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可能反应,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请求;反对:偷药将会受到惩罚。衡量是非的标准由惩罚决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妻子需要,他要和妻子生活;反对:可能入狱,妻子可能在他出狱前死,偷药没好处。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行为好坏依据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反对:偷药将给家庭带来麻烦,丧失名誉。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就是对的。顺从传统要求,谋求赞赏。判断行为依据动机。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若不这么做,要为妻子死负责;反对:要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东西犯法。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只要行为违反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
(3)后习俗水平: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也称原则水平。他们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不能采用偷的方式。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但契约可以依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利益。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更多“以对“海因茨偷药行为”的判断为例,分析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观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认知派的观点。()


    正确答案:对

  • 第2题:

    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教儿童道德先要教他们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答案:错
    解析: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教儿童道德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 第3题:

    在对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进行评判时,小明认为海因茨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所以他不应该偷药。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答案:A
    解析: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其中,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小明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认为不该偷药,说明其处于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即前习俗水平。

  • 第4题:

    在“海因兹偷药”的道德两难问题上,某儿童认为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这个丈夫都去偷药,大家都夸他是个好丈夫。据科尔伯格道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儿童道德水平的特点是()

    A.惩罚成服从的定叫阶段
    B.个人工具主义的定向阶段
    C.好孩子阶段
    D.普遍逍德原则记向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该儿童认为这个丈夫会得到大家的夸奖,所以这个体现了好孩子的定向阶段。该阶段的特点就是我们的行为得到大家的表杨我们就应该做,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就不能做。

  • 第5题: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个阶段六个水平,并用基本理论分析如下事例(海因茨偷药事件)。


    答案:
    解析:
    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茨偷药事件)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海因茨偷药实验:海因茨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当地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特效药,配制药的成本是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为了买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四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拒绝了他,并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他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问: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有外在的要求判断道德价值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判断是非主要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成人、权威的意见。个体为回避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遵守权威制定的规则,道德具有功利性。阶段一: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规则以避免惩罚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例如,认为海因茨该偷药,“否则他的妻子会死掉”;或者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他会坐牢房”。阶段二:朴素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的时候才会遵守,行为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认为“海因茨该不该偷药取决于他是否爱他的妻子”。(2)水平一:习俗水平,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判断是非能够考虑家庭和社会的的期望。个体为赢得他人支持或维护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按照善良人的形象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在自己和别人心中都是“好孩子”。例如,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好孩子是不偷东西的”;或者认为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好孩子是会帮助人的”。阶段四:维持社会秩序的定向----遵从权威,避免遭受谴责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例如,认为“如果找到一个理由就去违反法律,那社会就会陷入混乱”。(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以自觉守约、行事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在这个水平,个人将可能超越社会法律,以及他对秩序需要的权利和原则。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认为法律应该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在这一阶段,回答者有一些个人价值优先于法律的模糊想法。例如,“在我心目中,海因茨有权利那么做,但从法律的观点看,他却是错的。到底对错,很难讲。”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在此阶段,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全人类的正义、人性的尊严、人的价值等。虽然考虑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但也领悟到不是所有有秩序的社会都能实行更完美的原则。例如,认为“纵然海因茨没有为妻子偷窃的法律权利,但他有一个更高尚的权利,即挽救生命,因为生命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

  • 第6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一)道德发展的实质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①第一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 平,即着眼于自身行为的具体结果。包括惩罚与服从阶段(第一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第二阶段)。②第二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小学高年级开始至青年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包括好孩子道德观(第三阶段)、法律一秩序道德观(第四阶段)两个阶段。③第三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青年末期开始)——这一阶段的个体是基于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即着眼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包括社会契约理论(第五阶段)和全面的道德原则(第六阶段)两个阶段。

  • 第7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

    A认知派

    B行为派

    C认知行为派

    D行为认知派


    A

  • 第8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点,儿童仅把成年人的要求当作道德判断的标准处于前习俗水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 第10题:

    单选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
    A

    认知派

    B

    行为派

    C

    认知行为派

    D

    行为认知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按科尔伯格的观点,划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主要看其()
    A

    心理冲突情况

    B

    人格发展情况

    C

    道德行为发展情况

    D

    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情况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科尔伯格提出的理论是(  )。
    A

    人格发展阶段论

    B

    心理社会发展论

    C

    道德发展阶段论

    D

    认知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3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 )的观点。

    A、行为学派

    B、认知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儿童在听了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后,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会变得很混乱,这些儿童的道德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

    答案:D
    解析:
    题干描述体现了儿童知法懂法。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习俗水平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 第15题:

    心理学家(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出道德发展阶段论

    A.德国的赫尔巴特
    B.美国的艾里克森
    C.美国的科尔伯格
    D.德国的科尔伯格

    答案:C
    解析:
    科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 第16题:

    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

    A.维果茨基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加德纳

    答案:C
    解析:
    这是识记内容,科尔伯格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7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是儿童道德判断的第()阶段。

    A.二
    B.四
    C.三
    D.六

    答案:B
    解析: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个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 第18题:

    简述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
    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制定一分确定被试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通过“道德判断晤谈法”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处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及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少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群体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及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判断水平的人,其推理依据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们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及良心或原则定向。

  • 第19题:

    下列研究或实验属于横向研究道德性问题的是()

    • A、皮亚杰的“童道德判断研究”
    • B、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 D、李伯黍等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论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制定一分确定被试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通过“道德判断晤谈法”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处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及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少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群体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及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判断水平的人,其推理依据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们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及良心或原则定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将道德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水平七大阶段,这七大阶段是依年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的:
    1)前世俗水平,包括第一、二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儿童的道德倾向是根据惩罚和奖赏来确定的;
    2)世俗水平,包括第三、四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道德判断的基础是法律和社会习惯;
    3)后世俗水平,包括第五、六、七三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还重要的道德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2015广西)儿童在听了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后,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活,社会会变得很混乱,这些儿童的道德水平处于()。
    A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B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D

    维护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


    正确答案: 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