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试述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题目
结合实际,试述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考题
更多“结合实际,试述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的关系,并说说我国当前处理平等和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答案:
    解析:
    (1)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
    ①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高等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社会活动。目前,任何国家都还没有富裕到能不受限制地发展高等教育的程度,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用有限的投入从事一项昂贵的服务活动,就必然出现高等教育的效率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
    其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选择的目的是减少浪费(如避免留级、退学),也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好的学习成绩。
    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就要集中资源并对谁受高等教育进行选择。最常用的选拔方法是文化知识考试,考试成绩优异者则优先享受高等教育。但这种方法却忽略了由于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的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本身正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这进一步复制和扩大了不平等。其次,选择的手段、标准本身也不是很可靠的,有幸进入高等学校的人,要根据社会需要接受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教育,这又加剧了不平等。再次,高等教育的平等追求的是享受教育权利的均等,主要是享受资源的均等。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处于低水平运作,降低高等教育的效率。可见,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总是处在矛盾之中,此消彼长,似乎无可调和。
    ②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高等教育平等作为社会平等的一部分,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而效率又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也是人们所不懈追求的。
    平等与效率虽然在一定条件下相抵触,但从根本上说两者是统一的。
    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没有质量,高等教育的平等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的最终实现绝对不能离开质量这一前提。效率不仅仅指质量,它通过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使得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最终产出尽量多的产品,这与平等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从长远来看,效率的发展最终为平等提供了可能,而平等的实现必然依赖于效率的提高。
    其次,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的合作是实现理想效率的关键。
    最后,人类之间的竞争不同于自然界自发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它是由人类所特有的自觉性来支配、并通过理性的协调与合作而实现的。所以,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
    (2)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应做到:
    ①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③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建立和完善面向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制度,也是保证高等教育平等的重要措施。

  • 第2题:

    结合实际论述学校教育中的同伴关系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
    (1)儿童对成人的社会化要求的反抗心理是在同伴集团中孕育的;
    (2)儿童从同伴中看到对某个孩子的行为做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他们就以此为对自己的行为评价标准;
    (3)同伴团体为大家提供一致认同的角色模型;
    (4)同伴团体经常教给儿童在集团中应该如何扮演所应该担当的角色。

  • 第3题: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的作用有()

    • A、社会文化规范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 B、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 C、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 D、社会文化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 E、社会文化规范对教育总体上说起负面作用

    正确答案:A,B,C

  • 第4题: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

    • A、婚姻关系
    • B、家庭结构
    • C、学校教育
    • D、社会文化

    正确答案:A,B

  • 第5题:

    请结合实际说明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各教育主体之间可以结成各种关系,而要使一定的教育社会关系成为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法律规范来调整,使其在各主体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在此之前,其仅仅是一种(个)普通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与一般法律关系相比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其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而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要体现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于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设定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垂直的行政法律关系。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下,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来举办。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并不排除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不排除学校可在其权限范围内对受教育者行使国家授予的教育权。
    ②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
    主体产生影响。例如,学校对教师的权利有:聘任教师;组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等等。教师在学校的权利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等。
    ③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这里主要指在教育法学范畴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是以法律赋予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前提的,没有法律规定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例如,学校对学生的权利有:招收学生;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颁发学业证书等等;而学生在学校享有的权利包括: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
    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法律对教师与学生的权利规定来看,教师对学生具有直接作用的权利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等。学生对教师具有直接作用的权利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等。
    ⑤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家庭在保证学生受教育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需要与学校配合,参与和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来说,家庭在保证其受教育权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应为未成年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还应配合学校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等。作为学校,不仅有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也有权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同时,还要对受教育者的监护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履行一定义务,如: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的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等。
    ⑥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之间依法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学校教育权的实现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学校的帮助。社会有权参与学校的管理,也有义务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在享受社会对其教育教学给予支持的基础上,也要履行积极参加当地社会公益活动,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义务。

  • 第6题:

    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正确答案:(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4.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文化具有反作用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 第7题:

    结合实际,试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 组织是以人为主体,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以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资源为基础构成的开放性社会技术系统;环境是指组织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物质条件及社会因素的总和。
    组织与环境相互依存;环境既为组织发展提供机遇,又是组织发展的约束性因素;组织系统构建、组织系统管理与发展必须充分分析内外部环境条件,适应与引导环境系统,使二者达到和谐一致。

  • 第8题:

    结合实际,试述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维持、持续改进与创新的关系。


    正确答案: 组织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需要创新、组织适应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等环境变化需要创新、组织发展与进步需要创新。
    持续改进是维持的发展,创新则是持续改进的质变;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结果,持续改进为创新奠定基础,创新则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分析,仅有维持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做不好就会被环境所淘汰;持续改进是为了主动地、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创新能够引导环境。
    因此,有效的管理在于维持和持续改进的组合;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持续改进和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正确答案: 终身教育与素质的内在的一致性使终峰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终身的教育理念的传播会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从时间上看,我国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前,而素质教育在现代的提出在后。
    (2)从内在精神上看,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3)终身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思想和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确实的作用,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共同发展和传播必将更快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关系。

    正确答案: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科技和教育的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有区别有联系,相互制约促进。
    科技对教育促进:
    (1)知识学习,教育的观念。
    (2)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3)现代化手段,方式和方法。
    (4)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民主化。
    教育对科技反作用:
    (1)传播科学技术。
    (2)创新科学技术。
    总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的作用有()
    A

