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东汉末期,善于制墨并著有《笔经》一卷的书法家是谁?后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如何?”相关问题
  • 第1题:

    初唐最负盛名,并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提高产生重大影响的书法家是谁?其事迹如何?


    正确答案:初唐最负盛名书家是欧阳询。欧阳询(公元五五七——六四一年)。字信本,潭洲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出身豪族。他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在楷法中参以古隶用笔,终于自成一家。欧体字体方笔圆,险劲瘦硬,中宫收敛,外画伸展,法度森严,点画工妙。据说他作书从不选择纸笔,随便用什么笔都能作出佳品,这一点连褚遂良也不得不佩服。他八种书体都精通。最佳为楷书,其结构方式,被后人奉为准则,归纳为“结体三十六法”。因此,人们得到他的书信文字,都当作楷模,连高丽国也极看重他的书法,曾派专人到中国来求他的书迹。此事后来被唐高祖得知,便感叹地说想不到欧阳询的书名,竟能远播国外。

  • 第2题:

    因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惨遭杀害的书法家是谁,其书艺如何?


    正确答案:是欧阳通。欧阳通,字通师。父亲欧阳询是唐代最著名的书家之一,曾因创“欧体书”而称雄一时。父亲去世时,欧阳通年纪还很小,母亲徐氏教他欧体书。为激励他努力学习,徐氏常常给他钱叫他去买父亲的遗迹。这样一来,欧阳通便因为仰慕父亲的美名而锐意进取,数年之间,就书艺大成。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大小欧阳体。”欧阳通的书法在险峻劲拔方面稍越其父,但在含蓄浑穆上则略有逊色。他最著名的碑版为《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泉男生墓志》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 第3题:

    “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但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一位书法家。这位书法家“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同时他还是魏征的外甥。请问这位书法家是谁?


    正确答案: 薛稷

  • 第4题:

    李建中是怎样一个书法家,其书法风格及后人对其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 李建中,南唐李璟保大三年(公元九五四年)生,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一零一三年)卒。字得中。其祖先为京兆人,后入蜀。后侍母居洛阳,开学馆自给。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李建中性情恬淡简穆,淡于荣利,人称“李西台”。《宋史》本传云:“(李)善笔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在宋初书坛上甚有影响。当时人们认为五代之际有杨凝式,而建隆以后则称李西台。尽管两人风格迥异,而在书法艺术上都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
    李西台书法,源自二王,圆转飞动,气象飘逸。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李建中传世墨迹《土母帖》用笔沉著,温润典雅,正合这一评价。明文徵明说:“西台《千文》,结体遒媚,行笔醇古,存风骨于肥厚之内。”可说抓住了李字的特点。
    李建中书法去唐代未远,所以字里行间仍有唐人遗风。虽然东坡谓李书“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但自西台以来,风气转戾,唐人遗意渐失。吴师道云:“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过此则益变而下矣。”可以说李西台是唐宋书风转变时期的一个承上启下过渡阶段的书家。
    李建中传世书迹有《李西台六帖》墨迹、翻本《绎山碑》石刻、《土母帖》墨迹等。

  • 第5题:

    清代乾隆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刘墉,后者指的是谁?其书法如何?后人对他书法有何评论?


    正确答案: 后者指的是王文治(公元一七三○——一八○二年)。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说:“国朝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与他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所以世间有上述说法。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自幼聪慧,九岁即能作文,年青时就有诗名。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年)中探花,官翰林侍读。后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因水土不服辞官。以后曾一度主持杭州崇文书院,七十三岁去世。
    王文治自称:“我的诗和字,都是禅理。”他的书法初学董其昌,而后专攻二王,旁及褚遂良、李邕、张即之等人,形成了自己萧疏秀媚的独特书风,当时论者将他与梁同书并称,梁同书自认为在天分上不如他。
    王文治酷爱旅游,足迹遍布滇中、江南、楚湘、关中、西北等地,所到之处,吟诗题字,自得其乐。年青时曾跟随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他的翰墨极为当地人士宝爱,以至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梁诗正、梁同书、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到他写的钱塘僧寺碑,也大为叹赏。后人以碑学为绳墨,评其书画轻佻薄艳。公允论之,他的书法稳逸温雅,骨格清纤,但略伤偏媚。

  • 第6题:

    “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 A、柳公权
    • B、米芾
    • C、赵孟頫
    • D、王羲之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明朝永乐年间,因能书以七十高龄入选翰林待诏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是滕用亨,南京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最初起名为权,字用衡,为避诛,后改用亨。滕善于鉴赏古籍字画,并精于篆书、隶书。永乐初,明成祖朱棣召试善书者,滕用亨年已七十,也参加了召试,并书“麟凤龟龙”四个大字和《贞符诗》呈献,被入选,授于翰林侍诏职,令其参与修撰《永乐大典》。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中记载:“用衡所献《贞符》之诗三篇,手写副本,而正书、篆、隶皆具佳,盖用衡以能书荐起,篆、隶尤其所长。”罗凤《延休堂漫录》评滕用亨为“学问辨博,文词尔雅,尤精六书之学,篆法之妙,高出近世。”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解缙、胡光大、梁用行、杨文遇等人并驾齐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东汉末期,善于制墨并著有《笔经》一卷的书法家是谁?后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 是韦诞。韦诞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卒于三国魏齐王芳嘉平五年(公元一七九——二五三年),享年七十五岁。京兆(今西安市)人,字仲将。有文才,善辞章。是张芝的弟子,以能书称世。相传曹魏的宝器题名,多是由韦诞所书。有一次,魏明帝建造凌霄殿。误把没有写字的榜额先安到了凌霄殿上,没有办法,只好用辘轳把韦诞吊起来送到榜额旁边,在离地二十五丈高的地方书写,待写好下来,倾刻间,竟然头发都变白了。梁武帝萧衍认为韦诞的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唐窦臮《述书赋·上》称赞道:“魏之仲将,奋藻独步,或迸泉涌溢,或错玉班布,皆迹遗情忘,契入神悟。”张怀瓘说其“诸书并善,尤精题署”。谓其草书虽好,但却不如索靖。还将其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列入妙品,小篆列入能品。他还善于制墨,颇有盛名。他很讲究书写工具的优劣,每次写字,都要使用张芝造的笔,左伯造的纸和自己造的墨。书论有《笔经》一卷传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清代乾隆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刘墉,后者指的是谁?其书法如何?后人对他书法有何评论?

    正确答案: 后者指的是王文治(公元一七三○——一八○二年)。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说:“国朝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与他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所以世间有上述说法。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自幼聪慧,九岁即能作文,年青时就有诗名。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年)中探花,官翰林侍读。后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因水土不服辞官。以后曾一度主持杭州崇文书院,七十三岁去世。
    王文治自称:“我的诗和字,都是禅理。”他的书法初学董其昌,而后专攻二王,旁及褚遂良、李邕、张即之等人,形成了自己萧疏秀媚的独特书风,当时论者将他与梁同书并称,梁同书自认为在天分上不如他。
    王文治酷爱旅游,足迹遍布滇中、江南、楚湘、关中、西北等地,所到之处,吟诗题字,自得其乐。年青时曾跟随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他的翰墨极为当地人士宝爱,以至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梁诗正、梁同书、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到他写的钱塘僧寺碑,也大为叹赏。后人以碑学为绳墨,评其书画轻佻薄艳。公允论之,他的书法稳逸温雅,骨格清纤,但略伤偏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心正则笔正”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 “心正则笔正”是有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笔谏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唐穆宗是位昏庸的皇帝,一次,穆宗问柳公权写字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就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这一来,竟然使得唐穆宗为之“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柳公权(公元七七八——八六五年)。晚唐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据宋朱长文《续书断》记载: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皇上一见到他便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真迹,思之久矣!”于是就拜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不久朝廷又改柳公权为右司郎中弘之馆学士。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是”,并“命题于殿壁”。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说:“钟、王无以尚也。”并立即迁他为少师。又有一次,宣宗命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二十九字,令军容使西门季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学,以致“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了专款,并说:“此购柳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李建中是怎样一个书法家,其书法风格及后人对其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 李建中,南唐李璟保大三年(公元九五四年)生,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一零一三年)卒。字得中。其祖先为京兆人,后入蜀。后侍母居洛阳,开学馆自给。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李建中性情恬淡简穆,淡于荣利,人称“李西台”。《宋史》本传云:“(李)善笔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在宋初书坛上甚有影响。当时人们认为五代之际有杨凝式,而建隆以后则称李西台。尽管两人风格迥异,而在书法艺术上都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
    李西台书法,源自二王,圆转飞动,气象飘逸。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李建中传世墨迹《土母帖》用笔沉著,温润典雅,正合这一评价。明文徵明说:“西台《千文》,结体遒媚,行笔醇古,存风骨于肥厚之内。”可说抓住了李字的特点。
    李建中书法去唐代未远,所以字里行间仍有唐人遗风。虽然东坡谓李书“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但自西台以来,风气转戾,唐人遗意渐失。吴师道云:“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过此则益变而下矣。”可以说李西台是唐宋书风转变时期的一个承上启下过渡阶段的书家。
    李建中传世书迹有《李西台六帖》墨迹、翻本《绎山碑》石刻、《土母帖》墨迹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柳公权的书法渊源如何?后人对他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柳公权书法,当以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行书《兰亭诗》、《蒙诏帖》等为最著名。从这些字迹及有关记载看,可知他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称“延年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天下。不过后来对于柳书的评价,也和其他诸家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代的董其昌把他捧得很高,认为:“柳尚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画目相似,所以神奇化腐朽,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世南、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米芾《海岳名言》却说:“柳公权师欧阳洵,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扎之祖”,笔法“澌灭尽矣”,将其贬得一无是处,则未免立论偏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唐太宗为什么要称赞大书法家虞世南?其书迹论著有哪些?


