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该求助者因害怕而走读,表明其出现()。(A) 退缩行为(B) 社会功能丧失(C) 回避行为(D) 存在躯体障碍 ”相关问题
  • 第1题:

    案例十一
    下面是某求助者MMPI-2的测验结果:



    从测验结果来看,该求助者可能存在( )多选

    A. 多疑、孤独等性格特征
    B. 躯体化障碍,以及淡漠、悲观等表现
    C. 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等临床表现
    D. 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紧张等

    答案:A,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测验技能 /MMPI
    临床量表大于60分,是病理性的。Pa为70,存在多疑、孤独等性格特征;Ma为68,存在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等表现;Si为66,存在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紧张等表现。

  • 第2题:

    案例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住校生。三个多月前睡觉时梦见一个黑衣女鬼缠着自己,当时被吓醒,非常害怕,一直哭到天亮。又听到有些同学也说梦见过鬼,说鬼魂会附体。求助者更加害怕于是走读,回家睡觉。尽管在家有妈妈陪着,但一想到梦里的鬼,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很害怕睡着了再梦见鬼,看着墙上的一些裂纹就仿佛看到魔鬼狰狞的脸,为此很恐惧。求助者明明知道世界上没有鬼,觉得不应该害怕,但就是难以控制。为睡觉的问题痛苦,为控制不住的想法而苦恼。由于睡眠差,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也无心思做其它事。心情烦躁,痛苦。父母老师都来开导她,但没什么效果,一个多月来无法上课,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为独生女,性格内向,胆小、敏感、依赖由奶奶带大,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鬼故事。人际关系较好。

    该求助者因害怕而走读,表明其出现了()。单选

    A. 退缩行为
    B. 社会功能丧失
    C. 回避行为
    D. 存在躯体障碍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找症状
    回避住校,只是回避住寝室而已,而不是完全无法与同学社交,不能达到社会功能丧失的程度。

  • 第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鬼的故事,三个多月前睡觉时做梦,梦见一个穿白衣的女鬼缠着自己,非常害怕,当时被吓醒,一直哭到天亮。同宿舍有些同学也说梦见过鬼,说鬼魂会附体。求助者很害怕,就开始走读,回家睡觉。尽管有妈妈陪着,但一想到梦里的鬼,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很害怕睡着了再梦见鬼,看着墙上的一些裂纹仿佛就像看到鬼狰狞的脸,为此很恐惧,求助者明明知道世界上没有鬼,觉得不应该害怕,但就是难以控制。为睡觉的问题痛苦,为控制不住的想法非常苦恼。由于睡眠差,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也无心思做其他事。心情烦躁,内心痛苦,父母、老师都来开导她,但没什么效果,一个月以来已无法上课,自己主动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为独生女,自幼生长在农村,当地迷信色彩较浓。求助者性格内向,胆小、敏感,缺乏独立能力,人际关系较好,目前学习困难。

