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钢瓶等装氯容器中混入( ),一定条件下,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爆炸。A.无机化合物B.有机化合物C.易燃易爆物品D.腐蚀性物体

题目

如果在钢瓶等装氯容器中混入( ),一定条件下,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爆炸。

A.无机化合物

B.有机化合物

C.易燃易爆物品

D.腐蚀性物体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更多“如果在钢瓶等装氯容器中混入( ),一定条件下,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爆炸。A.无机化合物B.有机化合物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液氯钢瓶因超装,升温引起钢瓶爆炸,属于( )。

    A.化学性爆炸

    B.简单分解爆炸

    C.复分解爆炸

    D.物理性爆炸


    正确答案:D

  • 第2题:

    如果在钢瓶等装氯容器中混入( ),一定条件下,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爆炸。

    A.有机化合物

    B.无机化合物

    C.化学剂

    D.催化剂


    正确答案:A

  • 第3题:

    某月某日,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l0.2t氯气波及7.53km2,事故共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 事故调查确认: (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药化厂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气瓶不得靠近热源,可燃性气体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l0m。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X年夏末秋初,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7公里,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千余人氯气中毒,数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若干。 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液氯钢瓶中,这属于违章行为。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留下重大事故隐患。 负责充装钢瓶的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 经调查: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当地政府和化工厂均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1、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根据《安全生产法》,试提出处理建议? 3、试提出防范措施?


    正确答案:1、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
    (1)用户方违章在液氯钢瓶内混入氯化石蜡,且未向充装方说明此情况,形成事故隐患;
    (2)充装方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前未按规定检查和清理液氯钢瓶,就进行充装作业,致使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剧烈化学反应,钢瓶内压剧增导致爆炸,又引起周围装有液氯的钢瓶爆炸。
    物的不安全状态,钢瓶内被倒灌有氯化石蜡。
    间接原因:
    (1)用户方的生产设施存在缺陷(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
    (2)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
    (3)双方企业对员工都没有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
    (4)单位安全管理不足,员工违章操作严重;
    (5)电化厂选址不当,建在居民区都是不符合有关安全规定要求的,审批部门监管不力;
    (6)政府和厂方也没有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2、根据《安全生产法》,试提出处理建议:
    电化厂为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根据《安全生产法》第80、82、85条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59条的有关规定,追究该厂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追究该厂相关负责人、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
    3、试提出防范措施: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化工厂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检查;
    (2)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化工厂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及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其他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并教育、督促所有从业人员严格执行;
    (3)双方单位应当对有缺陷的生产设施进行整改,消除这一事故隐患;
    (4)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5)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电化厂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进行搬迁,远离市区和居民区等人口密切区。

  • 第5题:

    茶叶中的主要药用成分包括()。

    • A、有机化合物类和无机化合物类
    • B、有机化合物类
    • C、无机化合物类
    • D、矿物质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容器和制冷系统中的液体制冷剂,若过量充装和储存,会导致系统设备压力超高而引起容器的爆炸。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造成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负责充装钢瓶的液氯工段工人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没有事故应急预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气瓶不得靠近热源,可燃性气体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

    • A、5m
    • B、8m
    • C、10m
    • D、12m

    正确答案:C

  • 第8题:

    某月某日,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l0.2t氯气波及7.53km2,事故共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 事故调查确认: (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药化厂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下列选项中,属于气瓶安全附件的是()。

    • A、色环
    • B、爆破片
    • C、瓶帽
    • D、减压阀

    正确答案:B,C

  • 第9题:

    某月某日,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l0.2t氯气波及7.53km2,事故共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 事故调查确认: (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药化厂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气瓶中气体必须完全用尽后才能重新充装。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单选题
    某液氯钢瓶因超装,升温引起钢瓶爆炸,属于()。
    A

    化学性爆炸

    B

    简单分解爆炸

    C

    复分解爆炸

    D

    物理性爆炸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l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7平方公里,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千余人氯气中毒,数十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时值)。  最初爆炸的一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经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这属于违章行为。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留下重大事故隐患。负责充装钢瓶的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  经调查: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当地政府和化工厂均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试提出防范措施。

