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概述《大同书》的教育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大同书》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在“大同”社会儿童公育背景下的完整教育体系:妇女怀孕后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婴儿断乳后送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育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岁入小学院,“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但始终“以育德为先”;11岁入中学院,为人生关键期,学问、德性之成否于此而定;16岁进入大学院,以专业教育为主,至20岁毕业。这是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杂糅,表达了维新人士对普及学校教育的追求。

  • 第2题:

    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论语》
    • B、《礼记》
    • C、《大同书》
    • D、《春秋董氏学》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反映恽代英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是()。

    • A、《大同书》
    • B、《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
    • C、《论幼学》
    • D、《儿童保育》

    正确答案:B

  • 第4题:

    简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康有为在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既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
    1、儿童未出生前,母亲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2、婴儿六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慈幼院,接受学前教育
    3、6-10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
    4、10-15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
    5、16-20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重点都做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但是,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 第5题:

    康有为在()中首次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 A、《普通教育学》
    • B、《大同书》
    • C、《人的教育》
    • D、《爱弥儿》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重要著作《()》上。

    • A、大同书
    • B、幼儿教育概论
    • C、家庭教育
    • D、儿童保育

    正确答案:A

  • 第7题:

    梁启超重要的政治法律思想著作是()

    • A、《新学伪经考》
    • B、《先秦政治思想史》
    • C、《大同书》
    • D、《春秋董氏学》

    正确答案:B

  • 第8题:

    梁启超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正确答案:错误

  • 第9题:

    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 A、《新学伪经考》
    • B、《孔子改制考》
    • C、《变法通议》
    • D、《大同书》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单选题
    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重要著作《()》上。
    A

    大同书

    B

    幼儿教育概论

    C

    家庭教育

    D

    儿童保育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

    《新学伪经考》

    B

    《孔子改制考》

    C

    《变法通议》

    D

    《大同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反映恽代英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是()。
    A

    《大同书》

    B

    《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

    C

    《论幼学》

    D

    《儿童保育》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概述董仲舒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答案:
    解析:
    (1)德教是立政之本。 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尽 管“三纲”思想并非由董仲舒首先提出,但他对此 进行了系统论证并使之在教育和伦理实践中产 生深刻影响。从此以后,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封 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董仲舒认为,个体行为的动机比行为的效果更具有道德价值。在法律上,他属于“原心定罪” 派,认为"志邪者不待成”“本直者论其轻”。这 两种强调思想和行为动机的精神,落实到个人道 德修养上,就是要求人们心正意诚,立志做一个 适合封建国家要求的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 和理想,而将有损于封建纲常、对封建国家利益 有害的意念泯灭在内心萌芽状态。 对体现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和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获 得高度的和谐和最终的满足,也应是人生的基本 取向。“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 功”,正是董仲舒对这一道德修养原则的总概括 ②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董仲舒认为,个人修养中应该特别注意“以 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③ “必仁且智”。 董仲舒提出“必仁且智”的命题,认为在道德 修养中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他突出强 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 第14题: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反映康有为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是()。

    • A、《大同书》
    • B、《幼儿教育概论》
    • C、《家庭教育》
    • D、《儿童保育》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正确答案: 鲁迅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青少年时代到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是他的早期,这是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期。从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到一九二七年,是他的前期(也可以称作为中期),这是他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度期。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他的后期,这是他成为老练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熟期。

  • 第17题:

    ()在《大同书》中第一次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正确答案:康有为

  • 第18题:

    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概述。


    正确答案: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 第19题:

    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他设计了“()”、“公教”或者“公养”、“公育”的理想教育制度。


    正确答案:公养

  • 第20题:

    《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


    正确答案:《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 第21题:

    单选题
    梁启超重要的政治法律思想著作是()
    A

    《新学伪经考》

    B

    《先秦政治思想史》

    C

    《大同书》

    D

    《春秋董氏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反映康有为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是()。
    A

    《大同书》

    B

    《幼儿教育概论》

    C

    《家庭教育》

    D

    《儿童保育》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概述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1)科学教育目标的重点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科学教育课程应该体现现实性、综合性与时代性;
    (3)科学教育过程应该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
    (4)科学教育要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

    正确答案: 《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