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最新研制的自动煮蛋器已经上市,该公司对相关技术资料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乙公司从市场购得一台甲公司生产的自动煮蛋器,通过拆解掌握了该产品的技术原理,并组织生产相同的产品。乙公司的行为侵犯了甲公司的商业秘密。 ( )A.正确B.错误

题目

甲公司最新研制的自动煮蛋器已经上市,该公司对相关技术资料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乙公司从市场购得一台甲公司生产的自动煮蛋器,通过拆解掌握了该产品的技术原理,并组织生产相同的产品。乙公司的行为侵犯了甲公司的商业秘密。 ( )

A.正确

B.错误


相似考题
更多“甲公司最新研制的自动煮蛋器已经上市,该公司对相关技术资料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乙公司从市场购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只占乙公司股权的10%,乙公司生产产品完全依靠甲公司提供技术资料,确认甲公司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符合( )原则。

    A.重要性原则

    B.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C.谨慎原则

    D.相关性原则


    正确答案:B

  • 第2题:

    张某是甲公司的研究人员,承担了一种制热器的研制任务,在研制成功前辞职开办乙公司。辞职近一年时,李某研制成功了该制热器,并以乙公司的名义申请并获得了专利。丙公司在张某研制成功之前已经研制出该制热器技术并开始生产产品。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该专利权应归甲公司享有,张某享有在专利文件中署名的权利
    B.该专利权应归甲公司享有,乙公司享有免费使用权
    C.该专利权应归乙公司享有,甲公司享有免费使用权
    D.在该专利授权后,丙公司应停止生产该制热器

    答案:B,C,D
    解析:
    《专利法》第6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1条规定“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三)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本题中,张某从甲公司辞职近一年时研制成功了该制热器,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1条(三)的情况,属于对甲公司的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属于甲公司享有,乙公司不享有该制热器的专利权,也没有免费使用专利权的权利。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BC项错误。 《专利法》第63条规定“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据此,丙公司可以在原有的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不视为侵权。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 第3题:

    10、张三是甲公司客户服务高级总监,签订了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条款。李四在明知张三职务的情况下,与张三成立了一个与甲公司有竞争关系的乙公司。某日,甲公司管理人员发现张三的专用电脑中共有92个文件,其中包含了其盗窃的甲公司未上市产品的相关技术资料、其因公司业务掌握的客户资料等。张三将这些文件通过邮件发送给了乙公司的李四,李四据此签订了许多合同。请问下列选项哪一项是错误的?()

    A.未上市产品的相关技术资料属于商业秘密

    B.张三盗窃甲公司未上市产品的相关技术资料,侵犯了甲公司的商业秘密

    C.张三的行为违反了同业禁止义务

    D.李四的行为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

  • 第4题:

    甲科技公司最新研制的特效减肥仪上市,该公司对相关技术资料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某技术人员田某从市场购得一台该公司生产的减肥仪,通过拆解掌握了该产品的技术原理,并自行组织生产相同的产品,下列关于田某的此项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A.田某取得和使用该商业秘密的行为是合法的

    B.田某的行为属于以盗窃的方式侵犯甲公司的商业秘密

    C.田某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获取商业秘密,但不得使用该商业秘密组织生产

    D.田某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根据规定,通过自行开发研制或“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的商业秘密,不认定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本题中,田某通过自行拆解掌握了该技术秘密,不认定为侵犯商业秘密情形中的第一条规定,田某组织生产使用该技术秘密的行为,不认定为侵犯商业秘密情形的第二条规定,因此田某的行为是合法的。

  • 第5题:

    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只占乙公司股权的10%,乙公司生产产品完全依靠甲公司提供技术资料,根据(),确认甲公司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 A.重要性原则 B.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C.谨慎性原则 D.相关性原则

    A.A

    B.B

    C.C

    D.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