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试图研究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他使用学绩测验对学生进行了施测,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后他将学习成绩排在前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高组,将学习成绩排在后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低组。然后比较这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指出该研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实验设计。

题目
有人试图研究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他使用学绩测验对学生进行了施测,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后他将学习成绩排在前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高组,将学习成绩排在后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低组。然后比较这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指出该研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实验设计。


相似考题
更多“有人试图研究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他使用学绩测验对学生进行了施测,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后他将学习成绩排在前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高组,将学习成绩排在后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低组。然后比较这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指出该研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实验设计。”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研究新旧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时,通常研究的班级是一个自然班,不能打乱原来的班级再重新组班,此时适合使用()。

    A、非实验设计

    B、准实验设计

    C、真实验设计

    D、纯实验设计


    参考答案:A

  • 第2题:

    在研究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是否有影响时,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因变量为学习成绩,额外变量智力。将智力作为自变量之一考察,通过统计分析出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从而剔除其影响,得到教育方法对成绩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

    A、纳入为因素法

    B、恒定法

    C、随机法

    D、兼作组法


    参考答案:A

  • 第3题:

    研究表明,在学习成绩方面,社交动机水平高的学生优于社交动机水平低的学生。()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 第4题: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两组,并谎称这是根据智力测验成绩来分组的。其中一组占班级总人数20%,称为高智商组(A组),实验支持者将该组学生名单交给所在班级新任教师,并告诉他们,预测表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智力上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能力”。各班其余80%的学生组成普通组(B组)。实际上,各班学生是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分成两组的。这就是说,分组时根本没考虑事先进行的智力测验。在实验前各班内A、B两组被试智力在统计上是相等的。经过8个月教学后,发现A组学生比8组学生智商有了更大的增长。
    (1)该实验设计属于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还是真实验设计?
    (2)该实验中的因变量、自变量分别是什么?
    (3)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此实验设计是真实验设计。
    (2)因变量是学生的智商,自变量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
    (3)实验的特点: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是通过随机方式选择和分配的,两组在统计上是相等的。
    ②实验组前后测比较,对照组前后测比较,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比较,能较充分地说明自变量的作用,因果分析可靠性程度高。
    ③采用了“双盲”设计来抵消“霍桑效应”等负效应。

  • 第5题:

    下面心理学研究中属于实验研究的是

    A.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B.不同诱导条件下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C.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研究
    D.家庭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答案:B
    解析:
    心理学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或操纵某些变量,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本题中,只有B选项操纵了自变量,因此属于实验研究。

  • 第6题: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水平高。


    答案:
    解析:
    错误或不准确。
    学习成绩相同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一定相同。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水平可能较高,但学习成绩好也可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

  • 第7题:

    所谓“问题学生”就是指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下列因素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性的影响的是学生的()

    • A、性格类型
    • B、智力水平
    • C、原有知识基础
    • D、学习动机

    正确答案:B,C,D

  • 第9题: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两组,并谎称这是根据智力测验成绩来分组的。其中一组占班级总人数20%,称为高智商组(A组),实验支持者将该组学生名单交给所在班级新任教师,并告诉他们,预测表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智力上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能力”。各班其余80%的学生组成普通组(B组)。实际上,各班学生是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分成两组的。这就是说,分组时根本没考虑事先进行的智力测验。在实验前各班内A、B两组被试智力在统计上是相等的。经过8个月教学后,发现A组学生比B组学生智商有了更大的增长。该实验设计属于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抑或真实验设计?


    正确答案:该实验设计属于真实验设计。所谓真实验设计,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在这种实验设计中,实验组都一个控制组,随机选择被试并随机分派到组。罗森塔尔这个实验有较严格的设计,实验组为占班级总人数20%的A组,控制组为各班其余80%的学生组成B组。实验还经过了前测、后测,来比较实验前后学生智商的变化。此外,由于实验分组采取的是随机分组的形式,两组被试智力在统计上是相等的,这样就有效控制了无关变量,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因此,该实验设计属于真实验设计。

  • 第10题:

    某小学老师考虑某学生学习成绩差与智力因素有关,打算给该学生作智力测验。该老师的主要目的是()