    社会文化规范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B

    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C

    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D

    社会文化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E

    社会文化规范对教育总体上说起负面作用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结合实际,论述教育中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1)放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方式,却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在放任型模式之下,当教师不在场时,学生反而更加努力,学习成绩更好。
    (2)专制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在专制型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是在教师的威慑下努力学习。把学习的目的当作是为了教师而不是为了自己。
    (3)民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朝着目标进行学习。在民主型教学模式之下,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学习成绩较为稳定。
    大量事实表明,在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而在专制型师生关系模式下,师生关系对立。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跟上时代的步伐,尊重学生的人身基本权利,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应该说,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

  • 第14题:

    结合实际,谈谈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正确答案: 终身教育与素质的内在的一致性使终峰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终身的教育理念的传播会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从时间上看,我国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前,而素质教育在现代的提出在后。
    (2)从内在精神上看,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3)终身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思想和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确实的作用,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共同发展和传播必将更快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 第15题:

    结合实际,并举例说明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正确答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讲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们就认为可以不重视知识了,可以不要理论了,其实不然。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理论,仍然需要知识,但是,知识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被赋予实践性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不可能不传授知识,学生不可能不需要掌握知识。但是知识教育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知识应当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否则知识就是空疏无用的;二是为学习知识考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效果是比较扎实的。

  • 第16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之间也可以结成各种关系。而要使一定的教育社会关系成为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法律规范的调整,使其在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一种(个)普通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要体现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于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设定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其主要指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垂直的行政法律关系。
    2.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其主要指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主体产生影响。
    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其主要是指在教育法学范畴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它是以法律赋予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前提的。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6.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学校,与社会之间依法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

  • 第17题:

    试述教育学包含了哪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正确答案: 教育学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困扰教育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才能促使教育学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从理论上讲,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学术性,没有理论的完备与透彻,教育学就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而脱离了实践,不能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也肯定沦为空洞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不复为真正的学术。
    但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离现象,其导致的结果将是理论的空洞,实践的迷茫。克服这一现象的策略有:1、充分认识任何教育实践都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制约的教育实践;2、坚信任何真正的教育学研究都应以教育问题的确定、分析、解释或者解决为目的,不应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味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3、明了教育学研究之所以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反思教育实践的知识基础,并为之提供新的教育知识,作为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和经验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尊重教育学研究成果。
    (二)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
    近代以前的人类教育思想具有多起源和多线索的特征,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传统。
    但随着国际范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知识的交流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交流中,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国家的教育知识开始占核心地位,将自身合法化、普遍化,使其它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教育知识处于依附状态或被压抑状态,使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的“跑马场”。为克服这种学科依附状态,适应本国本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后提出建立“教育学本土化”的要求。
    对于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我们应坚持辨证统一的观点,一方面要致力于教育学的本土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他国的先进成果,以为我所用,补充和充实我国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科学性问题的是康德和赫尔巴特,他们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认为只有当教育学变成能够用清晰的概念和命题表达的知识体系时,才能真正地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普遍的科学。后来实验教育学又提出了教育学应走实证科学的道路。而文化教育学反对实证主义的教育科学观,提出了精神科学的教育科学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学只有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教育研究中切实做到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一元与多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科学。
    而所谓科学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反映,具体到教育学就是指它对教育发展规律的呈现,这是客观的;所谓价值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功用性和意义性,具体到教育学就是指它对理想教育的追求,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育学作为科学知识,其本身具有科学属性,科学具有抽象性,要反映规律。教育是有规律的,这是教育学科学性的根据。但另一方面教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同样接受着人们理想、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熏染,教育学也具有价值性,所以说教育学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任何一种只肯定其科学性而否定其价值性,或只肯定其价值性而否认其科学性的作法都是片面的。

  • 第18题:

    结合实际,试述激励的作用。


    正确答案: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 第19题:

    试述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并举例说明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正确答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讲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们就认为可以不重视知识了,可以不要理论了,其实不然。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理论,仍然需要知识,但是,知识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被赋予实践性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不可能不传授知识,学生不可能不需要掌握知识。但是知识教育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知识应当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否则知识就是空疏无用的;二是为学习知识考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效果是比较扎实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之间也可以结成各种关系。而要使一定的教育社会关系成为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法律规范的调整,使其在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一种(个)普通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要体现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于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设定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其主要指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垂直的行政法律关系。
    2.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其主要指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主体产生影响。
    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其主要是指在教育法学范畴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它是以法律赋予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前提的。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6.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学校,与社会之间依法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请结合实际说明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各教育主体之间可以结成各种关系,而要使一定的教育社会关系成为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法律规范来调整,使其在各主体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在此之前,其仅仅是一种(个)普通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与一般法律关系相比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其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而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要体现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于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设定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垂直的行政法律关系。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下,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来举办。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并不排除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不排除学校可在其权限范围内对受教育者行使国家授予的教育权。
    ②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
    主体产生影响。例如,学校对教师的权利有:聘任教师;组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等等。教师在学校的权利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等。
    ③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这里主要指在教育法学范畴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是以法律赋予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前提的,没有法律规定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例如,学校对学生的权利有:招收学生;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颁发学业证书等等;而学生在学校享有的权利包括: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
    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法律对教师与学生的权利规定来看,教师对学生具有直接作用的权利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等。学生对教师具有直接作用的权利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等。
    ⑤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家庭在保证学生受教育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需要与学校配合,参与和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来说,家庭在保证其受教育权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应为未成年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还应配合学校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等。作为学校,不仅有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也有权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同时,还要对受教育者的监护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履行一定义务,如: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的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等。
    ⑥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之间依法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学校教育权的实现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学校的帮助。社会有权参与学校的管理,也有义务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在享受社会对其教育教学给予支持的基础上,也要履行积极参加当地社会公益活动,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义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时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另一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时文化的作用
    ①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②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③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