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红与黑》是斯丹达尔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短暂的一生,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的社会风貌,突出地描写了波旁王朝时期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红与黑》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斯丹达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红与黑》中,作者通过于连生活的不同阶段具体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城,森严恐怖的神学院,阴险伪善的巴黎。这些环境对于连性格的发展和变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红与黑》表现出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斯丹达尔被称为“人类心灵的观察家”,他擅长用细腻生动的文笔来描写人类心理极其微妙的变化,来展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在作品中,他对于主人公于连在不同环境中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骄傲与自卑等心理活动,都刻画得十分具体真实。此外,《红与黑》结构完整严密。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选择了三个典型环境,从维立叶尔城到贝尚松省神学院,再到巴黎的贵族社会。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它们由偏僻外省到首都巴黎,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深入,脉络清晰。这种逐层升高、阶梯式的结构和于连的奋斗进程构成有机的联系。
更多“试析《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析分税制的特点。
    (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
    (2)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
    (3)各级财政拥有自己独立的主体税种;
    (4)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2题:

    试析韩愈诗歌艺术的独创之处。


    \r\n\t(1)以文为诗。 \r\n\t(2)狠重奇险。 \r\n\t(3)以丑为美。 \r\n\t(4)偶有富于神韵、清新自然的诗作。\r\n

  • 第3题:

    【论述题】试析《啼笑因缘》的艺术特色。


    《啼笑因缘》于1929年至1930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曾轰动一时。作者自己分析过这部代表作成功的原因,说:“在那几年间,上海洋场章回小说,走着两条路子,一条是肉感的,一条是武侠而神怪的。《啼笑因缘》,完全和这两种不同”(张恨水:《我的写作生涯》)。而情调仍是通俗文学,为市民读者接受且能耳目一新的。当时“上海市民见面,常把《啼笑因缘》作为谈话题材,预测他的结果。”文坛中竟有“《啼笑因缘》迷”的口号。《啼笑因缘》还被改编成戏剧、评弹、电影,当时的明星、大华两影片公司为争夺拍摄权还打过一年多官司。于是《啼笑因缘》创了畅销书的记录。《啼笑因缘》在社会言情外,又渗透了“武侠”因素。虽然起初是应南方报纸编辑的要求而加写关寿峰、关秀姑父女的,但这不是一个无意的试验。在作者看来,刘德柱之流是“为富不仁”,是暴虐的强者,樊家树是奈何他们不得的,这就需要“除暴安良”、“锄奸扶弱”的豪侠。所以他的文字于“言情”中掺合了“侠义”,细腻中挟带了豪爽。然而这一点,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小说较强的艺术性也是吸引读者的很重要因素:首先,作者是写人物的高手,不仅是具有传统小说描写外貌、语言、行动的纯熟技巧,而且具有现代小说刻画心理的细致手法。 其次,结构紧凑自然妥当,无懈可击;情节曲折迭宕有致,引人入胜;暗示伏笔前后照应丝丝入扣。在家树与凤喜的爱情悲剧主线中嵌入与秀姑、丽娜的多角关系,错综复杂但有条不紊,悬念叠出又结局难料,其他人物不断上场,但却派好了用场。 再次,叙述语言简炼雅洁、生动流畅;人物道白富有个性,雅俗共赏;景物描写烘托氛围,感情浓郁。写家树出场:“院子里静沉沉的,只有蜜蜂翅膀震动的声音,嗡嗡直响”,表现闲适清静。凤喜遭难后家树生病,“在这阴沉沉的夜色里,这院子里就显得有一种凄凉萧瑟的景色。”表现忧郁伤感,这时秀姑来探视却不露面,留下字条“风雨欺人,劝君珍重”,表现侠义深情。而家树写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表现无可奈何。全书耐人寻味处接连不断,而又十分雅洁绝无色情描写。

  • 第4题:

    试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贡献,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诗有如下特色: 首先,诗歌情调的幽美。他的抒情诗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代表作品有《春雨》等。 其次,飘渺朦胧的诗境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如《锦瑟》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等,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画面,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另外,李商隐诗的朦胧,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所以《锦瑟》虽号称难懂,却又家喻户晓,广为传诵。 再次,诗歌内涵上的多义性。李商隐“无题”一类的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义性,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1)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李商隐诗的意象,被他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诸如珠泪、玉烟、蓬山等等,均难以指实。(2)李商隐的诗大量用典。李商隐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3)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诗人心理负荷沉重,精神内转,内心体验则极其纤细敏感,当其心灵受到外界某些触动时,会有形形色色的心象若隐若显地浮现,发而为诗,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的限制。这种意象转换跳跃所造成的省略和间隔,便有待读者通过艺术联想加以连贯和补充。(4)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如《乐游原》,诗由登古原遥望夕阳触发,引起的是整个心灵的投注,百感茫茫,一时交集。

  • 第5题:

    试析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1)晚唐诗人中,杜牧是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他以鲜明的史论笔法,抒发对历史的感伤和评论,寻找前史之鉴以警诫当今,或是从历史的变迁以参悟人生。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的诗味之中,终以“二十八字史论”之誉傲立诗坛。汉家事业,吴魏东风,秦淮烟月,烟雨楼台,无一不可入诗,且往往有立意高绝的议论,鲜明独到的政治见解。虽是吊古伤今,却于峭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创造出明快优美的意境,有一种俊爽的风格。 (2)杜牧的纪行、冶游、写景诗,善于选取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而有飞动流走感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又如:“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 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3)杜牧《献诗启》云:“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的诗才气纵横,笔调清新飘逸,不落平常俗臼,故诗作明丽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