    该求助者因害怕而走读,表明其出现()。单选
    A:退缩行为
    B:社会功能丧失
    C:回避行为
    D:存在躯体障碍

    答案:C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诊断中的情绪症状【试题解析】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因为一次做梦,害怕梦境中的内容,造成了内心痛苦,主要的情绪表现是恐惧,没有情绪低落的抑郁表现。焦虑、恐惧和抑郁是技能案例中最常见的三类情绪症状,在这里有必要对它们做一下明确的区分。抑郁与焦虑、恐惧的区分较为简单:焦虑和恐惧本质上都是“怕”,而抑郁一般不包含关于“怕”的成分。但是对于抑郁的识别,案例中一般的描述是“情绪低落”,“经常哭泣”,“感觉活着真受罪,不如死了算了”,“对家人表示不想活了”“有过轻生的想法”,“兴趣缺失/快感缺失”,“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行迟缓”等,属于较为明确的情绪的低落或生存意向的下降,但是纯粹的兴趣下降要结合其他的情况来综合分析,因为由于焦虑或恐惧也可能会造成兴趣的下降或范围缩小/狭窄。而焦虑和恐惧的共同点为都是一种“怕”的情绪体验,它们的区别有二:从对象和内容上来说,焦虑的对象和内容不固定、不具体、不明确,游移不定,经常转移;而恐惧的对象非常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如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等。从指向的时间上来说,焦虑是面向未来的、尚未发生(预期不利)的事件,而恐惧则大多是面向现在(面临不利)或过去(后怕)的事物、场所、情境等情形。因此,在技能选择题中,关于以上三者的症状识别,要仔细看案例中的相关描述。抑郁与其他情绪较易区分,焦虑和恐惧的区分不仅要看对象是否具体明确,还要看害怕的有关描述所反映的时间指向。在此案例中,求助者的“怕”是针对特定的内容,因此答案选择A。
    【考察重点】症状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因害怕而走读的行为,表明其对于一些特定的场所或事物出现了一定的回避行为。退缩行为指的是在社会环境下的独处行为或社会性适应困难。求助者虽一个月无法上课,对于学校产生了回避行为,是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而非丧失。案例中并未提及求助者存在躯体障碍。因此答案选C。
    【考察重点】症状识别【试题解析】幻觉是无对象性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而求助者是看到了墙上的裂纹才觉得像是鬼狰狞的脸,知觉的产生由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但有歪曲,因此求助者产生的是错觉而非幻觉。压抑是指个体将一些不被自我所接纳的冲动、念头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中或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排除在记忆之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及焦虑的影响。“看着墙上的一些裂纹仿佛就像看到鬼狰狞的脸”与压抑无关,是个体对现实的内容所产生的错觉。因此答案选C。
    【考察重点】心理冲突性质的判断【试题解析】心理冲突分为常形冲突和变形冲突。常形冲突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变形冲突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二是它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此案例中,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是怕鬼而不敢睡觉,不涉及现实内容,也不涉及道德因素,因此属于变形冲突。故答案为D。
    【考察重点】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判断【试题解析】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为轻度受损害者。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重度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在此案例中,求助者一个月以来已无法上课,可判断为社会功能中重度受损,因此选D。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试题解析】求助者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其存在的心理冲突与现实情境、道德评价无关,属于变形冲突,排除严重心理问题。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的评定方法:求助者病程3个多月,记2分;精神痛苦难以控制,记3分;身为学生无法上课,社会功能受损为重度,记3分。总分为8分,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评定大于3个月,无器质性疾病,故神经症诊断成立。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因为害怕梦见鬼而回避学校宿舍、回避学校,因此可以初步诊断为恐怖性神经症。求助者没有惊恐障碍的表现(见本套试题第25题的试题解析),排除惊恐障碍。故选择答案为C。
    【考察重点】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试题解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原因。此案例中来访者晚上做梦梦见鬼是导致其开始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因素;心理原因有求助者的性格内向,胆小、敏感,缺乏独立性;而社会原因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求助者自幼生长在农村,当地的迷信色彩比较浓厚,这也成为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答案选择ABCD。
    【考察重点】不同咨询方法的选择【试题解析】暴露疗法又称冲击疗法,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可以分为现实冲击疗法和想象冲击疗法。此案例属于恐惧性神经症,暴露疗法是适用的,因此AB正确。阳性强化法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来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对本案例的求助者便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阳性强化的程序,逐步促使其回到学校学习。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情绪和行为症状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此案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由鬼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的不合理认知,因此认知行为疗法是适用的。本题答案选择ABCD。
    【考察重点】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试题解析】终极目标即远期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本题答案为C。
    【考察重点】症状判断与识别【试题解析】“父母老师都来开导她,但没什么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求助者得到了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但没有明显效果。由于求助者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比较浓厚的迷信色彩,这种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求助者是一名16岁的女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论述:此阶段由于生理发展和性成熟的加速……从而出现诸多心理生物性紊乱……作为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性因素,性别躯体因素影响明显。因此答案选择ABCD。

  • 第4题:

    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下降表明其(  )。

    A.学习能力变化
    B.出现性格缺陷
    C.社会功能受损
    D.情绪严重泛化

    答案:C
    解析:
    求助者成绩一直挺好,名列前茅,现在表姐因工作问题自杀了,他很害怕,成绩变差了,这是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

  • 第5题:

    该求助者乘车时担心发生车祸,说明其出现了(  )。

    A.回避行为
    B.泛化
    C.怪异行为
    D.退缩

    答案:B
    解析:
    求助者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就连乘车时都担心发生车祸,说明出现了变化。

