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的主要内容。

题目
简述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的主要内容。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的主要内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正确答案: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
    (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第2题: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答案:
    解析: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游戏的本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相应,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
    练习游戏(0~2岁):练习游戏也叫感觉运动游戏,是游戏发展的第一阶段和最初形式。
    象征性游戏(2~7岁):此阶段的儿童在游戏中主要表现在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
    规则游戏(7~11、12岁):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性的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这个时期的幼儿,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逐步解除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待自己。
    (3)皮亚杰从认知角度对儿童游戏进行了极具价值的探讨,但他过于强调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约,而忽视游戏对于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3题:

    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要点】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他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儿童的智慧(智力)是一种认知结构,儿童的思维、认识、智力的发展过程就是这种认知结构不断重新组织的过程。认知结构包括四个要素: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四个要素达到平衡,儿童的智力就会得到发展。

  • 第4题: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答案:
    解析: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经验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 第5题:

    试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3)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这种整体结构,皮亚杰认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运用感觉和动作探索获取对环境的基本理解。出生时仅有对环境的先天条件反射,末了则出现复杂感知动作协调能力。获得对“自我”和“他人”的初步理解,建立客体永久性,并开始把图式内化为心理图式。特点: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利用符号系统理解环境,按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反映。思维靠直觉,且是自我中心的,认为别人理解事物和自己一样。通过活动增强想象力,逐渐认识到别人对事物的反应不总是与自己相同。特点:象征思维,自我中心性。(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l2岁)。能借助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观察做出一定程度的推理。获得并运用一些逻辑思维,可进行认知运算。不再被事物表面所蒙蔽。通过认知运算理解客体的基本属性和联系,学会通过观察揣测别人。特点:守恒性、可逆性、具体性依赖。(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不借助具体事物就能进行符号的推理假设。思维系统重组,抽象和逻辑思维成为主要形式,开始具有一定元认知能力。得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喜欢假设和判断,比较理想主义。能够正确独立解决问题。特点:逻辑抽象能力。

  • 第6题:

    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图式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机制而实现的,经过同化、顺应而达到暂时平衡,心理就得到发展,这样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心理就得到不断发展。
    他认为,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 第8题:

    简述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


    正确答案:贡献:
    (1)皮亚杰通过一些经典概念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证实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
    (2)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般性;
    (3)他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4)他提出"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等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局限:
    (1)针对皮亚杰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发现,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估计不足,对各阶段的年龄划分也有绝对化倾向。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只重视认知发展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他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还发现,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此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在该阶段,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4)公正阶段(10~12岁),此时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正确答案:
    皮亚杰以“运算”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这一阶段后期,儿童由最初的尝试错误式的解决问题,发展到更有计划性的解决问题,此时我们称之为“思维”开始萌芽,这意味着儿童能够思考和规划其行为了。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的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表象或形象图式。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的思维主要特点有:①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②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③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④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大约青春前期左右,儿童的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

    正确答案: 贡献:
    (1)皮亚杰通过一些经典概念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证实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
    (2)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般性;
    (3)他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4)他提出"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等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局限:
    (1)针对皮亚杰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发现,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估计不足,对各阶段的年龄划分也有绝对化倾向。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只重视认知发展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他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还发现,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也得到发展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也得到发展,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 第14题: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答案:
    解析:
    第一阶段:0~2岁左右,皮亚杰把这一阶段称为感知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
    第二阶段:2~7岁,称为前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功能”。即表象。也就是说,儿童开始运用心理表象来再现那些不在他眼前出现的人、物和事。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这阶段大约在7~11、12岁之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一种内化了的或心理的动作组成。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的逆转思维回到它的起点。因为这起点经常是与儿童看得见的实物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这些行动称之为具体运算。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11~15岁。表现为获得抽象思维能力和从可得到的信息得出结论。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 第15题:

    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不知道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体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 第16题:

    简述皮亚杰的守恒实验,并指出此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并阐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


    答案:
    解析:
    皮亚杰设计的守恒实验是为了证实幼儿思维的不可逆性在液体守恒实验中,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认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相等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中,液面自然升高,然后问儿童“哪个杯子的水多一些”。实验结果表明5-6岁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儿童一般在8岁左右达到守恒。此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属于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表象和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了重要作用,思维的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开始出现“守恒”,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这种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4)形式运算阶段(12 -15岁)。青少年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思维水平已经开始接近成人。

  • 第17题:

    皮亚杰以(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A.认知发展
    B.生理发展
    C.性欲说
    D.主导活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皮亚杰观点的了解和掌握。皮亚杰的理论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图景,对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 第18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 第19题:

    试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正确答案: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此阶段的儿童能区分自己和客体,逐渐知道运动与效果的关系,开始认识客体的永存性、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动作与动作之间开始逐渐协调。这个阶段只有动作活动,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还没有表象、思维和语言。这一阶段是儿童思维的萌芽。
    2)前运算阶段(2-6岁、7岁)。这阶段的主要是语言的出现,四位的表象性和直觉性,自我中心思想比较突出,还不能进行可塑性运算,因而不能形成守恒概念。对量的判断缺乏系统的传递性。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这个阶段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到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只限于初步的逻辑思维。而且这些运算是零散的、孤立的,还不能把逻辑运算结合为各种可能的变换形式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组合系统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抽象的逻辑思维,即能够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实,朝着非直接感知或者是未来事物的方向发展。这个阶段不受具体事务内容的束缚,而是通过假设推理解答问题,或从前提出发,作出应有的结论。它的思维特点是把逻辑运算组合成各种系统,并根据可能的转换形式去解决脱离了当前具体事物的观察所提出的有关命题;或是根据掌握德资料,做因素分析,进行科学实验,从而发现规律。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有科学创见和理论创新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正确答案: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图式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机制而实现的,经过同化、顺应而达到暂时平衡,心理就得到发展,这样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心理就得到不断发展。
    他认为,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