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点有何发展和突破?”相关问题
  • 第1题:

    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要求通过分析诗例指出: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前期思想的主流是“兼济天下。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诗人痛感社会危机与民生疾苦,人仕后曾提出许多进步主张并以诗歌反映现实问题。在任左拾遗期间诗人更深入、广泛认识社会,多次不畏强暴,直言急谏,同时写出《秦中吟》、《新乐府》等大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讽谕诗,尖锐揭露政治黑暗及种种社会弊端,是诗人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并因此而遭贬。
    ②后期思想的主流是“独善其身”。诗人刚遭贬时虽还有某些激情,建有政绩,并写出《琵琶行》等力作,便思想已转消沉,逃避政治斗争。最后二十年,诗人对高官厚禄的生活知足保和,终日以醉酒为乐,诗歌中“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以大量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谕诗,再见不到以前那种战斗的光芒。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说明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人民,失去了进步的政治理想,便很难坚持进步的创作道路。

  • 第2题:

    (白居易的)“美刺”观


    正确答案:主张诗歌应有“美刺”作用是传统儒家的诗论观点,白居易继承了这一观点,但他更强调“美刺”中的“刺”即“讽谕”的一面,而不主张“颂”即歌功颂德的一面。在他的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与元九书》中,他批评 “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的创作倾向,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在强调文学创作的“讽谕”作用。在《采诗官》诗中他更是明确地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而且他还要求讽谕诗要写得明白直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白居易的“美刺”观虽然继承了儒家的传统诗论,但又加以发展,扬弃了其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保守、消极的内容,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高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全部古诗论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大声疾呼以诗歌为民请命,以诗歌暴露弊政的思想。但他的诗论也有忽视甚或否定诗歌的审美娱乐作用、忽视诗歌艺术要含蓄蕴藉(jiè)的原则。总之,白居易的“美刺”及其他诗论观,虽然受到过不少批评,但也有不少标举现实主义的诗人和诗论家赞扬他的诗论观,学习他的诗歌创作原则。

  • 第3题:

    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


    正确答案:直寻

  • 第4题:

    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歌诗合(),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与元九书》

  • 第5题:

    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


    正确答案:诗品;直寻

  • 第6题:

    司空图的诗论著作为(),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等理论,强调诗歌的意境美。


    正确答案:《二十四诗品》

  • 第7题:

    《毛诗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诗论与观点,提出了三个方面:一是“情”“志”结合说,二是“六义”说,三是“()”教化说。


    正确答案:美肌

  • 第8题:

    问答题
    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要求通过分析诗例指出: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前期思想的主流是“兼济天下。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诗人痛感社会危机与民生疾苦,人仕后曾提出许多进步主张并以诗歌反映现实问题。在任左拾遗期间诗人更深入、广泛认识社会,多次不畏强暴,直言急谏,同时写出《秦中吟》、《新乐府》等大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讽谕诗,尖锐揭露政治黑暗及种种社会弊端,是诗人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并因此而遭贬。
    ②后期思想的主流是“独善其身”。诗人刚遭贬时虽还有某些激情,建有政绩,并写出《琵琶行》等力作,便思想已转消沉,逃避政治斗争。最后二十年,诗人对高官厚禄的生活知足保和,终日以醉酒为乐,诗歌中“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以大量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谕诗,再见不到以前那种战斗的光芒。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说明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人民,失去了进步的政治理想,便很难坚持进步的创作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关于“诗言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

    B

    “言志”的说法很笼统

    C

    在当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

    D

    其影响下的诗歌历来强调风雅美刺的传统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司空图的诗论著作为(),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等理论,强调诗歌的意境美。

    正确答案: 《二十四诗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梁启超在其前期诗论著作中,主张将()、()、()与传统诗歌的旧风格相结合。

    正确答案: 新思想,新境界,新语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正确答案: 诗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发作用?


    正确答案: 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它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⑴内容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低级和高级两种心理机能。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②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发展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③内化学说:他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其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理论工具。他认为,符号系统的运用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儿童早期心理活动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要考虑人易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转化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⑵影响: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其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景学习等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意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 第14题:

    梁启超在其前期诗论著作中,主张将()、()、()与传统诗歌的旧风格相结合。


    正确答案:新思想;新境界;新语句

  • 第15题:

    《()》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正确答案:诗经

  • 第16题: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点有何发展和突破?


    正确答案: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讽刺、讽谕)的一面,不主张“美”(歌功颂德),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在古代文论家中是少有的。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 第17题: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正确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
    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 第18题:

    “()”是白居易的诗论核心,他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要改革政治弊端。


    正确答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第19题:

    关于“诗言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
    • B、“言志”的说法很笼统
    • C、在当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
    • D、其影响下的诗歌历来强调风雅美刺的传统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填空题
    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歌诗合(),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与元九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白居易的)“美刺”观

    正确答案: 主张诗歌应有“美刺”作用是传统儒家的诗论观点,白居易继承了这一观点,但他更强调“美刺”中的“刺”即“讽谕”的一面,而不主张“颂”即歌功颂德的一面。在他的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与元九书》中,他批评 “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的创作倾向,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在强调文学创作的“讽谕”作用。在《采诗官》诗中他更是明确地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而且他还要求讽谕诗要写得明白直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白居易的“美刺”观虽然继承了儒家的传统诗论,但又加以发展,扬弃了其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保守、消极的内容,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高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全部古诗论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大声疾呼以诗歌为民请命,以诗歌暴露弊政的思想。但他的诗论也有忽视甚或否定诗歌的审美娱乐作用、忽视诗歌艺术要含蓄蕴藉(jiè)的原则。总之,白居易的“美刺”及其他诗论观,虽然受到过不少批评,但也有不少标举现实主义的诗人和诗论家赞扬他的诗论观,学习他的诗歌创作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是白居易的诗论核心,他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要改革政治弊端。

    正确答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点有何发展和突破?

    正确答案: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 (讽刺、讽谕)的一面,不主张美(歌功颂德),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在古代文论家中是少有的。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正确答案: 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
    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