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黄某,女,60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18日初诊。头痛时发时止10余年,曾诊断为"高血压病",口服硝苯地平等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遇失眠、情绪激动等发作。此次发作由于劳累引发,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困倦乏力,胸闷,腹胀痞满,少食多寐,时有恶心呕吐,肢体沉重。查体:T36.4℃,P88次/分,R18次/分,BP165/105mmHg。面色潮红,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舌胖苔白腻,脉濡滑。辅助检查:头颅CT、头颅MRI、心电图均未见异常。答题要求:

题目

病例摘要:黄某,女,60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18日初诊。头痛时发时止10余年,曾诊断为"高血压病",口服硝苯地平等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遇失眠、情绪激动等发作。此次发作由于劳累引发,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困倦乏力,胸闷,腹胀痞满,少食多寐,时有恶心呕吐,肢体沉重。查体:T36.4℃,P88次/分,R18次/分,BP165/105mmHg。面色潮红,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舌胖苔白腻,脉濡滑。辅助检查:头颅CT、头颅MRI、心电图均未见异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偏头痛相鉴别。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由于劳累失度或七情内伤,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浊阴上蒙,故头痛而昏蒙重坠,眩晕,多寐;痰阻胸膈,胃气上逆则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脾阳不运,肢体失养则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为痰浊内盛之征。西医诊断依据: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病。西医鉴别诊断:偏头痛多见于年轻女性,约2/3的患者有家庭遗传背景;10%患者发作前有明显的视觉、感觉异常,轻瘫,失语等先兆症状;疼痛部位多在一侧,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时性质相似,伴有汗出,眩晕,心慌,面色苍白或潮红,甚则腹痛、腹泻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使用血管收缩剂麦角胺后效果显著。大部分患者经历数年、数十年至绝经期后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候诊断:痰湿内盛证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治法:祛痰降浊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5g;橘红6g;甘草6g;生姜6g;大枣10g;罗布麻10g7剂,水煎服,每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1)注意休息,调节情绪,保持客观心态,监测血压。(2)如血压仍高,可以考虑联合另外一种降压药物,如贝那普利10mg,每日1片。
更多“病例摘要:黄某,女,60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18日初诊。头痛时发时止10余年,曾诊断为"高血压病",口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董某,男,2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日初诊。患者1天前水下工作后出现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现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寒湿阻遏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辨证为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茵陈术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白术15g,干姜5g,茵陈9g,茯苓6g,泽泻6g,猪苓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50岁,已婚,农民。2015年10月1日初诊。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月前出现入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现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人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6g,陈皮9g,茯苓6g,枳实6g,黄连9g,竹茹6g,龙齿(先煎)20g,珍珠母(先煎)30g,磁石(先煎)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陈某,女,59岁,已婚,会计。2014年6月10日初诊。患者平素体虚,咳嗽吐痰,气短懒言10余年。现症: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痨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虚劳。中医证型诊断:肺气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吐痰,气短懒言为主症,辨病为虚劳。现症见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辨证为肺气虚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中医病证鉴别: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咳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治法:补肺益气。方剂名称:补肺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人参30g,黄芪30g,沙参15g,熟地15g,五味子6g,百合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受惊后出现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伴胸闷不舒。现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痰火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伴胸闷不舒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痰火扰心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连6g,山栀6g,竹茹12g,半夏6g,胆南星6g,全瓜蒌6g,陈皮9g,生姜6g,枳实6g,远志6g,菖蒲6g,酸枣仁6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何某,女,44岁,已婚,教师。2014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暴躁,1天前生气后出现头痛胀痛,心烦。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上亢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为头痛胀痛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山栀9g,黄芩10g,丹皮15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芍15g,夜交藤15g,茯神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