • A、评价方案产生的背景
    • B、评价方案的实施过程
    • C、评价结果及结果分析
    • D、评价工作的效果

    正确答案:A,B,C,D

  • 第5题:

    简述空间分析学派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正确答案:1)背景
    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
    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
    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
    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
    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
    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
    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 第6题:

    试述清代地丁合一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 背景: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是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人口疏散,土地荒芜,城市萧条。清廷为此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其中一项就是地丁合一。
    内容:就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此法分两部实施。第一步。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一康熙五十年的丁税作为定数,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把丁税固定下来。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此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税。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
    意义:地丁合一表面上是一种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但其进步意义和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改革之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而是丁税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贫民就不必因担心丁税而杀生、逃匿。这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都有好处。

  • 第7题:

    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正确答案: 背景:(1)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庄田出现,庄客与庄田主之间出现契约关系,封建生产关系有了某些发展。(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法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3)藩镇割据,政府直接辖区缩小,财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赋税沉重,人民纷纷逃起义。
    内容:780年唐德宗用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1)取消租庸调和杂税;(2)不分主、客户,一律以现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3)改用按资产和田亩征税;(4)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意义:(1)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情况。(2)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后代税制开了先例。

  • 第8题:

    问答题
    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正确答案: 背景:(1)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庄田出现,庄客与庄田主之间出现契约关系,封建生产关系有了某些发展。(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法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3)藩镇割据,政府直接辖区缩小,财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赋税沉重,人民纷纷逃起义。
    内容:780年唐德宗用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1)取消租庸调和杂税;(2)不分主、客户,一律以现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3)改用按资产和田亩征税;(4)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意义:(1)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情况。(2)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后代税制开了先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教育评价背景分析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对教育背景的分析主要包括1)社会发展背景分析;2)教育发展阶段性需要分析;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制度要求或评价委托人的需要分析――领导者及管理者需要分析;4)被评对象自身需要和心理准备分析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清代地丁合一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 背景: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是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人口疏散,土地荒芜,城市萧条。清廷为此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其中一项就是地丁合一。
    内容:就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此法分两部实施。第一步。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一康熙五十年的丁税作为定数,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把丁税固定下来。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此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税。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
    意义:地丁合一表面上是一种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但其进步意义和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改革之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而是丁税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贫民就不必因担心丁税而杀生、逃匿。这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都有好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折衷主义及其产生的背景。

    正确答案: 折衷主义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是指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所以也被称为“集仿主义”。
    19世纪的交通便利,考古学大为发展,加上摄影术的发明,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古代遗产,以致有可能对各种式样进行拼凑和模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负债管理理论的兴起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
    第一,西方各国战后经济稳定增长,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业在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上展开激烈的争夺。
    第二,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管制,制定银行法,对利率实施管制。
    第三,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扩大资金来源提供了可能性。第四,西方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负债管理理论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银行流动性的需要,使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同时,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西晋实行占田制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西晋所实行的占田制是模仿西周的井田制而来的,在土地私有的情况下,基本不具备实行的条件,并且无法抑制土地兼并,所以占田制实行以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晋代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考生应对此有大致的掌握。

  • 第14题:

    简述信息评价工作的内容及其意义?
    信息工作评价的内容包括对信息工作效率和效益两个基本方面的评价。
    对信息进行效率和效益分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可以弥补“市场缺陷”。

  • 第15题:

    分析论述美国《国防教育法》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正确答案: 产生背景: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之后,美国开始反思自身的教育问题,并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因此在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内容:
    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3、强调天才教育
    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

  • 第16题:

    简述利益集团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和社会条件?


    正确答案: 一、利益集团的概念:
    利益集团是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目标的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要求而组成的社会团体,其目的是维护自身的利益。
    二、利益集团的产生背景和社会条件有:
    (1)从经济方面看,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化的大生产促成了社会巨大变革。
    (2)从政治方面看,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范围扩大了。

  • 第17题:

    试述唐朝“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唐朝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理财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缓解了财政困难,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和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因之在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内容:
    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但保留丁额。
    二、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等入户籍,交纳赋税。
    三、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四、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
    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
    六、“量入制出”。
    意义:一、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扩大了税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18题:

    简述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根据及其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原因:唐朝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理财措施,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因此,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这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而称“两税法”。
    主要内容:
    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傜、杂税,但保留丁额;
    二、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记入户籍,交纳赋税。
    三、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四、无固定住所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三十分之一,后为十分之一。
    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六月交完,秋税十一月交完。
    六、“量出制人”。中央财政根据指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 第19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
    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两税法的内容特点和利弊。

    正确答案: (1)内容:
    1)统一税目,以户税和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它一切赋税都纳入两税;
    2)依据财产及土地占有状况划分户等,不论主户与客户、丁男与中男,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不定居而行商者则由所在地征税1∕30;
    3)两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征钱或折纳绢帛,秋税则征谷物,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4)量出以制入,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全国垦田数及收入钱谷数作为两税征收的基准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中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确定两税法的总额分摊于各地。
    (2)特点:
    1)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身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从此“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扩大了纳税面。所以两税法征收对象的广泛和稳定,无疑是最基本的特点。
    (3)利弊:
    1)利:
    ①两税法的实施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税源的扩大,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增,从而使战后一直处于危机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逐渐好转。
    ②两税法的立法原则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情况。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剧烈,贫富分化严重,人口大批流亡。以往根据身丁纳税,势必对无地无钱的贫下户不利。两税法实行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变。
    ③改变了过去以“身丁为本”的征税依据,变成以“资产为宗”。意味着中唐以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生了重要变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④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在短时期内相对稳定。使过去混乱的赋役制度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对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弊:
    ①两税法表面减少税目,实际是变相扩大了税收。
    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而资产并不容易估算。
    ③唐朝在两税外由额外征税,人民负担不断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利益集团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和社会条件?

    正确答案: 一、利益集团的概念:
    利益集团是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目标的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要求而组成的社会团体,其目的是维护自身的利益。
    二、利益集团的产生背景和社会条件有:
    (1)从经济方面看,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化的大生产促成了社会巨大变革。
    (2)从政治方面看,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范围扩大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根据及其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原因:唐朝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理财措施,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因此,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这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而称“两税法”。
    主要内容:
    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傜、杂税,但保留丁额;
    二、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记入户籍,交纳赋税。
    三、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四、无固定住所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三十分之一,后为十分之一。
    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六月交完,秋税十一月交完。
    六、“量出制人”。中央财政根据指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唐朝“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唐朝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理财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缓解了财政困难,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和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因之在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内容:
    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但保留丁额。
    二、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等入户籍,交纳赋税。
    三、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四、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
    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
    六、“量入制出”。
    意义:一、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扩大了税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