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措施。”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特点及相应的重大改革措施。


    参考答案:

    一.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上收。
    1.设立全国统一课程
    2.全国性考试由一变为四次,
    3.中小学可摆脱地方控制
    4.设立大学基金委员会。
    二.把教育推向市场。其根本措施是扩大家长的权力。


  • 第2题:

    简述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答案:
    解析:
    (1)“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分《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五部分。因公布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故也称壬寅学制,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学制。1904的“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从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递减科举名额,到科举制完全废止,科举制的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此间,全国兴起办新学的热潮。至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已达5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万人。(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始于《奏定学堂章程》。1906年,学部为适应时变,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制定并颁布了明确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孑L、尚公、尚武、尚实”,并说明前两项为中国所固有而亟须发扬以抵制“异说”,后三项为中国民众所缺乏而亟须养成的。(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其中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 第3题:

    王安石兴学措施是什么?
    (1)整顿太学,实行“三舍法”颁布《太学令》,严选学官,实行“考官试。
    (2)整顿地方官学。
    (3)增设专门学校,设置医学、武学和律学。
    (4)明定教学内容、颁布《三经新义》为全国学校的教科书
    (5)改革科举制度。

  • 第4题:

    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正确答案: ①制订教育方针和新的教育宗旨。重视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②进行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由教育部取代清代的学部。
    ③制订新学制即“壬子、癸丑学制”。

  • 第5题:

    宋代系统论述关于人才的“教、养、取、任”的教育改革家是()

    • A、范仲淹
    • B、王安石
    • C、蔡京
    • D、朱熹

    正确答案:B

  • 第6题:

    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措施。


    正确答案: (1)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2)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3)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4)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5)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 第7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1)积贫局面改善: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以后,可是,有些变法的措施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措施。

    正确答案: (1)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2)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3)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4)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5)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宋代系统论述关于人才的“教、养、取、任”的教育改革家是()
    A

    范仲淹

    B

    王安石

    C

    蔡京

    D

    朱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前教育改革与实施的措施。

    正确答案: 1、接管外国在我国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收回教育主权
    2、停办私立幼儿园,向工农子女打开幼儿教育机构的大门
    3、制定颁布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育纲要
    4、学习前苏联学前教育的理论和经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王安石的文论主张。

    正确答案: 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属于经世派的政教文学说,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教合一。明确将文章看作“器”,即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崇尚自然、简洁的文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特点及相应的重大改革措施。

    正确答案: 一.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上收。
    1.设立全国统一课程
    2.全国性考试由一变为四次,
    3.中小学可摆脱地方控制
    4.设立大学基金委员会。
    二.把教育推向市场。其根本措施是扩大家长的权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9世纪末,美国抛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将中国视为可瓜分的稳定市场。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震撼了中国朝野。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改革图强,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颁布新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刺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
    (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在制定学制的同时,就开始了如何处置科举考试的讨论。总的来看,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实行,教育的行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05年,中央成立了学部,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设提学使一员。随后,又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府州县的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设总董一人,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式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此外,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它是新政直接导致的一种后果。

  • 第14题: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五条: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宋初太学徒具空名,经过整顿,太学规模方较完备,管理办法趋于细密。又创立“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学生按程度分为三等,使学校不仅承担养士任务,而且具有取士职能。
    (2)整顿地方学校。熙宁四年下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设立学校,采访有“经术行谊”者任教授,使地方学校有了很大发展。
    (3)颁定《三经新义》。使其作为必读教材,亦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4)设置专门学校。另外设置了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
    (5)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对北宋教育制度的形成及宋代中后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第15题:

    简述日本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措施。


    正确答案: 1987年10月,“教育改革实施本部”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推进教育改革大纲》,其措施主要是:
    (1)完善终身学习体制,其中包括制定“终身学习振兴法”。
    (2)改革初等、中等教育,包括充实、改善道德教育在内的课程设置。
    (3)改革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开放化,重新改组大学审议会,重新制定“大学设置基准”。
    (4)振兴学术,推进基础研究,充实研究生院,增加科学研究补助金,增设大学共同利用的研究机构。
    (5)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加强教员和学术的交流,改进留学生制度,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改革接收归侨子女教育体制。
    (6)为适应信息化而进行改革,树立信息道德,提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建立信息化社会性系统。
    (7)改革教育行政和教育财政。
    (8)建立教育改革推进体制。
    (9)扶植私学,通过“公私协作的方式”即民办公助方式、税制上的优惠、育英奖学金等在经费上予以补助,重视并积极支持私立学校中具有特色的教育研究项目。

  • 第16题:

    王安石教育改革期间,编写并推行的学校必读教材是()。

    • A、《三经新义》
    • B、《四书集注》
    • C、《四书大全》
    • D、《五经正义》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谓变法,只是对封建统治的某些环节做部分改良,因之就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变法后,原来社会上最突出的土地兼并问题并未解决,贫苦农民从新法中得到的好处甚少,因之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 第18题:

    简述教育改革的作用


    正确答案: (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2)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3)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4)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 第19题: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正确答案: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德国19世纪的教育改革。(洪堡的教育改革计划)

    正确答案: 德国19世纪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809年前后,当时的教育厅长洪堡提出一系列改革计划,特别是中等以上教育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洪堡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全面教育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全面变革。洪堡在任期间曾亲自主持编写了文科中学教学计划,并在文科中学建立了严格的升级制度和考试制度;为了保证中学的教育质量,洪堡还建立了教师考选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日本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措施。

    正确答案: 1987年10月,“教育改革实施本部”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推进教育改革大纲》,其措施主要是:
    (1)完善终身学习体制,其中包括制定“终身学习振兴法”。
    (2)改革初等、中等教育,包括充实、改善道德教育在内的课程设置。
    (3)改革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开放化,重新改组大学审议会,重新制定“大学设置基准”。
    (4)振兴学术,推进基础研究,充实研究生院,增加科学研究补助金,增设大学共同利用的研究机构。
    (5)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加强教员和学术的交流,改进留学生制度,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改革接收归侨子女教育体制。
    (6)为适应信息化而进行改革,树立信息道德,提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建立信息化社会性系统。
    (7)改革教育行政和教育财政。
    (8)建立教育改革推进体制。
    (9)扶植私学,通过“公私协作的方式”即民办公助方式、税制上的优惠、育英奖学金等在经费上予以补助,重视并积极支持私立学校中具有特色的教育研究项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五条: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宋初太学徒具空名,经过整顿,太学规模方较完备,管理办法趋于细密。又创立“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学生按程度分为三等,使学校不仅承担养士任务,而且具有取士职能。
    (2)整顿地方学校。熙宁四年下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设立学校,采访有“经术行谊”者任教授,使地方学校有了很大发展。
    (3)颁定《三经新义》。使其作为必读教材,亦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4)设置专门学校。另外设置了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
    (5)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对北宋教育制度的形成及宋代中后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正确答案: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有: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清末学制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
    (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科举从议废到实废,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有力地配合了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到清末新政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因一时与新学难以调和,予以彻底革除以廓清新学堂发展的障碍是必然的。
    (3)建立行政体制。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科举后,为适应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加强教育管理,清政府又进一步对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地方教育行政也相应作了改革。至此,一套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终于形成。
    (4)厘订教育宗旨。1902年,梁启超著文明确提出教育当定宗旨,张之洞则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906年3月,学部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拟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5)倡导出国留学。在清末新政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首先在1906年前后形成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兴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