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古典文论独创概念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A.刘勰
    B.曹丕
    C.司空图
    D.刘熙载

    答案:D
    解析:

  • 第2题:

    试谈谈你对中国古典文论当中“虚静”理论的认识?


    正确答案: (1)“虚静”本是道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式,又称“静思”、“虑心”、“空静”。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虚静”就有很多阐释:“致虚极,守静笃”。强调只有保持一种虚静的心境,才能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随后庄子发挥了这一思想,对虚静理论作了补充:“虚静者,心斋也”,他用“心斋”来解释虚静,要求人从各种欲望中解脱出来,摆脱个人的利害得失,做到内心的澄彻空明。惟其如此方能达到“道德之至”的至高境界。
    (2)道家之外,管子和荀子也非常看重虚静的修身养性的作用。从魏晋开始“虚静”逐渐演变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对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陆机在《文赋》中运用“虚静”理论来对文学艺术创作思维进行剖析,认为虚静的状态乃是进行文学构思、创作的首要条件。刘勰的《文心雕龙》同样凸现了虚静的价值:“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唐代在六朝文论的基础之上继续强调“虚静”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除此外,杜甫、白居易等人也标举虚静。可见“虚静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广泛程度。
    (3)作为文论中的“虚静”概念主要强调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心境需要“虚静”的状态,而较少涉及文学接受活动的论述。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接受者在面对作为审美客体的文学文本时,同样需要以一种“虚静”的心境状态从事文学的接受活动,惟其如此,才能够不受外在的功利性的干扰,以一种无功利的空明心理状态进行审美观照达到最高的审美愉悦感。文学接受中,接受者只有保持虚静、平和自然这样的心境,才能全神贯注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世界,才能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

  • 第3题:

    中国古典文论的“风化”或“教化”说带有某种“实用论”的倾向。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一个理论术语,也是我国独创的一个美学范畴。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在我国的文论史上,首次运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全面地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著作是()。

    • A、《谈艺录》
    • B、《<红楼梦>评论》
    • C、《人间词话》
    • D、《管锥篇》

    正确答案:B

  • 第6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文学批评”这一现代意义大致相对应的有()、()、()等概念。


    正确答案:品;悟;感悟(味)

  • 第7题:

    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A、刘勰
    • B、曹丕
    • C、司空图
    • D、刘熙载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在我国的文论史上,首次运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全面地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著作是()。
    A

    《谈艺录》

    B

    《<红楼梦>评论》

    C

    《人间词话》

    D

    《管锥篇》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文学批评”这一现代意义大致相对应的有()、()、()等概念。

    正确答案: 品,悟,感悟(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中国古典文论的“风化”或“教化”说带有某种“实用论”的倾向。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蕴藉”来自中国古典文论,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谈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古典主义文论的关系。

    正确答案: 浪漫派文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其主观性、主情性和大自然崇拜,在于尊重心灵和崇尚自由,它差不多是无拘无束的,包括向纯朴的民间文学和鼓吹想象,营造哪怕是不真实的瑰丽奇特的梦幻气象。换句话说,它力图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力图还原给艺术本真的性格,恢复它作为心灵表现的主体地位。
    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动。古典时期,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摹仿古人的所谓“新古典”,如此欠缺自然与民间气息而书卷故纸味浓的欧洲文坛,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番冲击。蔑视权威,反对矫饰,倡扬自然和个性而破除观念羁绊与规则枷锁的一场文学革命终于席卷而至,这就是浪漫主义运动,它结束了称雄文坛200年之久的古典主义的霸主地位,把文艺女神请到了自由清新的天地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蕴藉”来自中国古典文论,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意境是()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 A、中国古典文论
    • B、现代文论
    • C、西方现代文论
    • D、西方古典文论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

    • A、摹仿论
    • B、实用论
    • C、体验论
    • D、文化论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简谈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古典主义文论的关系。


    正确答案: 浪漫派文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其主观性、主情性和大自然崇拜,在于尊重心灵和崇尚自由,它差不多是无拘无束的,包括向纯朴的民间文学和鼓吹想象,营造哪怕是不真实的瑰丽奇特的梦幻气象。换句话说,它力图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力图还原给艺术本真的性格,恢复它作为心灵表现的主体地位。
    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动。古典时期,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摹仿古人的所谓“新古典”,如此欠缺自然与民间气息而书卷故纸味浓的欧洲文坛,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番冲击。蔑视权威,反对矫饰,倡扬自然和个性而破除观念羁绊与规则枷锁的一场文学革命终于席卷而至,这就是浪漫主义运动,它结束了称雄文坛200年之久的古典主义的霸主地位,把文艺女神请到了自由清新的天地间。

  • 第17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古典文论独创概念的是()

    • A、古典主义文学
    • B、意象
    • C、意境
    • D、文学风格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可上溯至()

    • A、《老子》
    • B、《诗经》
    • C、《庄子》
    • D、《楚辞》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单选题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可上溯至()
    A

    《老子》

    B

    《诗经》

    C

    《庄子》

    D

    《楚辞》


    正确答案: A
    解析: 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文学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

  • 第20题:

    单选题
    意境是()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A

    中国古典文论

    B

    现代文论

    C

    西方现代文论

    D

    西方古典文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不定项题
    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A

    刘勰

    B

    曹丕

    C

    司空图

    D

    刘熙载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谈谈你对中国古典文论当中“虚静”理论的认识?

    正确答案: (1)“虚静”本是道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式,又称“静思”、“虑心”、“空静”。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虚静”就有很多阐释:“致虚极,守静笃”。强调只有保持一种虚静的心境,才能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随后庄子发挥了这一思想,对虚静理论作了补充:“虚静者,心斋也”,他用“心斋”来解释虚静,要求人从各种欲望中解脱出来,摆脱个人的利害得失,做到内心的澄彻空明。惟其如此方能达到“道德之至”的至高境界。
    (2)道家之外,管子和荀子也非常看重虚静的修身养性的作用。从魏晋开始“虚静”逐渐演变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对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陆机在《文赋》中运用“虚静”理论来对文学艺术创作思维进行剖析,认为虚静的状态乃是进行文学构思、创作的首要条件。刘勰的《文心雕龙》同样凸现了虚静的价值:“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唐代在六朝文论的基础之上继续强调“虚静”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除此外,杜甫、白居易等人也标举虚静。可见“虚静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广泛程度。
    (3)作为文论中的“虚静”概念主要强调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心境需要“虚静”的状态,而较少涉及文学接受活动的论述。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接受者在面对作为审美客体的文学文本时,同样需要以一种“虚静”的心境状态从事文学的接受活动,惟其如此,才能够不受外在的功利性的干扰,以一种无功利的空明心理状态进行审美观照达到最高的审美愉悦感。文学接受中,接受者只有保持虚静、平和自然这样的心境,才能全神贯注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世界,才能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现代时间概念与古典时间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古典时间概念是派生的,而现代时间概念是特殊的

    B

    古典时间概念是原生的,而现代时间概念是特殊的

    C

    古典时间概念是派生的,而现代时间概念是基本的

    D

    古典时间概念是原生的,而现代时间概念是基本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