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戴震,字东原。参加过《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著作很多,后人将其著作编为《戴氏遗书》。他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指出程朱的“理在气先”的观点是一种神学世界观;提出物质是感觉的来源,尖锐批评了把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观点。
更多“戴震”相关问题
  • 第1题: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A

  • 第2题:

    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提出“四体二用”说,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这就是说,他认为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的意义在于破除了对六书的迷信,推动了对汉字结构研究的发展。

  • 第3题:

    问答题
    论述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

    正确答案:
    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是指在身心关系上,他肯定了人的生理结构对精神活动具有先在性,亦即“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其中血气是指人的生理躯体,“心知”是指人的精神活动。
    (1)肯定客观世界的先在性
    在认识论上,戴震肯定客观世界的先在性,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具有声、色、臭、味等现象的物质构成的,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人物”。
    (2)戴震强调心对于感官的主宰作用
    戴震认为人和天地之间的万物内外相通,耳目鼻口等感观是相通之门户。但是,心对于感官具有主宰作用,心具有“知”即理性思考的能力,如经反复锻炼,便可达到“神明”的程度,从而能够主宰其他感官。可见他比较强调理性思维。
    (3)心作为一种主体的认识能力,有能力辨别客观的“义理”
    戴震认为主体的认识能力与客观的理义两个方面是相结合的,承认事物中有客观的理义。主体通过心知的作用,可以对客观的义理作出区分辨别。戴震是坚持理义具有客观性,客观存在事物之中。否定了程朱派“理具于心”和陆王“心即理”的说法。
    ①区分“理义”和“意见”
    戴震认为大家都认为是如此,方能称为理义;仅仅只是个人的看法,未得到公众的认可的东西,只可算是“意见”。不能把意见当理义。
    ②区别“私”和“蔽”
    程朱、陆王均认为,人心本具理,只因私欲的蒙蔽,理才不能显现。戴震则认为私和蔽是两回事。蔽则是认知方面的事情,私是欲望方面的问题,突出了认识问题的独立性。但是不足之处在与他没有指出感情欲望也可以影响我们的理性认识这一点。
    总之,戴震的“血气心知”的思想具有从传统理学思维向近代思维转换的性质,具有极强的理性主义色彩,同时也具有启蒙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戴震对“之谓”与“谓之“的区分。

    正确答案: 戴震在《绪言》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同。
    “凡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教言之”。而“凡曰谓之者,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非为性、教言之,以性、教区别自诚明、自明诚二者耳。《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亦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形而上形而下耳。”
    盖“一阴一阳之谓道”,增加对“道”的理解,而“形而上者谓之器”则增加对“形而上”的理解,此其一;其二,接受“之谓”与“谓之”之区分,就增加了戴震对太极理气之理解。
    (1)“阴阳”之外无道;
    (2)以“气”为“形而上”者,从而否定宋儒“理气之分”之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名词解释题
    戴震

    正确答案: 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单选题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戴震


    正确答案: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正确答案: 作为一代朴学大师,戴震创立了中国考据学的理论体系。有着十分明确的研究目的,有着十分严谨的学术态度,有着独到的途径、原则与方法:
    从考据目的上看,就是“故训明道”,求通圣人之志。“道”是什么?他提出“古圣贤往矣,其心志与天地之心协而为斯民道义之心,是之谓道”,所以他要从经书中寻求义理,寻求古圣早已为我们提出并至今适用的治国安邦之道。因此考据在戴震心中只是一个手段与方法,考据绝不能“为考据而考据”,而是要达到“学成而民赖以生”的经世目的。这正是戴震能够直面人生,锋芒直指程朱理学而不同于一般流俗之处,也正是其最杰出的成就。
    从学术态度上看,他的治学始终坚持“分析条理,严密精确”的原则,有一字不准《六书》,一解不贯群经,则不定论。“无稽者不信”务求精审,力求“十分之见”。
    从考据的途径、原则、方法上看,戴震为考据构建了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考据途径,或者说是治学的伦理。他曾有力地批判宋儒不识“字”,不精通文字、训诂、音声,因而治经时,妄发虚言,而不得古圣之心志,因而提出治经应首先必须精通文字、训诂、音声方面的知识和运用,字、词的本义弄懂了,清楚了才能通达古圣贤之道即古圣的思想,才能获得经典中言语的真旨。在这一考据途径中“通道”是其纲领,也是原则。它继承了古代语言学重在应用的实学传统。为了精准地求取字义、词义,戴震在实践中运用了因声求义、音义互求,以及利用古训求义、语法求义,归纳求义、演绎求义等多种方法,这一系列考据方法,都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提炼、总结出来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戴震朴学方面另一个巨大的成就就是使传统的语言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促成它们各自走向独立的学科。几千年来,传统的语言学始终是依附经学的研究而生存的,释字、解词、分析章句都是为经学服务的,没有独立的学科门类,没有学科理论系统,自始至终只是个配角。这种情况延续到清代朴学兴起之后,大不一样了。特别是戴震为求“至道”,而开始精深系统地研究语言手段,如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规律,从而为它们独立成各门类学科,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戴震以治史的方法研究“六书”,胪列而缕析历史上出现过的“六书”论说,并深入研究、首创六书“四体二用之说”,提出“转注”一书,是词语辗转互训的方式,是用字之法而非造字的法则,使文字理论研究中常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理论上得到厘清。
    在训诂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训诂声音相为表里”的训诂原则,认为“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从理论上概括了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使清代的训诂之学登上古代语言学的又一个新的高峰。
    在音韵方面,戴震从分析《广韵》入手,创造性地分古音为九类二十五部,首次揭示了上古汉语语音的韵类系统的结构特点。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对转论”,以双声之理说明语音的自然流转规律,为破解古文献中大量的文字假借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戴震的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的“小学”即语言文字之学一分为文字、训诂、音韵诸学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当代著名的语言大师黄侃曾评价说“清代小学即戴学”,足见戴学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的地位之尊、之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戴震是如何解释道器“上下”的?

    正确答案: 晚于王夫之近一个世纪的戴震,对上下道器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指出应该拿“道”和“器”去解释什么是形而上和形而下,而不是相反。
    当然,戴震没有明确做出这一论断,他的矛头主要是指向程朱的“理气之辨”。故“形而上下”的唯一合理解释,是以“形”为己成形质之义,形而上就是成形以前即阴阳气化,形而下则是气凝结成形以后即具体事物。从“前气”看是形而上,从“后形”看则是形而下。器是指成形不变之物,道则存在于此物之中而不可离,可离非道也。戴震虽是程朱理学的批判者,但他以“前后”解释“上下”,也是对被批判者的批判继承。
    戴震哲学对于形而上下问题的重新规定,标志着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已经走完了最后的历程。中国古代形而上下观的主导倾向是上道下器的统一,但又有不同的对待处理上下前后之间的差异的主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清代学者戴震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提出“四体二用”说,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这就是说,他认为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用字的方法。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的意义在于破除了对六书的迷信,推动了对汉字结构研究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狱中杂记》的作者是(  )。
    A

    方苞

    B

    刘大櫆

    C

    姚鼐

    D

    戴震


    正确答案: D
    解析: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主张师法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反对八股文,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名篇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刘大櫆的《刘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