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反渗透膜污垢产生的因素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反渗透膜的性能由什么决定?受什么因素影响?


    正确答案: 主要由水通量(透过速度)和脱盐率(分离效果)来决定。
    水通量和脱盐率受操作压力、浓度、温度、流量、pH值以及回收率等因素的影响。

  • 第2题:

    简述影响反渗透膜性能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影响反渗透设备正常工作的主要因素:
    1.离子价数:脱盐率随着离子价数的增加而提高,二价、三价盐的脱盐率要高于单价盐;
    2.分子大小:脱盐率随分子直径的增加而提高;
    3.原水温度:原水温度升高时,由于水的粘度降低脱盐率提高;
    4.原水浓度:原水浓度提高时,脱盐率下降;
    5.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提高时,脱盐率有所提高但不明显;
    6.PH值:酸性条件下虽然膜不容易堵塞,但脱盐率要有所下降;
    7.溶解气体:可溶解性气体在游离状态下容易渗透而不脱除CO2、SO2、O2、Cl2、H2S等;
    8.氢键趋势:对于含有强氢键的化合物,脱除率很低,如水、酚和氨等;也正因此才实现脱除水中杂质和溶解物而达到水与其他物质分离的目的;
    9.有机物质:水中的有机物对膜有污染作用,有机物越多膜的性能越易变坏;
    10.水的硬度:水的硬度越高膜越容易堵塞,对于高硬度水应先软化处理,降低硬度再进反渗透;
    11.固体颗粒:固体颗粒对反渗透膜的危害极大,必须进行预处理;
    12.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细菌对膜有危害,必须进行预处理;
    13.氧化物:金属氧化物进入反渗透不能进行自行清除,应定期化学药物清除。

  • 第3题:

    污垢按洗涤方式的三种分类是什么?


    正确答案: 水溶性污垢,油性污垢,含致病性微生物的污垢。

  • 第4题:

    反渗透除盐原理是什么?反渗透膜如何分类?


    正确答案: 反渗透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薄膜分离技术,是依靠反渗透膜再压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进行分离的过程。
    要了解反渗透法除盐率高,先要了解“渗透”的概念。渗透是一种物理现象,当两种含有不同浓度盐类的水,如用一张半渗透性的薄膜分开就会发现,含盐量少的一边的水分会透过膜渗到含盐量高的水中,而所含的盐分并不渗透,这样,逐渐把两边的含盐浓度融合到均等为止。然而,要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很长时间,这一过程也称为自然渗透。但如果再含盐量高的水侧,试加一个压力,其结果也可以使上述渗透停止,这时的压力称为渗透压力。如果压力再加大,可以使水向相反方向渗透,而盐分剩下。因此,反渗透除盐远离,就是在有盐分的水中(如原水),施以必自然渗透压力更大的压力,使渗透向相反方向进行,把原水的水分子压到膜的另一边,变成洁净的水,从而达到除去水中盐分的目的,这就是反渗透除盐原理。
    目前,反渗透膜如以其膜材料化学组成来分,主要有纤维素膜和非纤维素膜两大类。如按膜材料的物理结构来分,大致可分为非对称膜和复合膜等。
    在纤维素膜中最广泛使用的是醋酸纤维素膜。该膜总厚度约为100μm,其表皮层的厚度约为0.25μm,表皮层中布满微孔,孔径约0.5~1.0nm,故可以滤除极细的粒子,而多孔支撑层中的孔径很大,约有几百nm,故该种不对称结构的膜又称为非对称膜。在反渗透操作中,醋酸纤维膜只有表皮层与高压原水接触才能达到预期的脱盐效果,决不能倒置。

  • 第5题:

    反渗透膜性能要求和指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对水的渗透性要大,脱盐率要高;
    (2)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坚实程度,膜的产水量稳定;
    (3)结构要均匀,能制成所需要的结构;
    (4)能适应较大的压力,温度和水质变化;
    (5)具有好的耐温、耐酸碱、耐氧化、耐水解和海生物污染侵蚀性能;
    (6)使用寿命要长;
    (7)成本要低。

  • 第6题:

    反渗透膜受到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反渗透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金属氧化物沉积引起的,常见的金属氧化物有氢氧化铁、氢氧化铝和氧化锰等。
    还有微生物黏泥,水中的悬浮物与胶体物质在膜表面的沉积,以及碳氢化合物和硅酮基的油及酯类覆盖膜面等。

  • 第7题:

    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体制因素是什么?


