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和意义?

题目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和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和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1)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第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一宣言》初步克服了‚左‛关门主义的错误,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第二,一二‧九运动爆发,中共党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得到了宣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年12月17日-25日﹐瓦窑堡会议的举行﹐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第三,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的政策开始调整。由‚倒蒋‛转变为‚逼蒋,联蒋‛;由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武装保卫苏联变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以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等等。特别是,由下层统一战线,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中共党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第四,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的转折点。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决议,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案》,基本接受了中共主张,承认了停止内战的原则,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第五,‚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突出,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特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着新的历史特点。
    1)它的成分极其广泛复杂。因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任务和目标是团结全民族,反抗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空前未有的。
    2)它是以国共两党党外合作的方式,以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合作为基础的。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和军队,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和军队。其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它的中心支柱。这种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突出的特点。
    3)这个统一战线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没有一个统一战线的正式机构。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产党曾先后提出成立‚民族联盟‛,实行‚党内合作‛、成立‚国共两党委员会‛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等作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但均为蒋介石所拒绝。最后,双方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没有成文,不固定,遇事协商,临时解决两党有关的问题。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国共两党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纲领,也没有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蒋介石集团虽然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不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特别在如何抗日救国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因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3)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表明了蒋介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证明了我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符合历史潮流,深得民心。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民族革命时期,全面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我们党摆脱了以往狭小的处境,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此后,我们党利用这个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猛烈地扩展了人民武装和政权;很快地发展和壮大了我们党的力量。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人民革命力量的新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步伐。

  • 第2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国共合作成功,促进了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也迎来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这个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革命报刊大发展。包括三个方面:(1)由于工农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爆发,一批工农兵报刊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工人》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特号》和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办的《中国军人》。(2)为加强对各地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创办了一批党委机关报如北京的《政治生活》、广东的《人民周刊》、河南的《中州评论》、湖南的《战斗》周报等等。为直接指导“五”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不在上海创办了党的第一张大型日报《热血日报》。(3)在共产党的真诚帮助下,国民党的各级机关报及其工、农、军、学、妇组织的革命报刊大幅度地增加。上述这些报刊对促进国共合作,推动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国共两党的报刊在宣传上都有许多共同点,如国民党上海机关报《民国日报》对待“五卅”运动所采取的态度,就与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是一致的。相反地国民党左右两派的报刊之间则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三、大批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报刊的工作,有的还担任主编。如毛泽东就主编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刊物《政治周报》,恽代英主编了国民党《新建设》月刊等等。
    四、南方革命运动高涨,新闻事业获得很大发展;北方则处在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下,新闻事业受到摧残,因而形成了“南北两重天”的局面。

  • 第3题:

    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如下特点:
    (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
    (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中有一定意义。
    (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 第4题:

    卵泡膜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卵泡发育至初级卵泡阶段,其外周的基质细胞逐渐聚集包绕在卵泡周围,形成卵泡膜,进入次级卵泡后,卵泡膜逐渐分化为两层,内层细胞及血管较多,基质细胞分化为膜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征;外层胶原纤维较多,并含有平滑肌纤维。

  • 第5题:

    心脏震颤是怎样产生的?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心脏震颤是由于血流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如触及震颤则可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病变。

  • 第6题:

    氧解离曲线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1)氧解离曲线上段,相当于PO2在8.0~13.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较为平坦,表明在这段范围内PO2的变化对氧饱和度影响不大。生理意义在于:当吸入气或肺泡的PO2有所下降时,只要不低于8kPa,氧饱和度仍保持在90%以上,不致于发生缺氧。
    (2)氧解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在5.3~8.0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较陡。此时,每100ml血液流过组织时可释放5mlO2,能满足安静状态下组织的氧需量。
    (3)氧解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2.0~5.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最为陡峭。生理
    意义在于:当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的氧供应。组织活动加强时,耗氧量剧增,PO2明显下降,血液流经这样的组织时,氧饱和度可降到20%以下,即每100ml血液释氧量可达15ml之多。

  • 第7题:

    鱼类的生长有何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何实践意义?


