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巴蜀早期佛教的来源,有南北两条主要的传播路线。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


    正确答案: (1)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
    (2)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
    (3)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
    (4)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 第3题:

    简述佛教在南北朝时发展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都崇信佛法,以梁武帝为甚。南朝佛教“偏于谈理”,这是延续玄学清谈的习惯。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喜欢兴建寺院,但是舍身出家的人数不多。
    (2)北朝佛教“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按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特别重视禅法。北朝喜欢立塔造像。北朝僧人特别多。寺院占据大量土地,这引起了北朝的只破寺僧、不毁教理的灭佛事件。

  • 第4题:

    简述国际传播领域中的南北问题。


    正确答案: 即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问题。70年代以来,世界的新闻和信息传播事业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所限,不仅在国际传播中缺乏与西方国家抗衡的有效手段,而且还不得不依靠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硬件和软件以维持本国传播事业的生存。这样,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就形成了发达国家(北方)的信息发展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流动的不平衡格局。西方国家的新闻和文化产品象洪水一样涌入发展中国家,对后者的政治和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后者却缺乏有缺乏有效的抵抗手段。同时,这种国际信息垄断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很难传达到国际社会,造成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单方面意见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从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有识之士就对这种不合理的传播结构提出了批判。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对这场战争的报道的绝对控制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要求改变现状,建立“平等,均衡得国际新闻和传播新秩序”的呼声更强烈了。

  • 第5题:

    试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正确答案: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人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人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檠学为主,代表人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
    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竟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崇奉佛法。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新兴民族有关,这就使佛教普遍深入民间。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末朝,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手中,形成寺院经济,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所以,在北朝出现了两次大规模地灭佛,一次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不过像北周武帝的灭佛,主要在于富国强兵,因而所谓的灭佛实际是只破僧寺,不反教理。

  • 第6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2)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
    (3)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

  • 第7题:

    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正确答案:(1)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土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2)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
    (3)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4)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喜欢兴建寺院;而北朝“偏于教”,喜欢立塔造像。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正确答案: 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鸣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架学为主,代表人物是道生。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竞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祟奉佛法。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很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生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未朝,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中,形成寺院经济,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佛教的传播特点。

    正确答案:
    佛教传播的特点主要包括:
    (1)东汉至晋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信仰也不普及,而且受到传统鬼神信仰的影响。
    ①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译经不多,传播范围小,崇佛活动主要限于社会上层人士,具有一定规模。
    ②从考古发现看,佛像艺术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的传播形式和表现形式,三国时期佛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所发展,西晋时期寺庙、佛教造像增多。
    ③佛教初传时期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中国人视佛为神,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土神灵一起崇奉。到西晋时期。佛教信仰开始独立化发展。
    (2)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广为流传的时代,呈现出南北不同的特征。南方佛教重“理”,北方佛教信仰重“教”。佛教流传以大乘佛教为主。
    ①南北朝时期,南方玄学风气盛行,皇帝士族对于佛教有极大的热情。南方人更喜好佛教中的哲理部分,对于儒、释、道三家义理进行调和。出家人相对于北朝要少,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集中于理论层面。
    ②北朝注重按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特别注重禅法。北朝佛教对于民间有更为深入的影响。北朝重视造佛像来礼敬佛门。北朝出家者众多,以此来免除租税,摆脱轮回。
    ③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走向兴盛,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并且佛教徒积极西行求法,对于佛教义理的研究趋于深入。
    (3)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属于中国僧人融会贯通印度各派佛教学说,建立起自己的佛教宗派理论体系的时期。其中主要包括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的创立与发展时期。这些宗派的共同特点是:融合吸收印度佛教各经典各学派的学说,建立起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宗派的思想。唐后期,禅宗兴盛,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在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早中期的壁画题材多为佛本生故事。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壁画,以佛本生故事为主。常见的有尸毗王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自我牺牲、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及形成的派别。

