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孟子、荀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

题目
简述孟子、荀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孟子、荀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 第2题:

    简述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重视后天的社会环境,以此做为人性分析基础。
    (2)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之心,这是不学而成的良知良能,四端经由涵养即成仁义礼智四德,所以人性善。
    (3)荀子认为生之谓性,不学成能,不事而成的是人的自然需求,如饥餐渴饮。顺此而为必会产生争夺,造成恶果,所以要隆礼重法,化性起伪。

  • 第3题:

    简述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独特之处与不足。


    正确答案:世界体系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沃勒斯坦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
    世界体系论的基本构想是,整个世界是一个以经济为实体、以世界性区域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简称为“世界体系”。这个体系内部分为“核心”、“半边陲”和“边陲”三个不同等级,各自履行着不同的经济职能。这一体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
    世界体系论把“世界体系”视为一个有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系统,并用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这是其理论的独特之处。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当今世界体系和谐运转的根本途径,其理论的应用性较差。

  • 第4题:

    我国较早提出性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墨子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劝学》选自《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他与孟子的观点()。

    • A、相同,都提倡性善论
    • B、不同,荀子提倡性恶论,孟子提倡性善论
    • C、不同,荀子提倡性善论,孟子提倡性恶论
    • D、相同,都提倡性恶论

    正确答案:B

  • 第6题:

    简述“全盘西化”论的基本观点,并加以评价。


    正确答案:“全盘西化”论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全盘仿效西方文明,认为彻底的全盘西洋化是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全盘西化论者特别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不同意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折中主义者的主张,在批判封建复古主义,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但是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则是片面的,也不可能办得到。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重视后天的社会环境,以此做为人性分析基础。
    (2)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之心,这是不学而成的良知良能,四端经由涵养即成仁义礼智四德,所以人性善。
    (3)荀子认为生之谓性,不学成能,不事而成的是人的自然需求,如饥餐渴饮。顺此而为必会产生争夺,造成恶果,所以要隆礼重法,化性起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综述古代教育家关于因材施教的观点,并加以比较和分析。

    正确答案: 孔子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方法,掌握学生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不同特点,对不同对象,或问同而答异,或问异而答同。《学记》主张“长善救先”,更是强调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各种特点做出更具体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原则。汉代徐干提出“导人必因其性”,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强其所难,勉其所不能。他认为教学要注意“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大禹善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居而言无弃也”。宋代张载也很注意因材施教。“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知人、知德才能因材施教。明代王守仁主张教学应随人的“分限所及”,也讲因材施教,他以良医治病必须对症下药为例,说明教育应因材施教的道理。以上可见,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因材施教,他们的丰富经验和精辟论述对后代教益颇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荀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

    正确答案: (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端”,“求放心”。
    (2)简述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积伪”。
    (3)孟子、荀子都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孟子从伦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发展扩充人性。
    荀子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改造人性。
    孟子、荀子从各自的角度都得出了通过教育人人可以学为圣人的结论。
    孟子、荀子都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劝学》选自《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他与孟子的观点()。
    A

    相同,都提倡性善论

    B

    不同,荀子提倡性恶论,孟子提倡性善论

    C

    不同,荀子提倡性善论,孟子提倡性恶论

    D

    相同,都提倡性恶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全盘西化”论的基本观点,并加以评价。

    正确答案: “全盘西化”论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全盘仿效西方文明,认为彻底的全盘西洋化是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全盘西化论者特别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不同意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折中主义者的主张,在批判封建复古主义,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但是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则是片面的,也不可能办得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在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

    正确答案: (1)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
    (2)在人性论问题上,旬子提出了“性恶论”,说明人的本能中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孟子和老子
    • B、孟子和荀子
    • C、荀子和墨子
    • D、孔子和墨子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
    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
    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 第15题: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综述古代教育家关于因材施教的观点,并加以比较和分析。


    正确答案: 孔子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方法,掌握学生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不同特点,对不同对象,或问同而答异,或问异而答同。《学记》主张“长善救先”,更是强调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各种特点做出更具体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原则。汉代徐干提出“导人必因其性”,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强其所难,勉其所不能。他认为教学要注意“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大禹善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居而言无弃也”。宋代张载也很注意因材施教。“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知人、知德才能因材施教。明代王守仁主张教学应随人的“分限所及”,也讲因材施教,他以良医治病必须对症下药为例,说明教育应因材施教的道理。以上可见,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因材施教,他们的丰富经验和精辟论述对后代教益颇多。

  • 第17题:

    在人的发展观上持“外砾论”观点的教育家有()。

    • A、华生
    • B、荀子
    • C、孟子
    • D、欧文
    • E、洛克

    正确答案:A,B,E

  • 第18题: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 A、孔子;荀子
    • B、孟子;荀子
    • C、荀子;韩非
    • D、韩非;孟子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孟子、荀子在教育作用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看,荀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学习,在他看来,都可以成为圣人。可以说,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了先天道德论。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诸子私学之间的差别在于: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的,而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的,只要封建个体经济存在,私学就有强大的长期的生命力。
    (2)管理制度不同。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而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学在四夷”为其主要特征;私学是政教分设,教育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官师分离,教师不由职官兼任,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
    (3)施教对象不同。西周官学的入学受身份限制,少数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的入学则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
    (4)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西周官学局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教育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技能。在方式上,西周官学有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比较规范化。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简单,有较大灵活性。意义在于: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在人的发展观上持“外砾论”观点的教育家有()。
    A

    华生

    B

    荀子

    C

    孟子

    D

    欧文

    E

    洛克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A

    孔子;荀子

    B

    孟子;荀子

    C

    荀子;韩非

    D

    韩非;孟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
    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
    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