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题目
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正确答案:

  • 第2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 第3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属于精神分析的理论。
    ()


    答案:对
    解析:
    埃里克森的学说是在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精神分析的理论。

  • 第4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答案:
    解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存在以下几点区别:(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本我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圄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非善亦非恶,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者向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5)二者都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但是埃里克森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悲观,他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会导致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病理性的后果。同时,埃里克森也指出,即使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就不复存在,在以后的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经解决的矛盾。

  • 第5题:

    简述人格的含义及其特性。


    答案:
    解析: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功能性等特点。

  • 第6题: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成为中心的过程,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式成人期和老年期。它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人格。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其作用:成功而合理的姐姐每一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性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启示: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理解社会、理解自我。

  • 第7题:

    弗洛依德提出()

    • A、人格发展理论
    • B、人生八阶段理论
    • C、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A

  • 第8题:

    简述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佛洛伊德将人格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0-1岁、肛门期2-3岁、性蕾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成年。

  • 第9题:

    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
    同时,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合的自我同一性。

  • 第10题: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在任何一个阶段,如果个体解决了冲突,完成了该阶段所要求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相反则会形成消极的品质。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如果个体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任务,他还可以通过教育等措施在下一个阶段得到补偿。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
    (1)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3)学前期(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5)青春期(12~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7)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现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
    同时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左右。(2)肛门期:大约从12~18个月到3岁左右。(3)性器期:大约从3岁到5岁。(4)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5)生殖期:大约从12岁到成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正确答案:


  • 第14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 第15题: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答案:
    解析: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经验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 第16题:

    请阐述罗洛·梅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罗洛·梅认为人格的形成就是自我的个性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格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社会联系就无法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人必须实现同社会的整合。人格的发展分四个阶段:①婴儿阶段,没有自我意识,潜能未发掘;②反叛阶段,个体开始寻求建立自身内在的力量;③一般的自我意识阶段,有能力理解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④创造性的自我意识阶段,人格成熟。

  • 第17题:

    简述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答案:
    解析:
    艾里克森把个体发展看作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他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危机和冲突,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1.5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2)自主对羞怯(1.5~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而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他们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常常会被成年人禁止,这可能会降低他们从事其他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会产生勤奋感。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会导致自卑感。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此外,教师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的评价,会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5)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或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7)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本阶段的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8)完善感对绝望感(60岁以后)。这一时期的个体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评价:艾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这种理论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对人的心理的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只关注意识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而是考察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只研究某一年龄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但是,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有过分强调本能而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实际,都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些均需进一步的研究。

  • 第18题:

    论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
    同时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 第19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正确答案: 其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为继,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结汇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到18个月);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人格发展的上述各阶段是相互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起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 第20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八个阶段及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1、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经历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抉择,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需要的支持帮助,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 第21题: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与主动感相对应的是()。


    正确答案:内疚感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正确答案: 其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为继,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结汇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到18个月);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人格发展的上述各阶段是相互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起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人格)理论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正确答案: (1)早教教师和教养人要尽量给婴幼儿创造亲切、舒适、轻松的家庭氛围;
    (2)早教教师和教养人必须承担起控制婴幼儿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