    正确答案: 鱼类的生长特点有:
    ①连续性生长,鱼类一生中可继续不断的生长,直至衰老和死亡为止;
    ②阶段性生长,性成熟前生长快,性成熟后生长减慢,性成熟前主要表现为体长大幅度增加,性成熟后长度生长下降,体重增长上升,衰老期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均急剧下降;
    ③季节性生长,春夏季生长迅速,秋冬季节生长渐趋缓慢。
    掌握鱼类的上述生长特点,可帮助我们确定鱼类的养殖周期,选择其生长快的那段时期进行养殖;确定鱼类的捕捞规格;及时将饲养已超过生长迅速期的个体捕捞上市,降低水体的食物消耗量;在鱼类生长迅速的春夏季,采取有效的养殖措施,加速鱼类生长。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

    正确答案: 1、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
    2、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
    3、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何谓L型细菌?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L型细菌是一种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由Lister研究院最先发现,故命名为L型细菌。由于抗生素、溶菌酶、抗体、补体等多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受到损伤或导致缺失,从而形成L型细菌。L型细菌形态因细胞壁受损而呈多样性,革兰染色阴性,在高渗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荷包蛋样小菌落,在外因去除后可回复为原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可形成,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临床上常见于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发生,反复出现,有致病力,给治疗造成困难。L型细菌感染常规细菌学检查为阴性,常用高渗培养基分离培养,还须与支原体鉴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由城市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创办了报刊,其中,中央根据地的报刊最多,还创办的通讯社。这是在人民掌握政要的条件下创办的全新的新闻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底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向西突围、开始长征止,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报刊约16余种。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中,影响较大的报刊和通讯社有:红色中华新闻社(或称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及《青年实话》等。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的当天成立。以CSR(Chinese Soviet Radio)为呼号,使用中英文对外扬长避短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消息和重要文告、宣言及有关文件。红色中华通讯社与《红色中华》报是同一机关,两块牌子,一个编辑部,编辑人员既编报纸,又编广播稿件。至长征前,先后担任“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领导的有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沙可夫、瞿秋白等。“红中社”向全国播发电讯,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它还出版《参考消息》(原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刊登新闻台抄收来的国内外通讯社的电讯稿,每天油印五六十份,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红色中华》是一张办得活泼的小型报纸,4开,每期最少两版,多时加印到10版。创刊初期为周刊,从第50期起改为三日刊,出至第148期又改为双日刊。《红色中华》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红色中华》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色中华》把大力报道红军的胜利消息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武装侵略中国,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因此,揭露其阴谋和罪行,宣传我党抗日救国政治主张,也就成了《红色中华》义不容辞的责任。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它同国民党的官办新闻事业是根本对立的,同国统区的共产党地下报刊也有所不同。它是人民政权下创办的。既不受国统区法西斯新闻统治的压迫,也摆脱了传媒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束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自由的新闻事业。这是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创办新闻事业,由此开始。
    第二,促进了农村大变革。
    第三,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
    第四,实践了列宁的党报思想,充实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特别《红色中华》报,反复强调“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在一些方面也充实和发展了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报道与宣传、依靠人民群众办报、在报刊上开展批评与表扬、艰苦奋斗办事业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动作电位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及意义?

    正确答案: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大量钠通道被激活,Na+大量内流,使膜内原有的负电位迅速减小,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膜内正电位对Na+的继续内流形成电场阻力,当Na+内流的化学驱动力和电场阻力达到平衡时,Na+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的幅值,即为Na+内流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钠通道开放的时间很短,随后失活关闭。这时膜上钾通道开放,膜对K+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向细胞膜外扩散,细胞膜内电位迅速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
    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
    ②不衰减传导;
    ③脉冲式;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国共合作成功,促进了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也迎来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这个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革命报刊大发展。包括三个方面:(1)由于工农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爆发,一批工农兵报刊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工人》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特号》和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办的《中国军人》。(2)为加强对各地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创办了一批党委机关报如北京的《政治生活》、广东的《人民周刊》、河南的《中州评论》、湖南的《战斗》周报等等。为直接指导“五”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不在上海创办了党的第一张大型日报《热血日报》。(3)在共产党的真诚帮助下,国民党的各级机关报及其工、农、军、学、妇组织的革命报刊大幅度地增加。上述这些报刊对促进国共合作,推动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国共两党的报刊在宣传上都有许多共同点,如国民党上海机关报《民国日报》对待“五卅”运动所采取的态度,就与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是一致的。相反地国民党左右两派的报刊之间则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三、大批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报刊的工作,有的还担任主编。如毛泽东就主编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刊物《政治周报》,恽代英主编了国民党《新建设》月刊等等。
    四、南方革命运动高涨,新闻事业获得很大发展;北方则处在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下,新闻事业受到摧残,因而形成了“南北两重天”的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


    正确答案: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台等中央宣传机构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另外积极创办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这样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国民党还采用各种办法加强新闻统治,钳制社会舆论,但同时又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造成了放宽言禁保障舆论的假象。就是通过这种软硬两手政策,对全国新闻事业进行垄断、控制和迫害的。

  • 第14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 第15题:

    搭焊法兰的连接密封形式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和要求?