    正确答案: 首先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投入换取产出,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是资源价格扭曲,导致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并且浪费资源。第三是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节约资源和治理环境的政策法规不能落实。最后是资源、环境保护中的利益诱导机制不健全,保护环境的目标与一些个人和单位的直接利益不一致。

  • 第8题:

    产生广告传播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正确答案:1)人类有互通信息的需要
    2)人类有剩余商品交换的需要
    3)具有产生广告手段和形式的物质条件

  • 第9题:

    何谓反渗透膜分离,其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反渗透过程是用一种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只是纯溶剂通过膜,而低分子量的化合物被截留。因此,操作压力比超滤大得多。特点:操作压力大,适用于小分子物质浓缩,最常用于纯水的制备。

  • 第10题:

    问答题
    反渗透膜的透水率和哪些因素有关?

    正确答案: ①反渗透膜的透水率首先取决于膜材料的化学性质和膜的结构性质
    ②其次与渗透过程的操作条件(操作压力、温度、水流过膜表面的流速等)有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凡是能控制产生污垢和水垢的药剂称为()。

    正确答案: 阻垢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污垢热阻是表征有污垢产生的传热阻力大小的一个参数。污垢热阻愈大,则传热和冷却的效果()。

    正确答案: 愈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反渗透膜结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膜结垢?


    正确答案: 膜结垢是由于浓水中含Ca2+、Mg2+、Ba2+、Sr2+等微溶盐,逐渐被浓缩并超过了溶度积而沉淀析出的结果。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般采取:
    1、降低系统回收率,避免超过溶度积;
    2、加阻垢剂;
    3、加盐酸或硫酸降低碱度等措施来避免膜结垢。

  • 第14题:

    污垢热阻是表征有污垢产生的传热阻力大小的一个参数。污垢热阻愈大,则传热和冷却的效果()。


    正确答案:愈差

  • 第15题:

    一般情况下需要反渗透膜清洗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反渗透纯水设备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系统的脱盐率、浓水量、透过水量以及膜组件给水侧进出口压差的变化,尽早发现问题,并根据原水分析报告预测可能发生的污染,调整预处理方法和变更操作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需对膜元件进行化学清洗:
    ①标准化后盐的透过率增加10%~15%;
    ②标准化后透过液流量降低10%~15%;
    ③进水和浓水的压差△p较基准状况上升了15%(基准状况为反渗透纯水设备设备最初24~48h的操作参数或上次清洗后的操作参数),各段压力差增加15%;
    ④作为日常维护,一般在正常运行3~6个月后;
    ⑤需长期停用,在用保护液进行保护前。

  • 第16题:

    反渗透膜的分离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反渗透膜是属于一种压力推动的膜滤方法,所用的膜不具离子交换性质,可以称为中性膜。反渗透用半透膜为滤膜,必须在克服膜两边的渗透压下操作,过去使用醋酸纤维素膜的操作压力为5~6MPa(50~60atm),现今所用聚酰胺复合膜的操作压力为1.5MPa(15atm)左右。
    半透膜是指只能通过溶液中某种组分的膜。对水处理所用透膜要求只能通过水分子。当然,这种对水的透过选择性并不排斥少量的其他离子或小分子也能透过膜。
    对膜的半透性机理有以下各种解释,但都不能解释全部渗透现象。
    一种解释认为这是筛除作用。即膜孔介于水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因此水能透过,而溶质不能透过。但这不能解释和水分子的大小基本一样盐分离不能透过的原因。
    第二种解释是认为反渗透是亲水性的高聚物,膜壁上吸附了水分子,堵塞了溶质分子的通道,水中的无机盐离子则较难通过。
    最后,有一种机理认为是由于水能溶解于膜内,而溶质不能溶解于膜内。

