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称( )A.内阁B.正厅C.枢密院D.中书门下

题目

唐朝时期,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称( )

A.内阁

B.正厅

C.枢密院

D.中书门下


相似考题
更多“唐朝时期,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称()A.内阁B ”相关问题
  • 第1题:

    政事堂议事


    参考答案:

    政事堂是唐代宰相集议政事之所。政事堂会议、由宰相数人参加、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中书令裴炎以中书负责草拟诏令为由,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至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遂成为宰相日常办公和处理政事的机构。


  • 第2题:

    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答案:A
    解析:
    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处所,根据“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可知政事堂会议商定的事务需要由皇帝批准,相权受到皇权的制约;根据“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可知,皇帝的诏敕须经政事堂盖章方可生效。即皇权要受到相权的一定制约,由此可知,皇帝和宰相权力都受到了限制,故A项正确;政事堂会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唐朝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朝议”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的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排除;政事堂会议的职权范围仍然在皇权限制之下,并不是决策机构,故D项错误。

  • 第3题: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 第4题:

    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


    参考答案:

    (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分散相对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 第5题:

    政事堂


    答案:
    解析:
    政事堂是唐前期对制度进行改革创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中国古代制度史中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研究生考试出题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