    • A、做出心理诊断
    • B、教学研究
    • C、预测未来成就
    • D、计划医学干预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因素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性的影响的是学生的()
    A

    性格类型

    B

    智力水平

    C

    原有知识基础

    D

    学习动机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某小学老师考虑某学生学习成绩差与智力因素有关,打算给该学生作智力测验。该老师的主要目的是()。
    A

    做出心理诊断

    B

    教学研究

    C

    预测未来成就

    D

    计划医学干预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该老师的目的主要是判断该学生学习成绩差是否与智力因素有关,为此做出心理诊断。

  • 第13题:

    研究人员想探讨某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高低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采用相关的方法,获得每位学生的动机得分和考试得分,并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高,表明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在这里,研究人员使用了()的方法。

    A、非实验设计

    B、准实验设计

    C、真实验设计

    D、纯实验设计


    参考答案:A

  • 第14题: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智力水平越高,他的创造力也一定最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 第15题:

    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指的是

    A.学习困难学生

    B.调皮学生

    C.后进学生

    D.问题学生


    正确答案:A
    学习困难学生是一个繁杂的异质群体,在我国,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下,在同类群体中,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 第16题:

    三名学生都试图探讨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A随机抽取了90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然后计算动机分数与这些学生的某一学科成绩分数的相关。学生B随机抽取90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根据动机分数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比较这三组在某一学科成绩上的差异。学生C随机抽取90名大学生,把这些被试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100元,第二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50元,第三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5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让三组学生接受该学习内容的测验,然后考察三组被试的成绩是否存在差异。以上的材料中,三名学生的研究中采用非实验设计的是

    A.学生A.B.学生B.C.学生C.D.都没有

    答案:A
    解析:
    学生A的研究中考察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关系,属于非实验设计。

  • 第17题:

    下列各种情形中能够计算积差相关系数的是

    A.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B.学生的智力分数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C.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D.教师的性别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计算积差相关系数需要满足的条件。计算积差柏关系数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要求成对的数据,即若干个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两种不同的观测值。本题中,选项A不符合这个条件,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观测值无法计算积差相关系数。(2)两个相关的变量是连续变量。本题中,教师的性别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非连续变量,因此选项CD不符合这个条件。(3)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或接近正态分布。这一条件应通过查阅已有资料或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进行分析。(4)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直线性的。这一条件应通过绘制相关散点图或查阅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 第18题:

    之所以会有学习成绩好与成绩不好的学生,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智力能力水平有差异。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学习障碍学生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表现是学习成绩差,但学习障碍不等于学习成绩差,因为学习成绩还可能由其他原因导致,如智力问题。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下列行为属于合理归因的是()

    • A、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
    • B、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可控归因
    • C、某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时,告诉他是存在能力缺陷
    • D、某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时,告诉他是平时基础薄弱,努力不够

    正确答案:A,B,D

  • 第21题:

    研究者对某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感兴趣,他希望探讨:新的教学方式(自变量)与学生成绩提高(因变量)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他选择了两个各方面情况都差不多的班级,并在开学初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相同科目、相同试卷的测验(前测)。然后,在其中一个班级(实验组)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给予实验剌激),而在另一个班级(控制组)中,仍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期末,再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第二次相同科目、相同试卷的测验(后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下列哪种现象可以说明新的教学法起到了作用和影响()。

    • A、两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提高了
    • B、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多
    • C、控制组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多
    • D、两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变化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哪种学生最需要教师的尊重?()
    A

    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B

    学业成绩中等的学生

    C

    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D

    活泼开朗的学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其中,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等心理比较敏感,最需要教师的尊重。

  • 第23题:

    单选题
    研究者对某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感兴趣,他希望探讨:新的教学方式(自变量)与学生成绩提高(因变量)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他选择了两个各方面情况都差不多的班级,并在开学初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相同科目、相同试卷的测验(前测)。然后,在其中一个班级(实验组)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给予实验剌激),而在另一个班级(控制组)中,仍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期末,再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第二次相同科目、相同试卷的测验(后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下列哪种现象可以说明新的教学法起到了作用和影响()。
    A

    两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提高了

    B

    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多

    C

    控制组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多

    D

    两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变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