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干部。患者有胃病史10余年,常常觉脘腹不适,恶心呕吐清水涎沫,伴有嗳气泛酸,头晕目眩,纳差神疲,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口渴不欲饮,曾在当地医院诊治,经胃钡餐X线透视无异常发现。最近1周,由于工作劳累,饮食不规律,恶心呕吐加重,每日呕吐5~6次,多为清水涎沫,食后腹胀,无口苦,头晕神疲,四肢不温。查体:T36℃,P80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表情痛苦,面白少华,形体消瘦,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活跃,胃中无振水声。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题目

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干部。患者有胃病史10余年,常常觉脘腹不适,恶心呕吐清水涎沫,伴有嗳气泛酸,头晕目眩,纳差神疲,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口渴不欲饮,曾在当地医院诊治,经胃钡餐X线透视无异常发现。最近1周,由于工作劳累,饮食不规律,恶心呕吐加重,每日呕吐5~6次,多为清水涎沫,食后腹胀,无口苦,头晕神疲,四肢不温。查体:T36℃,P80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表情痛苦,面白少华,形体消瘦,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活跃,胃中无振水声。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而沉。辅助检查:胃镜示:慢性糜烂性胃炎。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急性肠梗阻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干部。患者有胃病史10余年,常常觉脘腹不适,恶心呕吐清水涎沫,伴有嗳 ”相关问题
  • 第1题:

    苏某,女,34岁,因家庭不和而脘腹不适,反复干呕、吐涎沫,嗳气返酸,食少神疲乏力,便溏,扪诊上腹有块,推之不移,舌淡苔白脉弦细,本病应诊断为

    A、呕吐

    B、泄泻

    C、积聚

    D、郁证

    E、虚劳


    参考答案:C

  • 第2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50岁,已婚,农民。2015年10月1日初诊。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月前出现入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现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人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6g,陈皮9g,茯苓6g,枳实6g,黄连9g,竹茹6g,龙齿(先煎)20g,珍珠母(先煎)30g,磁石(先煎)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王某,男,50岁,已婚,干部。患者有胃病史10余年,常常觉脘腹不适,恶心呕吐清水涎沫,伴有嗳气泛酸,头晕目眩,纳差,神疲,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口渴不欲饮,曾在当地医院,经胃钡餐X线透视无异常发现。最近1周,由于工作劳累,饮食不规律,恶心呕吐加重,每日呕吐5~6次,多为清水涎沫,食后腹胀,无口苦,头晕神疲,四肢不温。查体:T36℃,P80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表情痛苦,面白少华,形体消瘦,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活跃,胃中无振水声。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而沉。辅助检查:胃镜示:慢性糜烂性胃炎。作出中医病证诊断及西医疾病诊断。


    参考答案:中医病证诊断:胃痛,脾胃阳虚证西医疾病诊断:慢性胃炎

  • 第5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8,已婚,干部。2015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有哮喘病史20年。3天前因受寒痰呜气喘又作。现症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身痛,舌边尖红,苔白腻黄,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哮证。中医证型诊断:寒包热哮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痰鸣气喘,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为主症,辨病为哮证。现症见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身痛,舌边尖红,苔白腻黄,脉弦紧,辨证为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中医病证鉴别: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方剂名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麻黄9g,生石膏30g,厚朴9g,杏仁6g,生姜6g,半夏9g,甘草6g,大枣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