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法经》篇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杂法”规定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B.篇目总共为七篇,到汉代增加为九篇 C.“捕法”是关于囚禁、审判及实施刑罚方面的法律规定 D.“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其律之篇目始于“盗法”与“贼法”

题目
下列关于《法经》篇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杂法”规定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B.篇目总共为七篇,到汉代增加为九篇
C.“捕法”是关于囚禁、审判及实施刑罚方面的法律规定
D.“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其律之篇目始于“盗法”与“贼法”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关于《法经》篇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 ”相关问题
  • 第1题:

    法经的篇目是( )。

    A.六篇

    B.七篇

    C.九篇

    D.十二篇


    正确答案:A
    解析:《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法经》共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犯罪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囚法和捕法这两篇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第六篇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因此本题应选A。

  • 第2题:

    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法经》是战国时期法制变革运动的代表性成果
    B.《法经》是由李悝制定而成的
    C.《法经》中类似于总则篇的篇目是《刑名律》
    D.《法经》六篇的内容为汉律所继承


    答案:A,B,D
    解析:
    【精解】C项错在:《法经》中类似于总则篇的篇目是《具法》,而不是《刑名律》,《刑名律》是《曹魏律》总则篇的篇名。其余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

  • 第3题:

    “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2013年)

    A.《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
    B.《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C.《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
    D.《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答案:C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法经》共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部分。故A项正确。西晋泰始三年,晋武帝诏颁《晋律》,又称《泰始律》。《晋律》对汉魏法律继续改革,精简法律条文,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与魏律相比,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故B项正确。
    《北齐律》共12篇,其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精练了刑法分则,使其成为11篇,即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北齐律》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封建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北齐律》并未对律文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故C项“《北齐律》……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的表述错误。
    《大清律例》的结构、形式、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其中《律目》、《诸图》、《服制》各一卷,《律例》正文36卷,律文436条。自乾隆五年颁律以后律文部分基本定型,极少修订,后世各朝只是不断增修律文之后的“附例”。故D项正确。

  • 第4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重要法典结构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法经》中相当于今曰法律“总则”性质的篇目是“具律”
    B.《晋律》有“刑名”而无“法例”
    C.《大明律》将法律篇由唐宋的十二篇改为七篇
    D.《北齐律》与《唐律》的体例都是十二篇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法典结构变化
    讲解:A、C、D项正确。就中国古代法典体例而言,《法经》中相当于今日法律 “总则”性质的篇目是“具律”,自《北齐律》以来,一直到《唐律》、《宋刑统》的体例都 是十二篇,而《大明律》一改唐宋传统,更名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 B项错误。因为《晋律》既有“刑名”也有“法例”,它在刑名之后加上了法例。

  • 第5题:

    《法经》一共(  )。
    A.6篇
    B.9篇
    C.12篇
    D.20篇


    答案:A
    解析:
    【精解】《法经》一共6篇,即《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教选A项。现将封建成文法典篇目总结如下:6篇:《法经》;7篇:明清时期的法典;9篇:汉《九章律》;12篇:北齐至宋的法典(但《大业律》除外);18篇:《曹魏律》和隋《大业律》;20篇:《晋律》和《北魏律》。

  • 第6题:

    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六篇增加三篇而成,这三篇包括:()。

    • A、户
    • B、具
    • C、厩
    • D、兴

    正确答案:A,B,C,D,E

  • 第7题:

    下列关于非法经营罪的犯罪构成表述正确的有:()

    • A、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关于经营活动的管理制度和市场秩序
    • B、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进行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 C、主体是进行非法经营的个人或单位
    • D、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明清律直接继承
    • B、《法经》六篇成为隋唐律的篇目蓝本
    • C、《法经》是对西周出礼入刑制度的一种肯定
    • D、《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被后世传统法典继承发展

    正确答案:D

  • 第9题:

    《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和().


    正确答案:盗;贼

  • 第10题:

    单选题
    《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明清律直接继承

    B

    《法经》六篇成为隋唐律的篇目蓝本

    C

    《法经》是对西周出礼入刑制度的一种肯定

    D

    《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被后世传统法典继承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其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律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
    C项,《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一种肯定。《法经》规定了各种主要罪名、刑罚及相关的法律适用原则,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法经》的内容及特点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地规范人们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礼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所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法经》的叙述有:①《法经》的作者是燕国李悝;②《法经》中的《具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和刑罚;③《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④《杂法》、《捕法》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⑤《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其中正确的有( )
    A

    B

    ①②④

    C

    ③⑤

    D

    ②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魏文侯李悝制定的。《法经》中的《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和刑罚;《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网法》、《捕法》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故①②④说法错误,③⑤说法正确,故C选项正确。

  • 第12题:

    多选题
    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六篇增加三篇而成,这三篇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关于我国地理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我国地理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
    D选项: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故D表述不正确。B选项:南海有四个群岛,分别是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故B选项表述正确;C选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故C选项表述不正确;A选项: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故A项表述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选项。

  • 第14题:

    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
    B.《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C.《法经》开创了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
    D.《法经》中最能体现立法宗旨的是《盗法》和《贼法》两篇


    答案:A,C,D
    解析:
    【精解】B项错在: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而不是《法经》。

  • 第15题:

    “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A、《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
    B、《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C、《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
    D、《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答案:C
    解析:
    【考点】《法经》;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名例律);《大清律例》;《大明律》【详解】C项前半段表述正确,“《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但是最后一句表述错误,《北齐律》并没有“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疏议是唐代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对《永徽律》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从而形成《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

  • 第16题:

    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封建成文法典总则始创于《法经》,完善于《北齐律》
    B.《九章律》中的总则篇在尾不在首
    C.秋冬行刑不属于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D.春秋决狱“论心定罪”,故而为司法的野蛮擅断提供了依据


    答案:A
    解析:
    解析:B项错在:《九章律》中的具律,既不在首,也不在尾。C项错在:秋冬行刑是汉朝刑罚执行上儒家化的表现。D项错在:春秋决狱虽然“论心定罪”,但这并非说明该制度在作用上都是消极的,无论怎样,该制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仍然起到弥补法律不足的作用。

  • 第17题:

    《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和《贼》。


    正确答案:

  • 第18题:

    关于《法经》的叙述有:①《法经》的作者是燕国李悝;②《法经》中的《具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和刑罚;③《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④《杂法》、《捕法》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⑤《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其中正确的有( )

    • A、①
    • B、①②④
    • C、③⑤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法经》六篇分别是()、()、()、()、()、()。


    正确答案:盗;贼;囚;捕;杂;具

  • 第20题:

    《法经》共()。

    • A、三篇
    • B、七篇
    • C、六篇
    • D、九篇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填空题
    《法经》六篇分别是()、()、()、()、()、()。

    正确答案: 盗,贼,囚,捕,杂,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法经》共()。
    A

    三篇

    B

    七篇

    C

    六篇

    D

    九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哪些篇目是《法经》六篇的篇目()。
    A

    B

    C

    D

    E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