  • 第6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70岁,退休干部。
    案例介绍:求助者自述失眠、躯体不适,怀疑脑部有问题,害怕得病,专门到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检查。在医院做了脑CT、核磁、心电图等各类检查,均未查出明显器质性病变。求助者自称没有查出病,心理很高兴,但仍觉得头晕、颈部僵硬,腿痛,为此非常烦恼,心里不安,害怕会发生什么不测,经常失眠,神经内科医生建议其进行心理咨询。
    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是()。
    A.存在内心冲突
    B.人格障碍明显
    C.存在错误认知
    D.社会功能受损


    答案:C
    解析:
    本例的求助者特别注重健康,害怕自己得病。存在着错误的认知,是其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 第7题:


    从测验结果来看,该求助者可能存在(  )。多选

    A.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

    B.对身体功能不正常的关心

    C.不恰当的情感反应、行为退缩

    D.诈病倾向

    答案:A,B,C,D
    解析:
    MMPI的解释主要是考虑各量表的高分特点,如果那个分量表的T分在60分以上(中国常模),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的现象。ABCD四项分别描述的是社会内向(Si)、疑病(Hs)、精神分裂症(sc)和诈病(F)的高分者表现,从测验结果来看,求助者在这4个分测验量表得分均高于常模。

  • 第8题:

    冲击疗法中止治疗的条件包括()。

    • A、求助者出现回避行为
    • B、求助者出现通气过度综合症
    • C、求助者提出中止治疗
    • D、以上三点

    正确答案:B

  • 第9题:

    ()描述的是一种丧失自身存在的感觉,而()描述的是对外界世界存在感的丧失。

    • A、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 B、现实解体,躯体化障碍
    • C、现实解体,人格解体
    • D、躯体化障碍,现实解体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多选题
    该求助者的特点包括(  )。
    A

    生活条件拮据

    B

    严重人格障碍

    C

    存在认知错误

    D

    社会功能受损


    正确答案: A,B
    解析: 适宜的求助者应具备的条件:①智力正常;②年龄适应;③内容适合;④人格正常;⑤动机正确;⑥信任度高;⑦行动自觉;⑧匹配性好。应结合案例并结合以上几方面进行选择。“这使她极度痛苦,经常胃疼。已经无心共同生活下去,但又觉得孩子还小,担心孩子今后的成长”说明社会功能受损和认知方面的错误。

  • 第11题:

    单选题
    ()描述的是一种丧失自身存在的感觉,而()描述的是对外界世界存在感的丧失。
    A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B

    现实解体,躯体化障碍

    C

    现实解体,人格解体

    D

    躯体化障碍,现实解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冲击疗法中止治疗的条件不包括()
    A

    冲击过程中情绪逆转

    B

    求助者出现回避行为

    C

    求助者出现通气过度综合征

    D

    求助者出现晕厥或休克

    E

    求助者或家属坚持取消治疗而劝说无效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冲击疗法中止治疗的条件包括()。
    (A)求助者出现回避行为 (B)求助者出现通气过度综合症
    (C)求助者提出中止治疗 (D)以上三点
    (A)求助者出现回避行为 (B)求助者出现通气过度综合症
    (C)求助者提出中止治疗 (D)以上三点


    答案:B
    解析:

  • 第14题:

    共用题干
    下面是某求助者MMPI-2的测验结果:

    从测验结果来看,该求助者可能存在()。多选
    A:多疑、孤独等性格特征
    B:躯体化障碍,以及淡漠、悲观等表现
    C: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等临床表现
    D: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紧张等