  • 第17题:

    长期使用的列管式换热器,可以用化学和机械方法清除列管内外的污垢,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A、增大传热面积
    • B、增大传热温差
    • C、减小污垢热阻
    • D、提高污垢热阻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反渗透膜经过长期运行后,会积累某些难以冲洗的污垢,(如有机物、无机盐)结垢等,造成反渗透膜(),这类污垢必须使用()进行清洗才能去除,以恢复反渗透膜的性能。


    正确答案:性能下降;化学药品

  • 第19题:

    凡是能控制产生污垢和水垢的药剂称为()。


    正确答案:阻垢剂

  • 第20题:

    基本阻力的产生因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轴承的摩擦
    2)轮轨之间滚、滑动摩擦
    3)冲击振动引起的阻力
    4)空气阻力

  • 第21题:

    促使旅游产生的经济因素是什么?


    正确答案:促使旅游产生的经济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社会分工的产生
    人类早期的生活极其简单,没有社会范围的交往活动,而只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着简单的物质生活,如捕鱼、狩猎、采集等。在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没有能力抵抗,而在当时的情境下,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与自然界相斗争,根本没有劳动剩余,所有人的活动范围也仅在本氏族部落内进行,故离开本部落而外出旅行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即使有外出活动也只是带有逃难性质的迁徙活动,与其后发生的有目的的旅行活动性质根本不同。人类三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剩余物不断增加,人们之间的分工超出了自然分工范围,单个劳动品所有者不是拥有各种劳动产品,而只是拥有自己生产的产品,为了满足更多的需求,就必须要进行交换。特别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之后,不同产品的交换范围扩大,不同地域间交换行为经常发生,长距离异地交换需求的产生,使得人们离开自己的居住地而外出从事经济活动,这也是早期人类旅行行为产生的主要推动因素。
    (二)商品交换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商品交换历程经历了简单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交换等基本发展阶段,交换的商品种类不断增加,交换的规模也是在不断地扩大。尤其是金属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后,商品交换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满足基本商品需求外,储藏更多的金属货币、增加财富也成为经商者的主要目的。而社会生产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使社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由于产品所有者分布的地域广泛,为了实现交换,不同区域间就发生了联系。在早期人类社会,各种信息沟通技术欠发达,不同区域间联系的主要渠道就是经商者的旅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经商者的人数、旅行距离、时间等都不断地增加,其旅行足迹踏遍了众多区域,甚至超越了国家界限,进行国际间、洲际间旅行。
    (三)国家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经济发展史,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产品种类以及生产方式等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之中。任何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经济水平都出现过高潮时期。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得人们生活水平相对提高,社会劳动剩余物增加,国家和区域间交往更加密切。尤其是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爆发以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推动旅行行为加强。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工人追求自身权利的斗争加剧,公众的收入水平增加,在主观上促使休闲旅游等行为发生。同时,国家及地区经济的繁荣,给人们提供了多种产品,使得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发展与享受需求也就随之产生。作为一种享受行为的旅游活动,也就具备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以及主观需求条件。
    (四)公众高层次生活需求的出现
    不论是古代贵族的休闲娱乐、祭祀度假旅行,还是贤人雅士的游山玩水活动,或是近现代意义上的以文化与享受为目的的旅游,其本质都在于人们对于非寻常环境、异域文化的追求,超越了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范围,上升为精神愉悦、身心舒畅、社会地位的体现等多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正是有此种高层次需求的出现,人们才会在主观上产生旅游的动力。

  • 第22题:

    问答题
    何谓反渗透膜分离,其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反渗透(RO):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孔径范围在0.0001~0.001μm之间;由于分离的溶剂分子往往很小,不能忽略渗透压的作用,故而称为反渗透;RO膜无明显的孔道结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防止污垢的方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 污垢的形成主要是由尘土、杂物碎屑、菌藻尸体及其分泌物和细微水垢、腐蚀产物等构成。欲控制好污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降低补充水浊度;②做好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③投加分散剂;④增设旁滤设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