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孙中山先生晚年提出的“三大政策”不包括。”相关问题
  • 第1题: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躯,一生以革命为已任,立场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表现在()。

    • A、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国制度和国家完整统一
    • B、发动了推翻北流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
    • 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D、领导了辛亥革命

    正确答案:A,C,D

  • 第2题: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揭示了孙中山革命生涯的新篇章,使其晚年的思想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什么地方。


    正确答案: 广东省香山县。

  • 第4题:

    与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大放厥词,无所忌讳,非谈革命无以为欢”,被时人并称为“四大寇”的革命志士不包括。


    正确答案: 陆皓东(陈少白尤列杨鹤龄)。

  • 第5题:

    孙中山先生是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中国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孙中山先生在借鉴国外的“三权分立”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思想。

    • A、六权分立
    • B、四权分立
    • C、议行合一
    • D、五权分立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孙中山先生认为政治是()

    • A、一种法律现象
    • B、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
    • C、管理众人之事的活动
    • D、争夺权力,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正确答案:C

  • 第8题:

    1898年,()先生在上书光绪皇帝的奏折中提出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

    • A、梁启超
    • B、康有为
    • C、谭嗣同
    • D、孙中山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多选题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
    A

    民主

    B

    民生

    C

    民本

    D

    民权

    E

    民族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1898年,()先生在上书光绪皇帝的奏折中提出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
    A

    梁启超

    B

    康有为

    C

    谭嗣同

    D

    孙中山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北京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包括(  )。
    A

    中山公园的中山堂

    B

    孙中山行馆

    C

    中山陵

    D

    香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纪念堂


    正确答案: D,A
    解析:
    A项,中山公园的中山堂原为社稷坛的拜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遗体在行宫停放了3天,后移至中央公园接受吊唁。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拜殿改为中山堂,原中央公园亦改名为中山公园。B项,孙中山行馆是1924年孙中山北上到京后的住所,直至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此宅。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D项,香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纪念堂,该堂原为寺院的“普明觉妙殿”,因曾停放孙中山的灵柩而辟为纪念堂。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柩移至香山碧云寺,5年后,归葬南京中山陵。C项,中山陵在南京。

  • 第12题:

    单选题
    晚年的朱光潜先生任教于()大学。
    A

    武汉

    B

    北京

    C

    厦门

    D

    复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的召开,揭示了孙中山革命生涯的新篇章,使其晚年的思想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正确答案:国民党一大

  • 第14题:

    孙中山先生铭言: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对佛学这样崇拜,何以佛教仍不普遍?统请解释!


    正确答案:亲之爱之曰仁,世上众生界线分九,种类则千差万别,不可穷尽,皆有其苦,各希得救。能普救者曰救世,分类救者,只可曰救某某。他教对众生之爱,或爱人而害物,或爱大而害小,多有差等,佛教则九界四生,视同一子,平等拔与,故称‘求世之仁’。其他哲学,多说外境,佛学独说心造,是能追本穷源,故曰‘哲学之母’。科学往往偏重物质,偏重欲望,偏重现量,有利亦有害,是之曰偏。佛学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讲中道,惟求明心见性,主张少欲知足,每一事理,俱说到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仅拘泥现量,能有利而无害,一切圆融,故曰,‘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乃大智大勇之人,识透此机,故大声疾呼,智不及此者,自然相信不过。

  • 第15题: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哪一天。


    正确答案: 1866年11月12日。

  • 第16题:

    简述孙中山先生的生平。


    正确答案:孙文,字逸仙,国内尊称为中山先生。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以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1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1925年病逝于北京。

  • 第17题:

    试述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理论。


    正确答案: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 第18题:

    晚年的朱光潜先生任教于()大学。

    • A、武汉
    • B、北京
    • C、厦门
    • D、复旦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试述孙中山先生的民生史观。