    答案:A,C,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MMPI各临床量表的掌握情况。在分析MMPI临床量表之前,首先,我们应分析效度量表,看其量表是否有效。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Q量表的原始分为3分低于22分(若在前399题中原始分超过22分,则提示临床量表不可信),且L量表的原始分为2分低于10分(若L量表原始分超过10分时,就不能信任MMPI的结果),表明该求助者的临床量表是有效的。MMPI临床量表的解释主要是考虑各量表的高分特点,如果某个分量表的T分在70以上(按美国常模),或T分在60分以上(中国常模),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注意:MMPI-2的美国常模改为65分,但MMPI和MMPI-2的中国常模的区分点是一致的,都定为60分。根据中国常模,凡高于或等于60分的量表分数便具有临床意义。由于国内各种MMPI的解释系统的内容多参照了美国的相应研究与临床应用结果,故中文版MMPI及MMPI-2的使用者在对临床量表进行解释时,虽然主要依赖于由中国常模计算出来的60分的分界点,但也应同时参照由美国常模计算出来的65分分界值。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得分高于中国常模划界值的临床量表有Pd、Pa、Pt、Sc、Ma和Si。由于该求助者Sc量表(精神分裂症量表)显著得高(80分),说明该求助者常表现异乎寻常的或分裂的生活方式,如不恰当的情感反应、少语、特殊姿势、怪异行为、行为退缩与情感脆弱,且存在妄想、幻觉、人格解体等精神症状及行为异常。对照F量表,由于F量表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其得分越高暗示着精神病程度越重,由于该求助者的F量表为73分,进一步印证了该求助者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该求助者的Pa量表(偏执量表)也很高(70分),暗示其具有多疑、孤独、烦恼及过分敏感等性格特征(选项A正确)。该求助者的Ma量表(轻躁狂量表)也显著地高于60分(68分),表明该求助者常为联想过多过快、活动过多、观念飘忽、夸大而情绪高昂、情感多变,甚至可能表现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妄想等症状(选项C正确)。该求助者的Si量表(社会内向量表)也偏高(66分),表明该求助者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选项D正确)。最后该求助者的Pt量表(精神衰弱量表)也偏高,表明该求助者紧张、焦虑、反复思考、有强迫思维、恐怖以及内疚感,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选项B的躯体化障碍是Hs量表(疑病量表)得分高的表现,而淡漠、悲观则是D量表(抑郁量表)得分高的表现。但该求助者这两个量表的得分均不高,故排除选项B。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MMPI各临床量表及使用的掌握情况。由于MMPI的编码类型是由临床量表剖析图中得分最高的两个或若干个量表构成,构成编码的量表的T分须大于或等于60分(中国常模),并由该量表数字名称顺序记之。编码类型通常只考虑量表1(Hs)、量表2(D)、量表3(Hy)、量表4(Pd)、量表6(Pa)、量表7(Pt)、量表8(Sc)及量表9(Ma);而量表5(Mf)及量表O(Si)一般不做编码分析。编码类型可分为突出编码和非突出编码。突出编码类型中分数最低的量表,要比没有进入编码的其他临床量表中分数最高者至少高出5个T分,而两者相差不足5个T分的编码则为非突出编码。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量表8(Sc)的得分最高,其次是量表6(Pa),因此,其编码类型为86/68。由于进入编码的量表(Pa量表)的最低分(70)要比没有进入编码类型的量表(Ma量表)的最高分(68)高出2个T分,因此为非突出编码。该编码类型的求助者往往被诊断为多疑,不信任,缺乏自信心与自我评价,他们对日常生活表现退缩,情感平淡,思想混乱,并有偏执妄想。由于6.8量表T分均升高,F量表T分也超过70,因此属于精神分裂偏执型(选项C正确)。由于突出编码类型在重复测验中,一般能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它们在MMPI及MMPI-2之间也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所以临床价值较高。在对非突出编码进行解释时需要谨慎,因为这种编码不如突出编码稳定。通常要依据多点编码或因子分进行解释。因此,针对该求助者,参考分值大于等于65分(美国常模标准)的量表,对应得到编码类型为89/98和78/87,前者89/98多见于活动过度、精力充沛、情感不稳、不现实及夸大妄想者。诊断有精神分裂症与躁郁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亦有可能(选项B和选项D正确);而后者78/87常有高度激动与烦躁不安等表现,缺乏抵抗环境压力的能力,并有防御系统衰弱表现,其诊断应结合临床,一般78/87剖面图诊断为焦虑症、强迫症、神经症性抑郁,以及人格异常(选项A正确)。由于量表8的T分明显高于量表7,因此则可能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另外,量表5与0的分数虽然不计入两点编码,但应与其他量表参照使用。