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析《诗格》的诗境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析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正确答案: (1)顾况的诗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诗歌内容以反映人民疾苦、针砭时弊为主。在内容和形式上很可能给中唐元、白等人写新乐府予以启发和影响。顾况创作上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极为重视从慷慨吐清音的吴楚民歌中汲取营养,将古体诗与民歌有机结合起来,诗风通俗明快真率自然。如《苔藓山歌》:“野人夜梦江南山,江南山深松桂闲。野人觉后长叹息,帖藓黏苔作山色。……一如白云飞出壁,二如飞雨岩前滴,三如腾虎欲咆哮,四如懒龙遭霹雳。……”妙趣横生,音调流畅自然,比喻新颖奇兀。他的一些五七言绝句受民歌的影响也很明显,如《山中》:“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顾况的诗具有想像大胆奇特,情感真挚,形象真实生动,通俗坦易而又化俗为奇的艺术风貌。如《归山作》:“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不仅奇思异想,且充满狂放之气,如《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想像过人,章法结构也纵横有致。
    (2)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余韵,也有中唐先声。诗中感伤情调,实具大历的时代特点:“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边塞诗的内容较丰富。因为他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体验。边塞诗写得又多又好。他继承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他在《塞下曲》中说:“优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种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确为盛唐之音。然而李益的时代,因不满战乱而产生的厌弃远戍的哀怨伤感情绪急剧增加,反映在边塞中,又有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其《盐州过胡儿饮马泉》诗云:“……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他的边塞诗也以七绝最为著名,如《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又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景抒情,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且经常通过画外声来渲染悲怆情绪,韵味尤为深远。

  • 第2题:

    试析柳宗元的《渔翁》一诗。


    正确答案: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代永贞年间,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改革,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写出了许多极为优秀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渔翁》便是其中之—。
    这首诗起句较平,可第二句却造语清奇,渔翁清晨起来,打水生火来做饭,这本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是诗人用的“清湘”、“楚竹”这两个意象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晨起江面常有水雾迷濛,生火之时也自然会有炊烟缭绕,那老渔翁的形象在水雾炊烟中一直朦朦胧胧,看不真切。等到“烟销曰出”之时,本来该清楚地看到老渔翁了,谁知却不见踪影,让人不仅纳罕老渔翁哪里去了?忽然间一声桨声欸乃,放眼望去,面前是一片青绿的山水。结尾的两句,写江流滚滚,白云悠悠,更显出一种平淡悠远的意境,而那就是老渔翁心态的写照。
    《渔翁》一诗中这泛舟湘江、闲云野鹤—般的老渔翁是谪居永州的柳宗元精神状态的一个方面。作为一个正直的失败者,柳宗元常常处于矛盾的情绪之中,有时誓不屈服,有时心灰意冷这一抗争、一隐遁,正是千百年来失意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心态、两种选择。
    《渔翁》中这种与自然山水融合为一的生活,其实只是柳宗元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正因为它是一种理想,滤去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和悲哀,因此才显得这样清丽脱俗,这样空灵冲淡,才具有这样久而不衰的艺术魅力。

  • 第3题: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出自张惠言的《词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的诗之三境是()、()、()。


    正确答案:物镜;情景;意境

  • 第5题:

    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的诗之三境是()、情境、意境。


    正确答案:物境

  • 第6题: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出自()

    • A、刘勰的《文心雕龙》
    • B、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 C、王昌龄的《诗格》
    • D、叶燮的《原诗》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缘境不尽曰情”出自()

    • A、诗僧皎然《诗式》
    • B、王国维《人间词话》
    • C、刘勰《文心雕龙》
    • D、王昌龄《诗格》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单选题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出自()
    A

