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姚某,女,48岁,已婚,教师。2015年5月初诊。患者长期脑力劳动,经常不能入眠。现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姚某,女,48岁,已婚,教师。2015年5月初诊。患者长期脑力劳动,经常不能入眠。现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姚某,女,48岁,已婚,教师。2015年5月初诊。患者长期脑力劳动,经常不能入眠。现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孙某,女,46岁,已婚。患者近2月心慌,烦躁,烘热汗出,伴见乏力嗜睡。末次月经6月3日,经量较前明显减少,2天即净,经色红,无血块。五心烦热,腰膝酸疼,口干便秘,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癥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心慌、心烦、烘热多汗2月余。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本患者年近半百,时近绝经前期,月经紊乱,量少,心慌,烦躁,烘热汗出等,可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肾阴虚冲任失调,则月经提前或先后不定。肾阴日衰,阴虚不能上荣于头目脑髓,故嗜睡;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失所养,故见腰膝酸疼;阴虚生内热,故见口干便秘,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肾阴虚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绝经前后诸证与癥瘕的鉴别:二者都可以见到经量多少不定或经断复来。区别在于,癥瘕的好发之期是经断前后的年龄,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带下五色,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瘦等症状者,应详加观察,并结合西医学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中医证候诊断:肾阴虚证中医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方剂: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2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7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30日初诊。患者头痛五年,昨日劳累后头痛隐隐,时有昏晕。现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血虚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隐隐,时有昏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血虚头痛。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络窍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加味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5g,生地15g,白芍15g,首乌20g,川芎10g,菊花9g,蔓荆子9g,五味子5g,远志10g,炒枣仁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方某,男,43岁,已婚,工人。2015年9月29日初诊。患者2天前出差,次日出现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干,伴恶风,发热,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风燥伤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干咳,连声作呛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干,伴恶风,发热,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脉浮数,辨证为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见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咯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剂名称:桑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桑叶10g,薄荷(后下)10g,淡豆豉10g,杏仁6g,前胡10g,牛蒡子10g,南沙参15g,浙贝母10g,天花粉10g,梨皮10g,芦根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姜某,男,80岁,已婚,农民。2015年7月28日初诊。患者因病卧床数年。1月前出现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现症:步履全废,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痿证。中医证型诊断:肝肾亏损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为主症,辨病为痿证。现症见步履全废,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肝肾亏损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区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剂名称:虎潜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虎骨(狗骨代)30g,牛膝15g,熟地20g,龟板(先煎)20g,知母15g,黄柏10g,锁阳10g,当归10g,白芍6g,陈皮6g,干姜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于某,男,54岁,已婚,农民。2013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肺痨病日久,咳逆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现症见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脉微细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虚劳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型诊断:阴阳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肺痨病日久,咳逆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为主症,辨病为肺痨。现症见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脉微细而数。辨证为阴阳两虚。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中医病证鉴别:肺痨与虚劳均为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治法:滋阴补阳。方剂名称:补天大造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人参60g,黄芪90g,白术90g,当归45g,山药45g、阿胶30g,山茱萸60g,麦冬60g,枸杞子60g,生地120g,河车粉(兑服)30g,五味子90g,鹿角(熬膏)500g、龟板(熬膏)240g。以龟鹿胶和药,加炼蜜为丸。每早开水送下12g。

  • 第6题:

    病例摘要:韩某,男,57岁,已婚,农民。2013年1月14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感冒已愈,咳嗽未止,伴口干咽燥,痰少。现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痨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肺阴亏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伴口干咽燥,痰少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肺痨均可有咳嗽、咳痰症状,但后者为感染"痨虫"所致,有传染性,同时兼见潮热,盗汗、咯血、消瘦等症,可资鉴别。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剂名称: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花粉15g,百合15g,川贝母9g,甜杏仁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5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7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受惊后出现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伴胸闷不舒。现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痰火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伴胸闷不舒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痰火扰心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连6g,山栀6g,竹茹12g,半夏6g,胆南星6g,全瓜蒌6g,陈皮9g,生姜6g,枳实6g,远志6g,菖蒲6g,酸枣仁6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8题:

    病例摘要:孙某,女48岁,已婚,农民。2013年2月1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出现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现症: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辨证为心脾两虚。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中医病证鉴别:不寐与一时性失眠有相似之处。一时性失眠有明显的诱因,如饮食不消,压力太大等,失眠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且无其他不适,不属病态。心脾两虚之不寐,持续时间较长,且有食欲不振,头晕乏力,肢倦神疲等表现。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白术9g,茯神9g,黄芪12g,龙眼肉12g,酸枣仁12g,人参6g,木香6g,甘草3g,当归9g,远志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9题:

    病例摘要:何某,女,44岁,已婚,教师。2014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暴躁,1天前生气后出现头痛胀痛,心烦。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上亢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为头痛胀痛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山栀9g,黄芩10g,丹皮15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芍15g,夜交藤15g,茯神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0题:

    病例摘要:朱某,男,37岁,已婚,工人。2015年7月21日初诊。患者经某医院诊断为肺结核后,抗结核治疗中,近1个月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午后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夜寐盗汗,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口渴,心烦失眠,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型诊断:虚火灼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为主症,辨病为肺痨。现症见午后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夜寐盗汗,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口渴,心烦失眠,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辨证为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中医病证鉴别:肺痨与肺痿均为病位在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亦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特征。治法:滋阴降火。方剂名称: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南沙参15g,北沙参15g,麦冬20g,玉竹15g,百合20g,百部15g,白及9g,生地15g,五味子10g,玄参10g,阿胶(烊化)6g、龟板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1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吕某,男,59岁,已婚,退休 。 患者10余年前出现失眠,入睡差,睡后易惊醒,甚则彻夜难眠,需长期服用舒乐安定等药物 。近期增量服用舒乐安定睡眠亦差,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每晚睡1~2小时 。自觉心烦,晚间盗汗、口干,腰膝酸软,白日头晕、耳鸣 。舌红少苔,脉细数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焦某,女,67岁,干部 。 患者自诉四年来反复出现发热,每于午后及晚间体温上升,不超过38℃,2天来症状加重,伴手足心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6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4日初诊。患者1月前过度劳作后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现症:逐渐消瘦,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渴症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上消)。中医证型诊断:肺热津伤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见消渴,辨证为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剂名称:消渴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花粉9g,葛根6g,麦冬6g,生地黄6g,藕汁6g,黄连6g,黄芩6g,知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4题:

    病例摘要:江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5年7月20日初诊。患者有肾病史10年。2月前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现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阴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以夜间发热,手足心热为主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滋阴清热。方剂名称:清骨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银柴胡10g,知母15g,胡黄连10g,地骨皮15g,青蒿15g,秦艽15g,鳖甲(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5题:

    病例摘要:邓某,男,3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15日初诊。患者1周前劳累后出现便血,伴少气乏力。现症: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型诊断:气虚不摄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劳累后便血,伴少气乏力为主症,辨病为血证之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辨证为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益气摄血。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5g,黄芪30g,酸枣仁9g,远志10g,龙眼肉20g,木香9g,阿胶(烊化)10g,地榆15g,槐花15g,仙鹤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6题:

    病例摘要:项某,男,78岁,已婚,退休教师。2013年4月2日初诊。患者1天前受凉出现发热,鼻塞,微恶风寒。现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时行感冒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型诊断:阴虚感冒。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鼻塞,微恶风寒为主症,辨病为感冒。现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中医病证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治法:滋阴解表。方剂名称:加减葳蕤汤化裁。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玉竹12g,甘草3g,大枣10g,淡豆豉10g,薄荷(后下)10g,葱白9g,桔梗10g,白薇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7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5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4日初诊。患者患胃病五年,近一月胃部隐痛、嘈杂。现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型诊断:胃阴亏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胃部隐痛、嘈杂为主症,辨病为胃痛。现症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为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症侯。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剂名称: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9g,麦冬12g,生地15g,枸杞子10g,当归10g,川楝子9g,白芍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8题:

    病例摘要:曾某,女,3岁。2015年9月4日初诊。患儿腹泻6天。大便日行10余次,水样便。现症:精神不振,啼哭少泪,口渴多饮,无呕吐,目眶轻度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尚温,小便短少,口唇干,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小儿泄泻。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两伤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大便日行10余次,水样便为主症,辨病为小儿泄泻。现症见精神不振,啼哭少泪,口渴多饮,无呕吐,目眶轻度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尚温,小便短少,口唇干,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辨证为气阴两伤证。泻下过度,伤阴耗气。中医病证鉴别: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治法:益气养阴。方剂名称:人参乌梅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太子参10g,乌梅15g,木瓜6g,山药10g,莲子10g,茯苓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9题:

    病例摘要:虞某,女,46岁,教师。2014年4月21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暴怒后出现失眠,彻夜不寐。现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肝火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失眠,彻夜不寐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辨证为肝火扰心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相区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理状态。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9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0g,当归10g,生地15g,柴胡6g,甘草6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20g,灵磁石(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0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50岁,已婚,农民。2015年10月1日初诊。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月前出现入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现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人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6g,陈皮9g,茯苓6g,枳实6g,黄连9g,竹茹6g,龙齿(先煎)20g,珍珠母(先煎)30g,磁石(先煎)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1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62岁,退休工人。2015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反复心胸憋闷疼痛3年,4天前因劳累、生气而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心肾阴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反复心胸憋闷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辨证为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中医病证鉴别: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方剂名称: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生地12g,玄参5g,天冬9g,麦冬9g,人参5g,炙甘草12g,茯苓5g,柏子仁9g,酸枣仁9g,五味子5g,远志5g,丹参5g,当归9g,芍药6g,阿胶(烊化)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2题:

    病例摘要:曹某,女,65岁,已婚,农民。2013年1月3日初诊。患者大便干结数年,近一月大便干结难解,如羊屎。现症:大便于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肠结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型诊断:阴虚秘。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大便于结难解,如羊屎为主症,辨病为便秘。现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中医病证鉴别: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治法:滋阴通便。方剂名称:增液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玄参15g,麦冬15g,生地15g,当归15g,石斛10g,沙参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3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孙某,女,46岁,已婚 。 患者近2月心慌,烦躁,烘热汗出,伴见乏力嗜睡 。末次月经6月3日,经量较前明显减少,2天即净,经色红,无血块 。五心烦热,腰膝酸疼,口干便秘,尿少色黄 。舌红少苔,脉细数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癥瘕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