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1)超急性期:疼痛开始后6~12hT波高耸,T点上移。(2)急性期:出现病理性Q波,ST抬高,形似单相曲线,48h后ST逐渐下降,T波开始倒置,2~4周内ST恢复到等电位线,T波倒置最深,形成冠状T波。(3)T波演变期:5~6周后T波逐渐变浅,形成低平或直立T波,历时数月。 (4)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不再演变,保留Q波。部分病例历时l年以后V1~3导联、Ⅱ、Ⅲ、aVF导联Q波可消失,丧失陈旧性梗死的痕迹。(1)病理性Q波(2)T波倒置,R波增高,ST段压低,T波直立并增高
更多“心肌梗死的分期及心电图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隋唐时期两京地区(西安地区)墓葬分期及各期特点


    参考答案:

    ①,第一期,隋至高祖、太宗时期。这一时期流行长方形或方形单室土洞墓和砖室墓。墓室四壁通常较直而无弧度。大墓则盛行带长斜坡墓道的多天井、多小龛的形制。随葬佣一部分是表现家居生活的仆侍佣,一部分是表现墓主人出行的仪仗佣。镇墓佣只用武士,镇墓兽无天王。镇墓兽一个人面,一个兽面,皆兽身,蹲坐,蹄足。人物佣体态清瘦、亭亭玉立,而欠生动。
    ②,第二期,高宗到玄宗时期。这一时期是唐代墓葬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高宗、武则天至玄宗之前为前一阶段,玄宗时期为第二阶段。
    ③,第三期,玄宗以后至唐亡。这一时期的墓葬反映的情况是因循、简化。单室砖墓和土洞墓与前一期差别不大,但斜坡墓道更短,竖井式墓道流行。天井变小,带小龛的墓葬减少。德宗以后普遍采用竖井与段斜坡相结合的墓道。竖井部分多呈梯形。宣宗前后出现了一种折背刀形墓,竖井墓道和墓室均呈梯形的土洞墓,这是唐末富有代表特征的墓葬形式。带小龛的墓,厚葬之风甚盛,多以金银帛绣为主。元和以后陶俑减少。镇墓兽有相貌狰狞,手握蛇者,制作简单草率。人物佣模仿开元、天宝时期,但造型呆板,且过于肥胖臃肿。经常使用装饰华丽的绢衣木身佣。表现墓主人生前室内陈设的条幅式立鹤屏风画成了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


  • 第2题:

    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破裂穿孔的临床特点正确的是()

    A大多发生在心肌梗死1周后

    B大多伴有再发剧烈胸痛

    C多发生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D多数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

    E心电图显示电机械分离现象


    D

  • 第3题:

    简答题 试述细菌生长曲线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细菌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的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分为以下四期:(1)迟缓期:此期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分裂迟缓,菌数未见增殖。迟缓期长短不一,因菌种、接种的菌量、菌龄和培养基而不一样,一般为1~4小时。(2)对数增殖期:此期间细菌生长迅速,菌数为几何级数增长。此时细菌的形态、染色体、生理活性都比较的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比较的敏感。一般相当于细菌培养8~18小时。(3)稳定期:此期间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相等,活菌数保持相对不变。此时细菌可能出现形态,生理形态的变化,一些细菌的合成代谢大多在这个时期完成。芽孢也在这个时期形成。(4)衰退期:在这个时期死亡菌数逐渐上升,活菌数急剧减少,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甚至有的菌体自溶,难以辨认。

  • 第4题:

    简述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名称及各期特点。
    ⑴GAS3期: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⑵各期特点:
    ①警觉期以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警觉期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逃避。
    ②抵抗期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为主,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增强。但防御储备能力不断被消耗,对应激原的抵抗能力持续下降。
    ③衰竭期机体能量和防御机制被耗竭,自稳态失调,出现疾病甚至死亡。

  • 第5题:

    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改变的特点。
    有Q波心肌梗死者:①起病数小时,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②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1~2天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Q波在3~4天内稳定不变,以后可永久存在。③ST段抬高持续数日到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④数周到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逐渐恢复。无Q波心肌梗死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先是ST段普遍压低(除aVR,有时V1导联外),继而T波倒置,但始终不出现Q波。ST段和T波的改变持续存在1~2日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