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语段运用了什么样的

题目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语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相似考题
更多“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语段运用了什么样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翻译: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正确答案: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

  • 第2题:

    翻译: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正确答案: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 第3题:

    试根据下列例句分析“之”、“焉”的异同。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以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③制,岩邑也,虢叔死焉。④非曰能之,愿学焉。⑤晋国,天下莫强焉。


    正确答案:相同:①“之”、“焉”都是指示代词。②“之”、“焉”都可以充当及物动词的宾语,如例②④。相异:①“之”可作定语,如例①;“焉”则不能。②“焉”字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是”,在句中作补语;“焉”常用在结尾,兼表提示性陈述语气,如例③⑤。

  • 第4题:

    下列语句能够概括出孔子在《孝经》中的主旨的是:()

    • A、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B、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C、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 D、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正确答案:A,B,C,D

  • 第5题:

    云间李士材先生近代之国医也所著书甚富其行本曰诊家正眼以审脉也曰本草通玄以辨药也其藏本曰病机沙篆则治法备焉尤为枕中秘云予犹子生洲为先生高弟合而镌之颜曰士材三书而问序于予予非越人乌知医道哉然尝读史记至仓公传而异之夫司马氏家学乃天官书耳太史公之不解刀圭针砭犹太仓公之不识象纬历数也其所据以立传者不过取其自述之言与已验之事耳然太仓之名卒得太史公以传若李先生之人与书传矣予又何能传李先生顾我念之天下之物可以生人杀人者惟兵与药而其用亦相似良将之用兵也必察其地之高下险易料其众之虚实劳逸而后攻守劫伏之法行焉良医之用药也诊其脉之浮沉迟数体其性之温凉甘苦而后补泻收泄之法施焉故将之操纵在心非营壁刁斗之谓也然读孙吴之书谙五花八阵之图虽非百胜之师而亦不至于败医之感通在意非君臣佐使之谓也然习岐黄之经熟五气九藏之理虽无万全之术而亦不至于亡吾闻李先生之治病多任意而不拘法一方出人或相与骇之然投之辄中十不失一及读其三书则参伍古今穷究标本变化而不离其宗又何详且慎也先生盖曰医之以法杀人者什三以意杀人者什七杀于法犹可救也杀于意不可有也昔人谓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其笔之书者成法具在使后之学者高者神明吾意次者亦固守吾法足矣且先生晚年精于二氏故其名书曰正眼曰通玄曰沙篆均有取焉将使读其书者译贝叶而参三要之禅睹金丹而悟九还之旨则又未可以医道尽先生也生洲之先有思斋公为吾宗和鹊必传异书游先生之门而益迸焉故其撰为寿世青编颇多微言妙义予既仰先生有素而亦乐举师说为生洲勉故不辞序之若此太史公曰守数精明为名者宗后世修序弗能易也予于先生亦云康熙丁未夏五吴门尤侗题于看云草堂(《诊家正眼》尤侗合镌三书序) “故将之操纵……君臣佐使之谓也”一段,意在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故将之操纵……而亦不至于亡”一段,意在说明:用药如用兵,既不能拘于法,又不能不守法。

  • 第6题:

    问答题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并回答问题。 (1)《春秋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2)《春秋·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试比较两段文字在叙事上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前者叙事完备,有剪裁运化之妙,后者大事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语段可分为几层?层意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召公曰:‘是障之也。……伤人必多’”,指出厉王消除谤言的严重后果;第二层从“民亦如之。……是以事行而不悖”,指出天子从政一定要“宣之使言”,必须听取民众意见,才能“事行而不悖”,才能治理好国家;第三层从“民之有口”到结尾,指出从政者听取民众谤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如此,才能下情上传,行善备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标点并翻译。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正确答案:
    (1)标点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翻译
    郑国人在乡校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得失。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做完事情后到那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所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这是我们的老师,怎么能毁掉它呢?我听说过用忠善来减少怨恨的,没有听说过用作威来阻止怨恨的。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它?但是就像堵塞河水一样,大的决口发生,伤人一定会很多,我们是不能挽救的。不如开一个小口子加以疏导,不如我们听到它把它作为苦口良药。”然明说:“蔑从今以后知道了夫子您确实是可以事奉的。小人我实在没才能,如果真的这样施行下去,这样其实是郑国依赖它,岂独有利于二三位大臣?”仲尼听说了这些话,说:“从这件事来看,人们说子产不仁义,我不相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记述是()
    A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B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C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D

    “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翻译: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正确答案: 民众从心里考虑的问题,通过口表达出来,考虑成熟自然流露出,怎么可以堵塞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甚于防川。川壅而溃,();民亦如之。《国语•邵公谏弭谤》

    正确答案: 防民之口,伤人必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并回答问题。 (1)《春秋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2)《春秋·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请问第一段文字体现了该段文字所书写年代的什么观念?

