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常见的拔罐吸附方法有()。 ”相关问题
  • 第1题:

    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一定时间的操作方法,称为( )

    A.闪罐法
    B.留罐法
    C.走罐法
    D.刺血拔罐法
    E.留针拔罐法

    答案:B
    解析:

  • 第2题:

    拔罐法有哪些吸拔方法?


    答案:
    解析:
    ①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②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③架火法:用一直径2~3cm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

  • 第3题:

    11、拔罐法的原理是借助热力或其他方法,排除罐中空气,造成负压,从而产生了吸附作用。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之造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局部产生瘀血,促进药物透入,致使局部瘀滞、凝结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 第4题:

    拔罐方法


    答案:
    解析:
    临床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 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 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 第5题:

    拔罐法的原理是借助热力或其他方法,排除罐中空气,造成负压,从而产生了吸附作用。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