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 B.西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C.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学东渐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

题目
从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
B.西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C.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学东渐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我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根源在于中国资表主义产生了萌芽,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与欧洲的启蒙思想没有联系。因此,正确答案是A。
更多“从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最受重视和影响最大的西学是西方的人文科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第一次西学东渐波及的领域不包括()。

    • A、哲学
    • B、政治制度
    • C、科学技术
    • D、文学作品

    正确答案:D

  • 第3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第二次西学东渐运动,这就是曾国藩等展开的洋务运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中国古代皇帝开始了解世界“五大洲、四大洋”世界地图是在()。

    • A、西汉丝绸之路后
    • B、元朝马可波罗来华之后
    • C、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
    • D、明末西学东渐之后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结合学术动态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近代变迁的影响。


    正确答案:建议阅读最近几年有关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变迁影响方面的论文,了解学术界最近研究动态,好有一
    个综合的了解。
    答题要点: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进入到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实践,结果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列强的欺辱而真正强大起来。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他们大力介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和社会学说,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近代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学西方、办企业、建学校、派留学,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使近代中国出现了三个新的开端:
    一是中国人开始有了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构想和行动;
    二是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技术的价值;
    三是开始初步认识到,要自强、要干实事,就不能不重视实际技能和社会效益。
    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使部分国人的社会观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要内容,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热烈讨论。特别是这次运动从始至终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把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盲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对于启发人们的理智与民主觉悟起了极大的作用。正因为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才会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跃局面,才会有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参加的“五四”爱国运动,也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总之,伴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国在向世界靠近,社会在逐步实现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夷夏之防”观念,变革观念更新了守旧观念,民主民权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社会主义观念更新了资本主义观念。
    第四是教育方面的影响。中国近代每一次教育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必然的联系,“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如改革封建旧教育、太平天国农民教育、洋务主义教育、改良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教会教育、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等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因果关系,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育思潮,从静态看是相互独立的,从动态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以及社会变革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第6题:

    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正确答案: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
    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联系。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一样东西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这个西化不是坏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但“全盘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全盘西化”在理论上讲不通,在事实上办不到。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东化”,报纸上没有这个词儿,是我发明的。我们知道,汉唐的时候,是“东化”的。因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开始,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文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

  • 第7题:

    “西学东渐”的过程在明末清初进行缓慢,()年间,随着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

    • A、康熙
    • B、雍正
    • C、乾隆
    • D、道光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前西学东渐的过程。