    正确答案: 第一段文字体现了该段文字所书写年代的人本/民本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翻译: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正确答案: 民众从心里考虑的问题,通过口表达出来,考虑成熟自然流露出,怎么可以堵塞呢?

  • 第14题:

    (),甚于防川。川壅而溃,();民亦如之。《国语•邵公谏弭谤》


    正确答案:防民之口;伤人必多

  • 第15题:

    《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记述是()

    • A、“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 B、“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 C、“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 D、“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云间李士材先生近代之国医也所著书甚富其行本曰诊家正眼以审脉也曰本草通玄以辨药也其藏本曰病机沙篆则治法备焉尤为枕中秘云予犹子生洲为先生高弟合而镌之颜曰士材三书而问序于予予非越人乌知医道哉然尝读史记至仓公传而异之夫司马氏家学乃天官书耳太史公之不解刀圭针砭犹太仓公之不识象纬历数也其所据以立传者不过取其自述之言与已验之事耳然太仓之名卒得太史公以传若李先生之人与书传矣予又何能传李先生顾我念之天下之物可以生人杀人者惟兵与药而其用亦相似良将之用兵也必察其地之高下险易料其众之虚实劳逸而后攻守劫伏之法行焉良医之用药也诊其脉之浮沉迟数体其性之温凉甘苦而后补泻收泄之法施焉故将之操纵在心非营壁刁斗之谓也然读孙吴之书谙五花八阵之图虽非百胜之师而亦不至于败医之感通在意非君臣佐使之谓也然习岐黄之经熟五气九藏之理虽无万全之术而亦不至于亡吾闻李先生之治病多任意而不拘法一方出人或相与骇之然投之辄中十不失一及读其三书则参伍古今穷究标本变化而不离其宗又何详且慎也先生盖曰医之以法杀人者什三以意杀人者什七杀于法犹可救也杀于意不可有也昔人谓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其笔之书者成法具在使后之学者高者神明吾意次者亦固守吾法足矣且先生晚年精于二氏故其名书曰正眼曰通玄曰沙篆均有取焉将使读其书者译贝叶而参三要之禅睹金丹而悟九还之旨则又未可以医道尽先生也生洲之先有思斋公为吾宗和鹊必传异书游先生之门而益迸焉故其撰为寿世青编颇多微言妙义予既仰先生有素而亦乐举师说为生洲勉故不辞序之若此太史公曰守数精明为名者宗后世修序弗能易也予于先生亦云康熙丁未夏五吴门尤侗题于看云草堂(《诊家正眼》尤侗合镌三书序) 作者对“李先生之治病多任意而不拘法”是褒还是贬?


    正确答案:作者对“李先生之治病多任意而不拘法”是褒扬。

  • 第17题:

    问答题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语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本语段的中心思想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段文字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作为从政者一定要广开言路,虚心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认识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性,并且要把这些意见和建议纳入自己的施政行为中。体解民情,下情上传,才能真正做到从政不褊狭,为民所拥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段文字讲的是()。
    A

    治理洪水

    B

    开放言论

    C

    治理洪水比开放言论更重要

    D

    先开放言论再治理洪水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翻译: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正确答案: 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正确答案: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河流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做良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翻译下列文章。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正确答案: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对别人说:“不晓得齐王不能够做商汤、周武,那便是孟子的糊涂;晓得他不行,然而还要来,那便是孟子的贪求富贵。老远地跑来,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县歇了三夜才离开,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
    孟子说:“那尹士哪能了解我呢?老远地来和齐王相见,这是我的希望;不得赏识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所希望的吗?只是我的不得已罢了。我在昼县歇宿了三夜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我这么想:〕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王假若改变态度,那一定会把我召回。我离开昼县,王还没有追回我,我才无所留恋地有回乡的念头。纵是这样,我难道肯抛弃齐王吗?齐王〔虽然不能做商汤、周武,〕也还可以好好地干一番;齐王假若用我,何止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太平。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盼望着呀!
    我难道像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劝谏之言,王不接受,便大发脾气,满脸不高兴;一旦离开,非得走到精疲力竭不肯住脚吗?”尹士听了这话以后,说:“我真是个小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语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正确答案: 本语段首先运用比喻来阐明主旨,然后运用排比和反诘的修辞手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并回答问题。 (1)《春秋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2)《春秋·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请问第一段文字中是否有虚构叙事?如有,请举例说明如此虚构是否符合历史叙事的特点?

    正确答案: 有,如鉏麑刺杀情节,符合,是设身处地的虚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根据下列例句分析“之”、“焉”的异同。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以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③制,岩邑也,虢叔死焉。④非曰能之,愿学焉。⑤晋国,天下莫强焉。

    正确答案: 相同:①“之”、“焉”都是指示代词。②“之”、“焉”都可以充当及物动词的宾语,如例②④。相异:①“之”可作定语,如例①;“焉”则不能。②“焉”字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是”,在句中作补语;“焉”常用在结尾,兼表提示性陈述语气,如例③⑤。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