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Si量表(社会内向量表)也偏高(66分),表明该求助者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因此,本题四个选项均正确。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结果解释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F量表分数十分高(81分),而L及K量表分数则十分低(35分和44分);临床量表Pa、Pt、Sc、Ma的分数也均超过中国常模划界值60分,呈现“精神病”模式(选项A正确)。MMPI-2的效度量表由原MMPI的4个增加至7个。除Q量表、F量表、L量表及K量表外,新增加的效度量表分别为Fb及VRIN、TRIN量表和ICH量表。VRIN(反向答题矛盾量表)及TRIN(同向答题矛盾量表)是由若干特别挑选出来的项目对组成,无项目内容含义,提供了检查被试者回答项目时一致或矛盾的指标。VRIN量表的T分≥80,表示受测者以随机方式回答项目内容,测验结果无效;若70≤T分≤79,表示受测者回答项目内容可能不一致,测验结果的效度可疑。TRIN高分(T分≥80)表明受测者不加区别地对测验项目给予肯定回答,低分则相反,表明受测者倾向于做出否定的回答。ICH量表是从中文MMPI所有项目中,选择应答率极低(小于10%)和极高(大于90%)的项目构成,共15个项目,类似于F量表,高分表明被试者答题方向与绝大多数正常人相反,如果被试者ICH量表原始分数大于10分,则视为不合理,应从常模团体中删去。ICH是在中国常模的基础上建构的,它在判断中国被试者态度或病态程度时,具有同F量表同样的效度。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TRIN和VRIN量表的得分为57分和53分,均没有超过中国常模划界值60分,表明并不存在上述问题(选项D错误)。进一步分析该求助者的效度量表,其F量表分值超过80,表示受测者高度夸大了自己的问题,呈现的症状各部相关联,心理状态混乱。也可能表示受测者在装坏或诈病,属于典型的症状夸大模式(选项C正确)。由于MMPI的编码类型是由临床量表剖析图中得分最高的两个或若干个量表构成,构成编码的量表的T分须大于或等于60分(中国常模),并由该量表数字名称顺序记之。编码类型通常只考虑量表l(Hs)、量表2(D)、量表3(Hy)、量表4(Pd)、量表6(Pa)、量表7(Pt)、量表8(Sc)及量表9(Ma),而量表5(Mf)及量表0(Si)一般不做编码分析。编码类型可分为突出编码和非突出编码。突出编码类型中分数最低的量表,要比没有进入编码的其他临床量表中分数最高者至少高出5个T分,而两者相差不足5个T分的编码则为非突出编码。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量表8(Sc)的得分最高,其次是量表6(Pa),因此,其编码类型为86/68。由于进入编码的量表(Pa量表)的最低分(70)要比没有进入编码类型的量表(Ma量表)最高分(68)高出2个T分,因此为非突出编码(选项B正确)。该编码类型的求助者往往被诊断为多疑,不信任,缺乏自信心与自我评价,他们对日常生活表现退缩,情感平淡,思想混乱,并有偏执妄想。由于6、8量表分均升高,F量表T分也超过70,因此属于精神分裂偏执型。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解释的掌握情况。90项症状清单(SCL-90),共有9个项目,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它的每一个项目症状均采取从无到严重5级评分制。一般单项SCL-90项目数为阳性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现有“症状”。按全国常模结果,SCL-90结果(1~5评分)中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在本表中,求助者可以考虑筛选阳性(阳性项目数为65个,且总分为225分),其中偏执得分最高,说明该求助者具有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妄想、被动体验与夸大(选项B正确)。得分次高的是敌对和精神病性,敌对得分高表明求助者在思维、情感及行为三方面有敌对表现,表现在从厌烦、争论、摔物,直至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各个方面(选项A正确),而精神病性得分高则表明求助者有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思维被插入等分裂样症状(选项C正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CL-90量表属于症状自评量表,其结果筛选阳性只能说求助者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并不能确诊一定患有心理疾病,因此要做出心理疾病的诊断,必须进行面谈并参照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做进一步检查。因此,量表结果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掌握情况。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由Overall和Gorham于1962年编制,是用于评定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量