    正确答案: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鸦片战争前后的放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前后,特别是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大批士大夫开始开眼看世界,通过向中国介绍世界状况。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畬等。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他们主要是介绍各国的历史、地理、风俗、政治、宗教等各种状况,想要引进西方文化来使国人提高警惕,并借以抵御外侮。
    (2)洋务运动中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了应对清政府外忧内困的局面,一些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开办工厂。他们翻译西书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译书机构。还创办报刊。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但对内地影响不大。随洋务运动兴起,报刊在中国出现。1872年,在广州创办《羊城采新实录》,1874年,在上海创办了《汇报》,1876年,在上海创刊《新报》。》这拉开了中国人自己创办新闻事业的序幕。一些官僚和士大夫,亲自投身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开明官僚改变了“夷夏”观念。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声光电化不但用于军事,也用于民用工业,在城市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传统习惯有了改变。
    (3)维新派时期引进资产阶级新文化,批判腐朽旧文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论,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严复译述《天演论》和介绍进化论,在思想界起了巨大反响。历史学方面、文学艺术方面、小说、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翻译和出版西书、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方面都出现了新景象,人们不执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开始大范围引进西方思想。
    (4)辛亥革命时期的西学大繁荣。清末新政中新式教育体系建立,以及中国留学生的普遍,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西方思想。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各种西方思潮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最终引发了一场主张民主与科学、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正确答案: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
    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联系。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一样东西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这个西化不是坏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但“全盘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全盘西化”在理论上讲不通,在事实上办不到。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东化”,报纸上没有这个词儿,是我发明的。我们知道,汉唐的时候,是“东化”的。因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开始,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文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正确答案: 元代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著有《马可·波罗游记》,是有史以来由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的船队及造船技术,使阿拉伯航海界耳目为之一新,同时也轰动了来往于亚欧之间的威尼斯商人,以致对欧洲的船舶设计产生了一种新的启示,造成了后来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奇迹。欧洲殖民者因此而开始了对东方的殖民扩张。
    罗马教皇借助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就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到中国来了。这些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便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县在澳门研习中文,次年进入肇庆,获准建筑教堂,并开始传教。他与各级官员和社会名流交往,宣讲欧洲文物和典章制度,介绍西方的天文、算学、理化知识,将自鸣钟、地图、天象仪器和三棱镜陈列于室任人参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1589年,利玛窦到韶州,大力结交官绅,攻读儒家经典,改穿儒服,习用儒礼,企图北上进京。公元1601年,利玛窦等人抵达北京,朝见明神宗,献上天主经像、自鸣钟、万国图及西洋琴等礼物,获准在宣武门内居住传教。
    利玛窦在京期间,以尊儒为旗号,以所著《天主实义》为蓝本,不遗余力的进行传教活动。由于他在传教时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因而在明朝官绅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野名流先后洗礼,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支柱。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双方在编译科学著作过程中,交流中西学术成就,沟通中西学术传统,为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路径。1610年,利玛窦在京去世,葬于北京二里沟。墓址在今北京市委党校内。其后,西方传教士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汤若望等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朝廷,并在徐光启的保举下参与修订历法、制造枪炮、清朝建立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信任,以一外国人第一次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监正,直至光禄大夫;后来又有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正,为清王朝主持制造天文仪器,有的传教士还在宫廷充当表匠、画师、药师、御医等,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西方各国来华的传教士,以传教为其根本目的,但他们为了传教,也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典籍,了解中国社会,顺应中国风俗,从而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他们开始向欧洲,向他们的国家,提供中国的更真实的信息,介绍中国文化。利玛窦首先于1593年把四书译成拉丁文;1626年,法国人金尼阁又将五经译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其后,比利时人柏应理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等等。在译介的基础上,西方传教士又陆续出版研究性的著作,如法国人白晋的《易经要旨》和马若瑟的《经传议论》等等。在介绍中国典籍的同时,传教士对中国的文明史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介绍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著作便接连出现。最早的一本是西班牙人们多萨于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接着又有意大利人卫匡国的《中国历史》、法国人冯秉正的《中国通史》等,随后法国人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志》,于1735年在巴黎印行,成为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此书的第一卷记述各省地理和历朝编年史,第二卷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第三卷介绍宗教、道德和医药等,第四卷则专门研究满、蒙、西藏、朝鲜。后来轰动欧洲的《赵氏孤儿》就收藏在《中华帝国志》之中。
    中国这个地处远东,具有与欧洲各国完全不同气质的煌煌文明大国,经过传教士们的介绍,便成为欧洲启蒙运动者吸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古代哲学、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以及宋明理学所提倡的基本原则,大大丰富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伏尔泰,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等人的思想理论。莱布尼兹对中西文化作了恰当的比较:“欧洲文化的特长在于数学的、思辨的科学,就是在军事方面,中国也不如欧洲;但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就大大不如中国人了。”后费尔巴哈也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由此,在欧洲国家一度出现了仰慕中国的风尚,流行一时的洛可可艺术,正是吸收了中国艺术生动、优美、自然的风格;盛行于欧洲社会的中国茶、瓷器、漆器、丝绸、刺绣,也是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体现;中国的人物、山水画法影响了欧洲的画家;中国园林艺术的亭台楼阁和湖光山色也出现在欧洲人的庭院之中,等等。宗旨,当欧洲传教士把西方学术与文化带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欧洲。他们的传教活动造就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会,造成了中国人民和欧洲各国人民前所未有的了解和沟通,其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结合学术动态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近代变迁的影响。

