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底,蔡锷潜回云南,不久便和唐继尧和李烈钧于护国寺盟誓讨袁,当时蔡锷麾下有一虎将,时任团长,后来加入共产党,声名鹊起,他是()。

题目

1915年底,蔡锷潜回云南,不久便和唐继尧和李烈钧于护国寺盟誓讨袁,当时蔡锷麾下有一虎将,时任团长,后来加入共产党,声名鹊起,他是()。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朱德
更多“1915年底,蔡锷潜回云南,不久便和唐继尧和李烈钧于护国寺盟誓讨袁,当时蔡锷麾下有一虎将,时任团长,后来加入共产党,声名鹊起,他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策划西南独立,打出“护国”旗号的是()。

    A.孙中山与李烈钧

    B.梁启超与蔡锷

    C.唐继尧与梁士诒

    D.黄兴与蔡锷


    参考答案:B

  • 第2题: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起兵,并发布讨袁通电。斥责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灭绝人道,暗杀元勋。”这里“元勋”指(  )。

    A.黄兴
    B.孙中山
    C.蔡锷
    D.宋教仁

    答案:D
    解析:
    1913年宋教仁遇刺是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李烈钧在讨袁通电中对此做出声讨。

  • 第3题:

    全面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修辞手段。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首先,对偶是本文运用最频的修辞手段。就对偶文字所处地位而论,包括句子成分的对偶、对偶句两个类型。就对仗程度而言,可分为“工对”、“宽对”两类。就相对的前、后文意之联系,分为“正对”、“串对”、“反对”。其次,采用多种比喻手法,是本文修辞的成功之处。文中或采用明喻手法,用比喻词将本体与喻体关联起来;或采用引喻手法,省略比喻词,直接将喻体引于前,本体续于后;采用借喻手法,既不使用关联词,也干脆不出现本体,而直接于句中代之以喻体。再次,采用释语的修辞格:紧扣意境,对词语引申、发挥,做出非词汇义的解释、说明。在形式上似乎是对词语下定义、作界说、究根源、探由来;究其实质,或则望文生义、故作曲说,或则强调一点、不及其余。在主观上赋予词语临时修辞义,以求给人深刻启发和强烈感受乃至震撼。最后,本文采用的其他修辞格还有精警,巧用典故、古人名言或历史经验的总结,锤炼为言简意赅、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的警句,置于全文的关键位置,以揭示所论的事理。

  • 第4题:

    阐述《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和正文层次。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本文由收文者、正文、署名、日期四个结构部分组成。编选时,将日期置于所拟标题下,作为题注。
    正文层次:正文部分包括七段,大致分为三层:
    (1)缘由。第一段概括护国讨袁的起因;第二段揭明宗旨。
    (2)主文。第三段为偏,略释自身不愿国家生变的初衷,及为民族前途不得不举义的认识。第四、五、六段(也可以合并成一段)为正,责以大义、痛陈利害,预示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号召“凡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者”“同申义愤,相应鼓桴”。
    (3)结尾。第七段,敦促收文者考虑其立场及对民族前途之影响。

  • 第5题:

    曾先后参与领导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是()

    • A、黄兴
    • B、李烈钧
    • C、孙中山
    • D、蔡锷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昆明重九起义的代表人物是()

    • A、李根源,蔡锷
    • B、唐继尧,李根源
    • C、唐继尧,蔡锷
    • D、卢汉,蔡锷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单选题
    护国运动开始时,回云南发动反袁战争的是()
    A

    孙中山

    B

    唐继尧

    C

    蔡锷

    D

    黄兴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策划西南独立,打出“护国”旗号的是()
    A

    孙中山与李烈钧

    B

    梁启超与蔡锷

    C

    唐继尧与梁士诒

    D

    黄兴与蔡锷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

    黄兴 

    B

    段祺瑞 

    C

    蔡锷 

    D

    孙中山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阐述《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和正文层次。

    正确答案: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本文由收文者、正文、署名、日期四个结构部分组成。编选时,将日期置于所拟标题下,作为题注。
    正文层次:正文部分包括七段,大致分为三层:
    (1)缘由。第一段概括护国讨袁的起因;第二段揭明宗旨。
    (2)主文。第三段为偏,略释自身不愿国家生变的初衷,及为民族前途不得不举义的认识。第四、五、六段(也可以合并成一段)为正,责以大义、痛陈利害,预示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号召“凡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者”“同申义愤,相应鼓桴”。
    (3)结尾。第七段,敦促收文者考虑其立场及对民族前途之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1915年12月,()由北京潜返昆明,策动讨伐袁世凯,组织“护国军”,发起护国运动。
    A

    孙中山

    B

    李烈钧

    C

    蔡锷

    D

    唐继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1915年12月25日,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云南独立的是()
    A

    李烈钧

    B

    蔡锷

    C

    黄兴

    D

    唐继尧


    正确答案: D
    解析: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

  • 第13题:

    护国运动开始时,回云南发动反袁战争的是()

    A.孙中山

    B.唐继尧

    C.蔡锷

    D.黄兴


    参考答案:C

  • 第14题:

    下列事件,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关的是(  ) ①“善后大借款” 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③蔡锷等人在云南起义 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
    【解题指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便开始扑灭民主力量,先是暗杀宋教仁,接着便签订非法的“善后大借款”,国民党人被迫应战,李烈钧在湖口起义,这就是二次革命。这些内容与稍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有直接关系,应该被排除。学习历史,时间概念非常重要,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历史时空感。另外,还要注意各个历史事件之问的相互联系。

  • 第15题:

    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语言风格和总体表达效果。
    名正词切.为《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基本的语言风格。开头以“突起”手法,一语中的,石破天惊。“天祸中国,元首谋逆”,点出袁氏一手导演的闹剧之实质,收振聋发聩之效。继而指出逆顺之名既定,守正之词自切。大义凛然,掷地有声。正气凌云,足可使袁氏追随者内疚神明,自愧其行。意高词悲,是本文重要的语言风格。作者为达到分化、瓦解敌对阵营之战略目的,并激发和利用北洋派系中部分要员对袁氏帝制自身的潜在不满情绪。通电之文,非但没有盛气凌人、峻词伤人,反而以曲词容人,以悲词感人,以危词撼人。念定词约,是本文的又一语言风格。作为正义之师,作者对护国讨袁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但为了服从本文分化瓦解敌方阵营之既定目的,故此对胜利信念的表述要言不烦。表达了义无反顾的立场,强调了自立于不败之地的事实,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本文的言简意赅还表现在:“凡百官守,皆民国之官守也!”一言划开了袁氏与各地方要员(收文者)之间的界限。“何图彼昏,曾不悔祸,狡拒忠告,益煽逆谋。”寥寥数语,驳尽了袁氏的反面宣传。“同申义愤,相应鼓桴。”颇为传神地道出对收文者的期望。好的文章,应能打动人、感动人、吸引人。好的公文,应能围绕主旨,利于既定目的之实现。本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折之以义,形之以利害,论词为华章,论意为雄文。在瓦解敌对阵营和涣散敌军斗志方面所起作用,不啻一支雄师。护国军誓师北上,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各地纷纷独立。连袁世凯的心腹死党陈宦、陈树藩、汤芗铭,也迫于大势而宣布独立。能令袁世凯饮下苦涩的“二陈汤”,此电功不可没。

  • 第16题: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策划西南独立,打出“护国”旗号的是()

    • A、孙中山与李烈钧
    • B、梁启超与蔡锷
    • C、唐继尧与梁士诒
    • D、黄兴与蔡锷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1915年12月25日,反对袁世凯称帝并宣布云南独立的是()。

    • A、李烈钧
    • B、蔡锷
    • C、黄兴
    • D、唐继尧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1913年夏,在湖口誓师讨袁、宣布独立的是()。

    • A、李烈钧
    • B、蔡锷
    • C、宋教仁
    • D、黄兴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问答题
    全面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修辞手段。

    正确答案: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首先,对偶是本文运用最频的修辞手段。就对偶文字所处地位而论,包括句子成分的对偶、对偶句两个类型。就对仗程度而言,可分为“工对”、“宽对”两类。就相对的前、后文意之联系,分为“正对”、“串对”、“反对”。其次,采用多种比喻手法,是本文修辞的成功之处。文中或采用明喻手法,用比喻词将本体与喻体关联起来;或采用引喻手法,省略比喻词,直接将喻体引于前,本体续于后;采用借喻手法,既不使用关联词,也干脆不出现本体,而直接于句中代之以喻体。再次,采用释语的修辞格:紧扣意境,对词语引申、发挥,做出非词汇义的解释、说明。在形式上似乎是对词语下定义、作界说、究根源、探由来;究其实质,或则望文生义、故作曲说,或则强调一点、不及其余。在主观上赋予词语临时修辞义,以求给人深刻启发和强烈感受乃至震撼。最后,本文采用的其他修辞格还有精警,巧用典故、古人名言或历史经验的总结,锤炼为言简意赅、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的警句,置于全文的关键位置,以揭示所论的事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语言风格和总体表达效果。

    正确答案: 名正词切.为《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基本的语言风格。开头以“突起”手法,一语中的,石破天惊。“天祸中国,元首谋逆”,点出袁氏一手导演的闹剧之实质,收振聋发聩之效。继而指出逆顺之名既定,守正之词自切。大义凛然,掷地有声。正气凌云,足可使袁氏追随者内疚神明,自愧其行。意高词悲,是本文重要的语言风格。作者为达到分化、瓦解敌对阵营之战略目的,并激发和利用北洋派系中部分要员对袁氏帝制自身的潜在不满情绪。通电之文,非但没有盛气凌人、峻词伤人,反而以曲词容人,以悲词感人,以危词撼人。念定词约,是本文的又一语言风格。作为正义之师,作者对护国讨袁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但为了服从本文分化瓦解敌方阵营之既定目的,故此对胜利信念的表述要言不烦。表达了义无反顾的立场,强调了自立于不败之地的事实,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本文的言简意赅还表现在:“凡百官守,皆民国之官守也!”一言划开了袁氏与各地方要员(收文者)。之间的界限。“何图彼昏,曾不悔祸,狡拒忠告,益煽逆谋。”寥寥数语,驳尽了袁氏的反面宣传。“同申义愤,相应鼓桴。”颇为传神地道出对收文者的期望。好的文章,应能打动人、感动人、吸引人。好的公文,应能围绕主旨,利于既定目的之实现。本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折之以义,形之以利害,论词为华章,论意为雄文。在瓦解敌对阵营和涣散敌军斗志方面所起作用,不啻一支雄师。护国军誓师北上,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各地纷纷独立。连袁世凯的心腹死党陈宦、陈树藩、汤芗铭,也迫于大势而宣布独立。能令袁世凯饮下苦涩的“二陈汤”,此电功不可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昆明重九起义的代表人物是()
    A

    李根源,蔡锷

    B

    唐继尧,李根源

    C

    唐继尧,蔡锷

    D

    卢汉,蔡锷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1915年12月25日,()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
    A

    唐继尧

    B

    陆荣廷

    C

    蔡锷

    D

    黄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重要创办者是(  )。
    A

    蔡锷

    B

    唐继尧

    C

    李根源

    D

    李烈钧


    正确答案: B
    解析: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为清朝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军事学校。李根源是重要的创办者,曾先后担任监督(教育长)和总办(校长)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