    正确答案:
    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
    (1)北传佛教,这条路线是从古印度向北传人中国,再由中国传人朝鲜、日本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
    (2)南传佛教,是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为主。
    (3)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欧美地区也流传很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充分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1)玄学与佛学的相互影响和黑暗统治说。这种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学和玄学的产生大致具有同样的或类似的阶级根源和时代背景,它们之间也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思想实质,佛学与玄学相互影响,这对魏晋佛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相互征伐,再加上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自然灾害严重,人民苦难深重。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佛教才得以进一步发展。
    (2)封建统治者利用说。这种观点认为,“君权神授”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重要特征,所以不是封建政权依赖宗教,而是宗教依赖封建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全社会都需要佛教,这就构成了封建帝王利用佛教的现实基础。佛教本身与封建政治的一致之处为封建帝王利用宗教提供了可能性。从本质上看,佛教是封建政权能够利用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佛教又有为封建政权服务的自觉性,利用佛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往往导致对佛教的提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我国版画南北派特点及代表。


    正确答案: 1.北方:木版画的特点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形象夸张,头大身小,构图饱满,色彩艳丽;
    代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
    2.南方:木版画的特点是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内容广泛、构图讲究对称,造型生动活泼;
    代表:苏州桃花坞木刻画和四川锦竹木版画。

  • 第14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佛教兴盛的表现。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域达到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点:
    (1)是信众极多。于阗国老百姓才几万人,而和尚就有万人之多。一个瞿摩大寺,有和尚30000,就餐时,需击鼓集合。龟兹是当时佛教中心之一,有僧众1万余人。
    (2)是佛像雕技高超,寺塔华丽。如于阗佛像雕塑技艺绝伦,有的飞金神像高达十多丈;百姓之家,门前都修小佛塔,小的也有三丈多高,在上面建有僧房,以供云旅四方的僧人居住。
    (3)佛事活动频繁。各国僧众天天烯香念经,月月道扬,年年举行盛大的佛会。
    (4)是高僧辈出,西域与中原相互影响。西域的佛教热潮迅速东传,内地成千上万的僧人西行取经,“丝绸之路”上,僧迹不绝。曹魏时的朱士行、西晋的竺法护、僧建,后秦的法显、智猛,刘宋的昙无竭,北魏的惠生和宋云等等是西行僧人的代表。他们为弘扬佛教文化作出了贡献。同时,西域高僧到中原说法、译经者也不少。有被后赵皇帝宠信而称为大和尚的佛图澄;尤其是精通梵文和汉语的龟兹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极为深远。

  • 第15题:

    南北朝隋唐时期发生了所谓的“三武一宗法难”,造成此类事件屡屡发生的两个根本原因是()

    • A、道教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对道教有影响
    • B、官方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危害意识形态
    • C、官方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对经济有影响
    • D、官方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对政治有危害

    正确答案:C,D

  • 第16题:

    南北朝佛教石窟艺术的突出风格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主要石窟有甘肃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
    所以,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佛教艺术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于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受到了西域和汉族文化影响,云冈佛像受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保存较多的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 第17题:

    简述南北佛教的不同。


    正确答案:南朝佛教与北朝佛教的特点
    (1)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实际延续的是玄学清谈的习惯,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示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2)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在南朝,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广泛的民间,古老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的边地民族政权多重视中原文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间的影响,恐怕要更加深入普遍。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土,或求当世福报等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

  • 第18题:

    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在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早中期的壁画题材多为佛本生故事。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壁画,以佛本生故事为主。常见的有尸毗王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自我牺牲、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版画南北派特点及代表。

    正确答案: 1.北方:木版画的特点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形象夸张,头大身小,构图饱满,色彩艳丽;
    代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
    2.南方:木版画的特点是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内容广泛、构图讲究对称,造型生动活泼;
    代表:苏州桃花坞木刻画和四川锦竹木版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南北朝佛教石窟艺术的突出风格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主要石窟有甘肃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
    所以,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佛教艺术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于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受到了西域和汉族文化影响,云冈佛像受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保存较多的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南北佛教的不同。

    正确答案: 南朝佛教与北朝佛教的特点
    (1)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实际延续的是玄学清谈的习惯,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示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2)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在南朝,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广泛的民间,古老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的边地民族政权多重视中原文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间的影响,恐怕要更加深入普遍。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土,或求当世福报等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青海开始传播,产生了绘画、雕塑等佛教艺术。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正确答案: 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人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人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檠学为主,代表人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
    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竟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崇奉佛法。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新兴民族有关,这就使佛教普遍深入民间。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末朝,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手中,形成寺院经济,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所以,在北朝出现了两次大规模地灭佛,一次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不过像北周武帝的灭佛,主要在于富国强兵,因而所谓的灭佛实际是只破僧寺,不反教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巴蜀早期佛教的来源,有南北两条主要的传播路线。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