    正确答案:搭焊法兰的密封形式是在法兰端面,节径以内略微凸起,形成一密封面,并均布密封槽两条,安装时于两条密封间衬以适当材料制作的垫片,然后拧紧螺栓,便密封面紧压垫片形成粘合,垫片受压力后也澎入密封槽内,构成密封使密封性能更加可靠。

  • 第16题:

    结合《灵枢•天年》谈谈你对人体十年一个阶段的人体生命规律是怎样理解的?各阶段有何生理特点?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灵枢•天年》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悮。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原文所述人体生命过程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为临床各科的形成及基本诊治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十余岁,生机勃勃,发育迅速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故儿科病证,除先天发育不良外,多易患外感、伤食,易虚、易实,发病迅速,必须及时诊治,当泻则泻,当补则补,贵在切当。人生四十岁后,生长发育盛极而衰,乃生命过程中盛衰转折阶段,不仅生机开始衰退,而且以往所受的病理损伤也由隐伏而显现出来,新旧疾患,虚实夹杂,因此,内科病证的诊治,需要详察病因,细致辨证,分清主次,循序处理。五六十岁,人体生机进一步衰退,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老态,而且因虚生实,浊物积聚,形成虚实夹杂、标本互制状态,慢性病多,病程长,并易感外邪,故老年病证的诊治,以虚为本,攻邪不忘固本,补正不忘疏导,贵在调理,治和养结合。本段论述人体各阶段变化以精、气、神的盛衰变化为基础。人的生命源于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生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世将其概括为人身“三宝”。精、气、神虽源于先天,但必须受后天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生,不断充盛,维持生命活动。因此,调养精、气、神,也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 第17题:

    简述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


    正确答案:1、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
    2、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
    3、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

  • 第18题:

    动作电位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及意义?


    正确答案: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大量钠通道被激活,Na+大量内流,使膜内原有的负电位迅速减小,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膜内正电位对Na+的继续内流形成电场阻力,当Na+内流的化学驱动力和电场阻力达到平衡时,Na+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的幅值,即为Na+内流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钠通道开放的时间很短,随后失活关闭。这时膜上钾通道开放,膜对K+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向细胞膜外扩散,细胞膜内电位迅速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
    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
    ②不衰减传导;
    ③脉冲式;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

  • 第19题:

    问答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搭焊法兰的连接密封形式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和要求?

    正确答案: 搭焊法兰的密封形式是在法兰端面,节径以内略微凸起,形成一密封面,并均布密封槽两条,安装时于两条密封间衬以适当材料制作的垫片,然后拧紧螺栓,便密封面紧压垫片形成粘合,垫片受压力后也澎入密封槽内,构成密封使密封性能更加可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1)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第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一宣言》初步克服了‚左‛关门主义的错误,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第二,一二‧九运动爆发,中共党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得到了宣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年12月17日-25日﹐瓦窑堡会议的举行﹐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第三,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的政策开始调整。由‚倒蒋‛转变为‚逼蒋,联蒋‛;由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武装保卫苏联变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以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等等。特别是,由下层统一战线,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中共党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第四,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的转折点。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决议,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案》,基本接受了中共主张,承认了停止内战的原则,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第五,‚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突出,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特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着新的历史特点。
    1)它的成分极其广泛复杂。因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任务和目标是团结全民族,反抗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空前未有的。
    2)它是以国共两党党外合作的方式,以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合作为基础的。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和军队,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和军队。其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它的中心支柱。这种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突出的特点。
    3)这个统一战线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没有一个统一战线的正式机构。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产党曾先后提出成立‚民族联盟‛,实行‚党内合作‛、成立‚国共两党委员会‛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等作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但均为蒋介石所拒绝。最后,双方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没有成文,不固定,遇事协商,临时解决两党有关的问题。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国共两党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纲领,也没有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蒋介石集团虽然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不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特别在如何抗日救国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因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3)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表明了蒋介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证明了我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符合历史潮流,深得民心。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民族革命时期,全面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我们党摆脱了以往狭小的处境,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此后,我们党利用这个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猛烈地扩展了人民武装和政权;很快地发展和壮大了我们党的力量。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人民革命力量的新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步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

    正确答案: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台等中央宣传机构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另外积极创办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这样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国民党还采用各种办法加强新闻统治,钳制社会舆论,但同时又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造成了放宽言禁保障舆论的假象。就是通过这种软硬两手政策,对全国新闻事业进行垄断、控制和迫害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心脏震颤是怎样产生的?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心脏震颤是由于血流经狭窄的瓣膜口、瓣膜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旋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如触及震颤则可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病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