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王某,女,72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发作时自觉头部晕眩,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可有所缓解。平素常感头部昏沉不适,伴耳鸣,间断服用中药治疗。3日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头晕沉不适,休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头晕沉不适,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面色偏白,心悸少寐,纳食欠佳,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王某,女,72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发作时自觉头部晕眩,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可有所缓解。平素常感头部昏沉不适,伴耳鸣,间断服用中药治疗。3日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头晕沉不适,休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头晕沉不适,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面色偏白,心悸少寐,纳食欠佳,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王某,女,72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发作时自觉头部晕眩,行走不稳,休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受惊后出现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伴胸闷不舒。现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痰火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伴胸闷不舒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痰火扰心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连6g,山栀6g,竹茹12g,半夏6g,胆南星6g,全瓜蒌6g,陈皮9g,生姜6g,枳实6g,远志6g,菖蒲6g,酸枣仁6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65岁,已婚,退休工人。2013年8月15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出现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三天前因淋雨加重。现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行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辨证为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以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的肌肉萎缩。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剂名称:防风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防风15g,麻黄6g,桂枝10g,葛根10g,当归10g,茯苓6g,生姜10g,大枣9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67岁,已婚,职员。2014年9月5日初诊。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泄泻、便血。现症:腹痛喜温喜按,腹内结块,下利清谷,血便,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大肠癌。中医证型诊断:脾肾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痛、泄泻、便血为主症,辨病为大肠癌。现症见腹痛喜温喜按,腹内结块,下利清谷,血便,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辨证为脾肾两虚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中医病证鉴别:痢疾与大肠癌在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症状上有相似点,要注意区别。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较急,常以发热伴有呕吐开始,继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其腹痛多呈阵发性,常在腹泻后减轻。其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粪便呈胶冻状、脓血状。而大肠癌起病较隐匿,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为持续性隐痛,常见腹泻,但每日次数不多,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是其特点。此外,实验室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血常规检查,大便细菌培养,大便隐血试验,直肠指诊,全结肠镜检查等。治法:温阳益精。方剂名称:大补元煎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人参10g,山药15g,黄芪15g,熟地黄15g,杜仲15g,枸杞子15g,山药15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孙某,女48岁,已婚,农民。2013年2月1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出现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现症: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辨证为心脾两虚。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中医病证鉴别:不寐与一时性失眠有相似之处。一时性失眠有明显的诱因,如饮食不消,压力太大等,失眠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且无其他不适,不属病态。心脾两虚之不寐,持续时间较长,且有食欲不振,头晕乏力,肢倦神疲等表现。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白术9g,茯神9g,黄芪12g,龙眼肉12g,酸枣仁12g,人参6g,木香6g,甘草3g,当归9g,远志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