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消渴之名首见于 A.《诸病源候论》 B.《温热论》 C.《金匮要略》 D.《灵枢》 E.《素问》 ”相关问题
  • 第1题:

    消渴之名首见于

    A.《诸病源候论》

    B.《温热论》

    C.《金匮要略》

    D.《灵枢》

    E.《素问》


    正确答案:E
    消渴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 第2题:

    侧重于经络理论和针刺方法

    A.《黄帝内经·灵枢经》
    B.《素问》
    C.《温疫论》
    D.《金匮要略》
    E.《巢氏诸病源候论》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肺胀病名首见于

    A.《丹溪心法》
    B.《灵枢》
    C.《金匮要略》
    D.《证治汇补》
    E.《诸病源候论》

    答案:B
    解析:

  • 第4题:

    A.《宣明论方》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证治准绳》
    E.《内经》

    消渴之名,首见于

    答案:E
    解析:
    考点:1.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2.源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内经》还有消瘴、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指出: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规范了三消分类:"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3.西医病名:糖尿病、尿崩症。

  • 第5题:

    A.《黄帝内经灵枢经》
    B.《素问》
    C.《温疫论》
    D.《金匮要略》
    E.《巢氏诸病源候论》

    侧重于经络理论和针刺方法

    答案:A
    解析: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金匮》。汉·张机(字仲景)撰著,晋·王熙(字叔和)编次,宋·林亿校正。全书3卷,共25篇。按病分篇,如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等为篇名。其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为全书总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预后、诊断、预防、治疗作原则性的指示,具有纲领性意义;第2至17篇为内科疾病,包括中风、虚劳、胸痹、痰饮、黄疸、水气等30多种病症的辨证论治;第18篇论述肠痈等外科疾病;第19篇讨论阴狐疝气、蛔虫等病;第20至22篇专论恶阻、腹痛、脏躁等妇产科病症20多种;末后3篇专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共载病症60余种,方剂262首。全书以《内经》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故此题应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