    正确答案: 建议阅读最近几年有关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变迁影响方面的论文,了解学术界最近研究动态,好有一
    个综合的了解。
    答题要点: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进入到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实践,结果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列强的欺辱而真正强大起来。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他们大力介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和社会学说,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近代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学西方、办企业、建学校、派留学,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使近代中国出现了三个新的开端:
    一是中国人开始有了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构想和行动;
    二是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技术的价值;
    三是开始初步认识到,要自强、要干实事,就不能不重视实际技能和社会效益。
    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使部分国人的社会观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要内容,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热烈讨论。特别是这次运动从始至终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把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盲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对于启发人们的理智与民主觉悟起了极大的作用。正因为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才会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跃局面,才会有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参加的“五四”爱国运动,也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总之,伴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国在向世界靠近,社会在逐步实现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夷夏之防”观念,变革观念更新了守旧观念,民主民权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社会主义观念更新了资本主义观念。
    第四是教育方面的影响。中国近代每一次教育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必然的联系,“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如改革封建旧教育、太平天国农民教育、洋务主义教育、改良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教会教育、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等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因果关系,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育思潮,从静态看是相互独立的,从动态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以及社会变革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第二次西学东渐运动,这就是曾国藩等展开的洋务运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是()

    • A、明末清初时期
    • B、鸦片战争以后
    • C、土地革命后
    • D、戊戌变法时期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从世界潮流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影响是()

    •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 B、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C、中国民主革命开始
    • D、中国思想领域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

    • A、基督教
    • B、天主教
    • C、科学技术
    • D、思想文化

    正确答案:C,D

  • 第16题:

    简述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正确答案: 元代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著有《马可·波罗游记》,是有史以来由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的船队及造船技术,使阿拉伯航海界耳目为之一新,同时也轰动了来往于亚欧之间的威尼斯商人,以致对欧洲的船舶设计产生了一种新的启示,造成了后来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奇迹。欧洲殖民者因此而开始了对东方的殖民扩张。
    罗马教皇借助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就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到中国来了。这些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便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县在澳门研习中文,次年进入肇庆,获准建筑教堂,并开始传教。他与各级官员和社会名流交往,宣讲欧洲文物和典章制度,介绍西方的天文、算学、理化知识,将自鸣钟、地图、天象仪器和三棱镜陈列于室任人参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1589年,利玛窦到韶州,大力结交官绅,攻读儒家经典,改穿儒服,习用儒礼,企图北上进京。公元1601年,利玛窦等人抵达北京,朝见明神宗,献上天主经像、自鸣钟、万国图及西洋琴等礼物,获准在宣武门内居住传教。
    利玛窦在京期间,以尊儒为旗号,以所著《天主实义》为蓝本,不遗余力的进行传教活动。由于他在传教时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因而在明朝官绅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野名流先后洗礼,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支柱。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双方在编译科学著作过程中,交流中西学术成就,沟通中西学术传统,为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路径。1610年,利玛窦在京去世,葬于北京二里沟。墓址在今北京市委党校内。其后,西方传教士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汤若望等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朝廷,并在徐光启的保举下参与修订历法、制造枪炮、清朝建立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信任,以一外国人第一次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监正,直至光禄大夫;后来又有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正,为清王朝主持制造天文仪器,有的传教士还在宫廷充当表匠、画师、药师、御医等,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西方各国来华的传教士,以传教为其根本目的,但他们为了传教,也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典籍,了解中国社会,顺应中国风俗,从而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他们开始向欧洲,向他们的国家,提供中国的更真实的信息,介绍中国文化。利玛窦首先于1593年把四书译成拉丁文;1626年,法国人金尼阁又将五经译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其后,比利时人柏应理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等等。在译介的基础上,西方传教士又陆续出版研究性的著作,如法国人白晋的《易经要旨》和马若瑟的《经传议论》等等。在介绍中国典籍的同时,传教士对中国的文明史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介绍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著作便接连出现。最早的一本是西班牙人们多萨于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接着又有意大利人卫匡国的《中国历史》、法国人冯秉正的《中国通史》等,随后法国人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志》,于1735年在巴黎印行,成为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此书的第一卷记述各省地理和历朝编年史,第二卷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第三卷介绍宗教、道德和医药等,第四卷则专门研究满、蒙、西藏、朝鲜。后来轰动欧洲的《赵氏孤儿》就收藏在《中华帝国志》之中。
    中国这个地处远东,具有与欧洲各国完全不同气质的煌煌文明大国,经过传教士们的介绍,便成为欧洲启蒙运动者吸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古代哲学、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以及宋明理学所提倡的基本原则,大大丰富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伏尔泰,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等人的思想理论。莱布尼兹对中西文化作了恰当的比较:“欧洲文化的特长在于数学的、思辨的科学,就是在军事方面,中国也不如欧洲;但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就大大不如中国人了。”后费尔巴哈也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由此,在欧洲国家一度出现了仰慕中国的风尚,流行一时的洛可可艺术,正是吸收了中国艺术生动、优美、自然的风格;盛行于欧洲社会的中国茶、瓷器、漆器、丝绸、刺绣,也是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体现;中国的人物、山水画法影响了欧洲的画家;中国园林艺术的亭台楼阁和湖光山色也出现在欧洲人的庭院之中,等等。宗旨,当欧洲传教士把西方学术与文化带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欧洲。他们的传教活动造就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会,造成了中国人民和欧洲各国人民前所未有的了解和沟通,其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 第17题:

    西学东渐


    正确答案: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上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 第18题:

    分析西学东渐的两次浪潮


    正确答案:在近代史上有两次西学东渐的浪潮。
    第一次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大多是知识渊博,并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传入到中国,并将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使中西文化得以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新的规模下,相互了解,相互吸收。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浪潮再度兴起。这次西学东渐来势更猛,内容更加广泛。包括西方工业社会的整个文明,既有物质器用的文明,也有思想意识、政治经济和科学、民主文明等。
    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接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模式,并出现了探索中西文化结合的形式,西学东渐使中国逐渐拥有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文化。

  • 第19题:

    论述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前西学东渐的过程。


    正确答案: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鸦片战争前后的放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前后,特别是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大批士大夫开始开眼看世界,通过向中国介绍世界状况。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畬等。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他们主要是介绍各国的历史、地理、风俗、政治、宗教等各种状况,想要引进西方文化来使国人提高警惕,并借以抵御外侮。
    (2)洋务运动中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了应对清政府外忧内困的局面,一些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开办工厂。他们翻译西书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译书机构。还创办报刊。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但对内地影响不大。随洋务运动兴起,报刊在中国出现。1872年,在广州创办《羊城采新实录》,1874年,在上海创办了《汇报》,1876年,在上海创刊《新报》。》这拉开了中国人自己创办新闻事业的序幕。一些官僚和士大夫,亲自投身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开明官僚改变了“夷夏”观念。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声光电化不但用于军事,也用于民用工业,在城市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传统习惯有了改变。
    (3)维新派时期引进资产阶级新文化,批判腐朽旧文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论,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严复译述《天演论》和介绍进化论,在思想界起了巨大反响。历史学方面、文学艺术方面、小说、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翻译和出版西书、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方面都出现了新景象,人们不执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开始大范围引进西方思想。
    (4)辛亥革命时期的西学大繁荣。清末新政中新式教育体系建立,以及中国留学生的普遍,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西方思想。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各种西方思潮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最终引发了一场主张民主与科学、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 第20题:

    多选题
    严复,福建侯官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他提出的“()、()、()”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之一。
    A

    B

    C

    D


    正确答案: A,C
    解析: 严复提出的“”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之一。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西学东渐

    正确答案: 是对明代后期欧洲文化向中国和东方传播的泛称(1分)。明朝以后,欧洲殖民者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思想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入中国,其先行者和奠基人是意大利人利马窦。他在京期间,以尊儒为旗号,以所著《天主实义》为蓝本,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教活动,到他去世时已有教徒2500余人。他的传教活动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因而在明朝官绅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分)。其后另一些传教士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于朝廷,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扩大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西学东渐”的过程在明末清初进行缓慢,()年间,随着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

    道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最受重视和影响最大的西学是西方的人文科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