    刘勰的《文心雕龙》

    B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C

    王昌龄的《诗格》

    D

    叶燮的《原诗》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王昌龄的《诗格》把诗分为()
    A

    物境

    B

    心境

    C

    意境

    D

    情境

    E

    画境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缘境不尽曰情”出自()
    A

    诗僧皎然《诗式》

    B

    王国维《人间词话》

    C

    刘勰《文心雕龙》

    D

    王昌龄《诗格》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析贾岛和姚合诗的苦吟与孟郊诗的苦吟的异同。

    正确答案: (1)晚唐社会政治十分黑暗腐败,而诗人大多出身贫贱,无力干预政治,“苦吟”是诗人们平衡因不满现实带来的烦乱心理的途径,于是绝大多数晚唐诗人作诗讲究精巧工细,推敲诗眼句法,多写作近体,且以最基本的五言律为主,偏于雕琢清僻的小景和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贾、姚之诗,基本上就是这样一条创作道路。
    孟郊作诗尚奇峭,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这是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社会现实,因而孟郊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惯用白描、形象化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写出自己对痛苦深切感受的苦吟,并且他的诗以五言律为主。在这一点上,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颇相同。
    (2)孟郊还有一些诗极有侠气,如《游侠行》:“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又如《赠郑夫子鲂》:“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现实世界的压抑导致理想破灭,使他醉心于在诗中创造奇险怪异的世界,故孟郊的诗多表现其悲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笼罩着一股透骨寒气,如《秋怀十五首》其一:“老泣无涕?,秋露为滴沥。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如其二:“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他的诗重主观感受,能变熟为生,化险为夷,突破“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实践了“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
    尽管贾岛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然而他不似孟郊的“不平则鸣”,如《送别》中说:“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他的诗极少反映社会生活。姚合诗和贾岛相似,在姚诗中,激荡难平的心底波澜只能从闲居遣怀,留连风物中不时透出。
    同样是苦吟诗人,孟郊代表了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而贾岛、姚合代表的则是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遁世的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的诗之三境是()、()、()。

    正确答案: 物镜,情景,意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许多人把哪部作品奉为词论界的圭臬()

    • A、《诗境浅说》
    • B、《诗词散论》
    • C、《词学十讲》
    • D、《人间词话》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试析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正确答案: 共同点:
    1、二人在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而著称;
    2、二人都有豪迈雄壮的风格特点;
    3、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
    不同点:
    1、高诗多现实描绘,岑诗多浪漫色彩;
    2、高诗雄浑悲壮,而岑诗则雄奇壮丽;
    3、高诗写法上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而岑诗则长于写景多寓情于景;
    4、高诗直追汉魏传统,岑诗则吸收了六朝诗歌成就。

  • 第15题:

    试析《观沧海》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步出夏门行为汉乐府古题,曹操的这首《观沧海》是以旧题写新辞。这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作者政治家的广阔襟怀和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都充分体现在这雄浑浩瀚的大海形象中。作品的艺术成就在于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 第16题:

    试析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正确答案:(1)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余”字“我”字经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常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
    (2)孟浩然出游偏爱水行。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至寂寞处低徊。景物与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又如《耶溪泛舟》:“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乘舟行吟,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表现了出来。
    (3)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它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 第17题:

    王昌龄的《诗格》把诗分为()

    • A、物境
    • B、心境
    • C、意境
    • D、情境
    • E、画境

    正确答案:A,C,D

  • 第18题:

    试析贾岛和姚合诗的苦吟与孟郊诗的苦吟的异同。


    正确答案:(1)晚唐社会政治十分黑暗腐败,而诗人大多出身贫贱,无力干预政治,“苦吟”是诗人们平衡因不满现实带来的烦乱心理的途径,于是绝大多数晚唐诗人作诗讲究精巧工细,推敲诗眼句法,多写作近体,且以最基本的五言律为主,偏于雕琢清僻的小景和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贾、姚之诗,基本上就是这样一条创作道路。
    孟郊作诗尚奇峭,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这是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社会现实,因而孟郊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惯用白描、形象化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写出自己对痛苦深切感受的苦吟,并且他的诗以五言律为主。在这一点上,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颇相同。
    (2)孟郊还有一些诗极有侠气,如《游侠行》:“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又如《赠郑夫子鲂》:“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现实世界的压抑导致理想破灭,使他醉心于在诗中创造奇险怪异的世界,故孟郊的诗多表现其悲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笼罩着一股透骨寒气,如《秋怀十五首》其一:“老泣无涕?,秋露为滴沥。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如其二:“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他的诗重主观感受,能变熟为生,化险为夷,突破“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实践了“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
    尽管贾岛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然而他不似孟郊的“不平则鸣”,如《送别》中说:“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他的诗极少反映社会生活。姚合诗和贾岛相似,在姚诗中,激荡难平的心底波澜只能从闲居遣怀,留连风物中不时透出。
    同样是苦吟诗人,孟郊代表了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而贾岛、姚合代表的则是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遁世的一面。

  • 第19题:

    填空题
    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的诗之三境是()、情境、意境。

    正确答案: 物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不属于王昌龄在《诗格》里“三境”观点的是()
    A

    物境

    B

    情境

    C

    人境

    D

    意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析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正确答案: (1)顾况的诗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诗歌内容以反映人民疾苦、针砭时弊为主。在内容和形式上很可能给中唐元、白等人写新乐府予以启发和影响。顾况创作上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极为重视从慷慨吐清音的吴楚民歌中汲取营养,将古体诗与民歌有机结合起来,诗风通俗明快真率自然。如《苔藓山歌》:“野人夜梦江南山,江南山深松桂闲。野人觉后长叹息,帖藓黏苔作山色。……一如白云飞出壁,二如飞雨岩前滴,三如腾虎欲咆哮,四如懒龙遭霹雳。……”妙趣横生,音调流畅自然,比喻新颖奇兀。他的一些五七言绝句受民歌的影响也很明显,如《山中》:“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顾况的诗具有想像大胆奇特,情感真挚,形象真实生动,通俗坦易而又化俗为奇的艺术风貌。如《归山作》:“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不仅奇思异想,且充满狂放之气,如《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想像过人,章法结构也纵横有致。
    (2)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余韵,也有中唐先声。诗中感伤情调,实具大历的时代特点:“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边塞诗的内容较丰富。因为他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体验。边塞诗写得又多又好。他继承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他在《塞下曲》中说:“优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种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确为盛唐之音。然而李益的时代,因不满战乱而产生的厌弃远戍的哀怨伤感情绪急剧增加,反映在边塞中,又有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其《盐州过胡儿饮马泉》诗云:“……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他的边塞诗也以七绝最为著名,如《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又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景抒情,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且经常通过画外声来渲染悲怆情绪,韵味尤为深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析《诗格》的诗境论。

    正确答案: (1)王昌龄正式提出诗有“境”,并区分有三境,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一阐明这一最有创见性的理论。
    “三境”可视为自古以来诗的三种类型的境界,也可作区别诗之高下,一般作品到最优秀诗篇依次递进的三种境界。
    “物境”,指以自然景物或社会人事的具体事物为主的诗篇所展示的境界,这是最常见的诗境,它的审美特征是“了然景象,故得形似”,创作的原则方法是情景交融,是诗人心灵化了的艺境。南朝山水诗大多只达到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水准: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2)情境与意境有相通处,前者感情色彩更明显,后者上升到有哲理意味的境界,强调“真”,或许是三种境界中审美层次最高的境界。
    (3)诗境说的发明,使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契合交融有了一个明显的标识,融合二者可建构一个高于二者的完善的诗歌宇宙,把此前分散的“言志”、“缘情”、“物感”、“形似”“意象”诸说冶于一炉,开通了诗歌创作一个明显的指向。
    诗境理论,自唐以后成了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核心。后人逐渐将这理论臻于完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讲诗有三境:()、情境、意境。

    正确答案: 物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