  • 第15题:

    恐惧与焦虑的区别在于

    A.有无躯体焦虑
    B.有无精神焦虑
    C.有无具体害怕的对象或情境
    D.有无惊恐发作
    E.有无回避行为

    答案:C
    解析:

  • 第16题:

    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6岁,未婚,硕士研究生学历,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亲在春节时突发心脏病去世,求助者非常痛苦,久久不能摆脱。近来经常有不安感,害怕自己或母亲也有什么不幸,为此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就连乘车时都担心发生车祸。因担心安全,多次婉拒公司的出差任务,借故不参加各类聚会,求助者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为此内心非常苦恼,情绪也有些低落。觉得浑身不舒服,没有胃口,经常失眠,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家教传统、母亲从小对她的卫生要求很严,她也因此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求助者为人谨慎,内向,害怕生病,对医院、死亡等话题很敏感。

    该求助者乘车时担心发生车祸,说明其出现了()。单选

    A. 回避行为
    B. 泛化
    C. 怪异行为
    D. 退缩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找症状
    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不安感情绪蔓延到坐车时不安,这是泛化。

  • 第17题:

    案例十二: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MMPI的测验结果:



    从测验结果来看,该求助者可能存在( )。多选

    A. 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
    B. 对身体功能不正常的关心
    C. 不恰当的情感反应、行为退缩
    D. 诈病倾向

    答案:A,B,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测验技能 /MMPI
    分析效度量表F量表得分为75(若≥91分则无效),Q原始分2(若大于等于22则无效)和L原始分4(若大于等于10无效)均显示量表有效,同时L和K量表偏低,则显示受测者属于确有心理问题,只是夸大症状,而非诈病,D选项错误。临床分量表T分在60以上考虑心理偏离现象。Hs(对身体功能不正常的关心)、Pd、Sc(不恰当的情感反应、行为退缩)、Si(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等高于60分。(此题考三级,已经超纲)

  • 第18题: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MMPI的测验结果:

    从测验结果来看,该求助者可能存在( )。多选
    (A)多疑、孤独等性格特征
    (B)躯体化障碍,以及淡漠、悲观等表现
    (C)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等表现
    (D)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紧张等表现


    答案:A,C,D
    解析:
    .
    临床量表大于60分,是病理性的。Pa=70,存在多疑、孤独等性格特征;Ma=68,存在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等表现;Si=66,存在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紧张等表现。

  • 第19题:

    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在三个多月前睡觉时做梦,梦见一个穿白衣的女鬼缠着自己,非常害怕,当时被吓醒,一直哭到天亮。同宿舍的有些同学也说梦见过鬼,说鬼魂会附体。求助者很害怕,就开始走读,回家睡觉.尽管有妈妈陪着,但是一想到梦里的鬼,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很害怕睡着了,再梦见鬼,看着墙上的一些裂纹就像看到狰狞的鬼脸。求助者明明知道世界上没有鬼,觉得不应该害怕,但就是难以控制。为睡觉的问题痛苦,为控制不住的想法苦恼。由于睡眠差,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心情烦躁,内心痛苦,父母、老师都来开导她,但没什么效果。一个月来已无法上课,自己主动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为独生女,自幼生长在农村,当地迷信色彩较浓,小时候奶奶经常讲鬼的故事。求助者内向,胆小,敏感,缺乏独立能力,人际关系较好,目前学习困难。该求助者因害怕而走读,表明其出现()。

    • A、退缩行为
    • B、社会功能丧失
    • C、回避行为
    • D、躯体障碍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在面临社会的各种竞争挑战时,往往易产生回避行为,不敢去面对问题,结果问题一直存在。这些人属于()。

    • A、潜在发泄类型
    • B、逃避退缩类型
    • C、寻求生理满足类型
    • D、负向转移类型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冲击疗法中止治疗的条件不包括()

    • A、冲击过程中情绪逆转
    • B、求助者出现回避行为
    • C、求助者出现通气过度综合征
    • D、求助者出现晕厥或休克
    • E、求助者或家属坚持取消治疗而劝说无效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单选题
    冲击疗法中止治疗的条件包括()。
    A

    求助者出现回避行为

    B

    求助者出现通气过度综合症

    C

    求助者提出中止治疗

    D

    以上三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恐惧与焦虑的区别在于()
    A

    有无惊恐发作

    B

    有无回避行为

    C

    有无精神焦虑

    D

    有无躯体焦虑

    E

    有无具体害怕的对象或情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