    正确答案:孙中山先生并没有称自己的历史观为民生史观。后人把他的历史观概括成民生史观,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他认为宇宙的物质、物种是进化的,人类也是进化的。进化无疑是民生史观的基本概念之一。但许多历史观都讲进化,进化是民生史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却不是它的根本特征。在最能反映民生史观根本特质的基本涵义上,孙中山提出了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民生”,一是“人类求生存”。由这两个基本概念而产生出两个基本命题:一是“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这是与物质是历史的重心相比较而提出的;一是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这是与物质(生产力)发展论及阶级斗争相比较而提出的。
    作为孙中山历史观理论基石之一的“民生”概念,指的便是维持人民群众生命存在所需要的衣食住行一类的经济生活。有了这种经济生活,人民才能生存。这是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山先生民生史观的关节点之一。而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符合中山先生所说“民生”之原意的。而历史则是人类求生存的记录,历史的重心就在于“民生”。
    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是互相而不是斗争。对于人类求生存的过程中,中山先生认为互助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他指出:马克思所讲“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是错误的,因为斗争只有相互抵稍力量,不会对资源及力量有所加添。中山先生认为:只有“互爱互助”,才能互相激励,互相提携。中山先生的互助的主张,不仅合乎人类发展的真实情况,亦承传自中国固有精神的“仁爱”的思想。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是处于进步方向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从理论上看,孙中山研究社会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是唯物主义的。受过自然科学训练的孙中山不相信鬼神,他没有杜撰出一种先天的理之类来支配历史的发展,他也不认为社会历史随他本人的意志而变化。

  • 第20题:

    填空题
    孙中山先生于()到访马尾船政。

    正确答案: 1912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的召开,揭示了孙中山革命生涯的新篇章,使其晚年的思想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正确答案: 国民党一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孙中山先生的民生史观。

    正确答案: 孙中山先生并没有称自己的历史观为民生史观。后人把他的历史观概括成民生史观,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他认为宇宙的物质、物种是进化的,人类也是进化的。进化无疑是民生史观的基本概念之一。但许多历史观都讲进化,进化是民生史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却不是它的根本特征。在最能反映民生史观根本特质的基本涵义上,孙中山提出了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民生”,一是“人类求生存”。由这两个基本概念而产生出两个基本命题:一是“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这是与物质是历史的重心相比较而提出的;一是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这是与物质(生产力)发展论及阶级斗争相比较而提出的。
    作为孙中山历史观理论基石之一的“民生”概念,指的便是维持人民群众生命存在所需要的衣食住行一类的经济生活。有了这种经济生活,人民才能生存。这是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山先生民生史观的关节点之一。而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符合中山先生所说“民生”之原意的。而历史则是人类求生存的记录,历史的重心就在于“民生”。
    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是互相而不是斗争。对于人类求生存的过程中,中山先生认为互助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他指出:马克思所讲“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是错误的,因为斗争只有相互抵稍力量,不会对资源及力量有所加添。中山先生认为:只有“互爱互助”,才能互相激励,互相提携。中山先生的互助的主张,不仅合乎人类发展的真实情况,亦承传自中国固有精神的“仁爱”的思想。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是处于进步方向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从理论上看,孙中山研究社会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是唯物主义的。受过自然科学训练的孙中山不相信鬼神,他没有杜撰出一种先天的理之类来支配历史的发展,他也不认为社会历史随他本人的意志而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孙中山先生铭言: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对佛学这样崇拜,何以佛教仍不普遍?统请解释!

    正确答案: 亲之爱之曰仁,世上众生界线分九,种类则千差万别,不可穷尽,皆有其苦,各希得救。能普救者曰救世,分类救者,只可曰救某某。他教对众生之爱,或爱人而害物,或爱大而害小,多有差等,佛教则九界四生,视同一子,平等拔与,故称‘求世之仁’。其他哲学,多说外境,佛学独说心造,是能追本穷源,故曰‘哲学之母’。科学往往偏重物质,偏重欲望,偏重现量,有利亦有害,是之曰偏。佛学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讲中道,惟求明心见性,主张少欲知足,每一事理,俱说到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仅拘泥现量,能有利而无害,一切圆融,故曰,‘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乃大智大勇之人,识透此机,故大声疾呼,智不及此者,自然相信不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