    正确答案: 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化工厂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检查;
    ②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化工厂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及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其他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并教育、督促所有从业人员严格执行;
    ③双方单位应当对有缺陷的生产设施进行整改,消除这一事故隐患;
    ④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主要负责人、特种作业人员及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如果在钢瓶等装氯容器中混入( ),一定条件下,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爆炸。
    A

    无机化合物

    B

    有机化合物

    C

    易燃易爆物品

    D

    腐蚀性物体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某厂在充装液氯时没有洗罐,罐内残留杂质发生化学反应,造成钢瓶爆炸,液氯泄漏扩散,导致多人死亡和中毒。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这起事故的类别为( )。

    A.容器爆炸

    B.中毒窒息

    C.化学爆炸

    D.其他伤害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如果在钢瓶等装氯容器中混入( ),一定条件下,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爆炸。

    • A、无机化合物
    • B、有机化合物
    • C、易燃易爆物品
    • D、腐蚀性物体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某用户甲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罐装置,负责充装钢瓶的工人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相继钢瓶爆炸。该事故直接原因()

    • A、用户对钢瓶内的氯化石蜡说明,形成事故隐患
    • B、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前未按规定检查和清理,就进行充装作业
    • C、用户方的钢瓶缺少必要的防倒灌设施
    • D、属于特殊情况

    正确答案:A,B,C

  • 第16题:

    某用户甲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罐装置,负责充装钢瓶的工人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相继钢瓶爆炸。从用户的角度,正确做法是()

    • A、充装前应当附有止逆阀
    • B、充装前应当告诉充装工人,内有其它化学品
    • C、应当提醒充装工人进行检查
    • D、用户了解相关的知识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某液氯钢瓶因超装,升温引起钢瓶爆炸,属于()。

    • A、化学性爆炸
    • B、简单分解爆炸
    • C、复分解爆炸
    • D、物理性爆炸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造成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负责充装钢瓶的液氯工段工人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没有事故应急预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气瓶按充装介质可分为()、液化气体气瓶、溶解气体气瓶。

    • A、永久气体气瓶
    • B、临时气体气瓶
    • C、固化气体气瓶
    • D、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某月某日,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l0.2t氯气波及7.53km2,事故共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 事故调查确认: (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药化厂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气瓶充装后应有专人逐支进行安全检查,在下列检查内容中,叙述错误的选项是()。

    • A、瓶阀及其与瓶口连接的密封是否良好
    • B、充装量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 C、瓶体温度是否有异常升高迹象
    • D、瓶体是否清洁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某月某日,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l0.2t氯气波及7.53km2,事故共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 事故调查确认: (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药化厂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气瓶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移动式、可重复充装的压力容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某月某日,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l0.2t氯气波及7.53km2,事故共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 事故调查确认: (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药化厂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气瓶在充装前必须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等情况时,禁止充装。

    • A、瓶内混有可能与所装气体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
    • B、气瓶外皮有污垢
    • C、易燃液化气体中的氧含量达到或者超过规定值
    • D、气瓶存在严重缺陷

    正确答案:A,C,D

  • 第22题:

    问答题
    某年夏末秋初,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百余人氯气中毒,数十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时值)。 最初爆炸的一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这属于违章行为。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留下重大事故隐患。 负责充装钢瓶的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 经调查,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当地政府和化工厂均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正确答案: 直接原因:
    ①用户方违章在液氯钢瓶内混入氯化石蜡,且未向充装方说明此情况,形成事故隐患;
    ②充装方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前未按规定检查和清理,就进行充装作业。
    间接原因:
    ①用户方的生产设施存在缺陷(缺少必要的防倒灌设施);
    ②压力容器灌装工属于特种作业人员,应经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用户方和充装方的工人都属违章操作,也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说明双方单位安全管理和教育培训不足;
    ③无论何种原因,化工厂建在居民区都是不符合有关安全规定要求的。政府和厂方也没有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容器和制冷系统中的液体制冷剂,若过量充装和储存,会导致系统设备压力超高而引起容器的爆炸。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