    正确答案: 唐太宗曾称赞虞世南有“五德”,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都很好。
    虞世南(公元五五八——六三八年),字伯施,越洲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他为人沉静寡欲,笃志好学,从小跟随著名学者《玉篇》的编纂者顾野王学习。他学习勤奋,有时竟十天半月不事梳洗。
    有一次,唐太宗命他写《列女传》以装屏风,当时恰巧手头无书,于是他便默写下来,居然一字不差,学问功力之深,可见一斑。虞世南耿直不阿,常犯颜直谏。太宗问天变灾异时,他劝太宗勤修德义,省察狱识,不要居功自傲。太宗游猎无度,要厚葬高祖,他都直谏无隐。太宗感概地说:如果群臣都像世南,不怕天下不治。
    在书法上,虞世南求教于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由于嫡派真传,所以世南用笔得王羲之之法,书体遒美,外柔内刚、姿态萧洒,内力沉厚。他早年偏工行草,晚年楷书也登神品。
    虞世南传世书迹有《破邪论序》、《左脚帖》、《千人斋疏》、《东观帖》、《积时帖》、《醒滞帖》、《孔子庙堂碑》等。传说当日虞世南将《孔子庙堂碑》拓本进呈时,唐太宗赐他王羲之黄银印一颗。此外,他尚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墨迹草稿一种(也有人认为是米芾的临本)。他所著的《笔髓论》、《书旨述》两篇,是他的论书著述,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 第14题:

    宋代某位书法家将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首词和苏轼写的“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文写下来,并刻在石壁上。以上三位的作品被后人称为“三绝碑”。请问这位书法家是谁?


    正确答案:这位书法家是米芾。

  • 第15题:

    “堆墨八分”书体的创造者是谁,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是陈尧佐。陈尧佐,宋太祖乾德元年生,宋仁宗庆历四年卒(公元九六三——一○四四年),享年八十二岁。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县)人。字希元,号“知余子”。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尧佐自幼聪慧好学,后来做了高官,仍是勤读不辍。善写古隶八分,能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笔力端厚劲拔。因为他写八分书,敢于变古法为己用,虽点画肥重,却笔力劲健,自称为“堆墨八分”。很多名山胜迹都留有他写的碑文、榜书。还有书论《堆墨书》传世。

  • 第16题:

    明朝永乐年间,因能书以七十高龄入选翰林待诏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是滕用亨,南京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最初起名为权,字用衡,为避诛,后改用亨。滕善于鉴赏古籍字画,并精于篆书、隶书。永乐初,明成祖朱棣召试善书者,滕用亨年已七十,也参加了召试,并书“麟凤龟龙”四个大字和《贞符诗》呈献,被入选,授于翰林侍诏职,令其参与修撰《永乐大典》。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中记载:“用衡所献《贞符》之诗三篇,手写副本,而正书、篆、隶皆具佳,盖用衡以能书荐起,篆、隶尤其所长。”罗凤《延休堂漫录》评滕用亨为“学问辨博,文词尔雅,尤精六书之学,篆法之妙,高出近世。”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解缙、胡光大、梁用行、杨文遇等人并驾齐驱。

  • 第17题:

    南宋末以工书闻名天下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是张即之。他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卒于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一一八六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享年七十八岁。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又字樗寮。南宋末,即之以能书闻名天下。他喜欢作擘窠大字,丰碑巨刻,常见于江南。其写匾额如写小楷一样,清劲精到,行笔转折准确,骨格强硬但笔意雍容。传世书迹有《金刚经》、《杜诗断简》、《汪氏报本奄记》、《李伯嘉墓志》等。

  • 第18题:

    问答题
    南宋末以工书闻名天下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是张即之。他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卒于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一一八六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享年七十八岁。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又字樗寮。南宋末,即之以能书闻名天下。他喜欢作擘窠大字,丰碑巨刻,常见于江南。其写匾额如写小楷一样,清劲精到,行笔转折准确,骨格强硬但笔意雍容。传世书迹有《金刚经》、《杜诗断简》、《汪氏报本奄记》、《李伯嘉墓志》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初唐最负盛名,并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提高产生重大影响的书法家是谁?其事迹如何?

    正确答案: 初唐最负盛名书家是欧阳询。欧阳询(公元五五七——六四一年)。字信本,潭洲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出身豪族。他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在楷法中参以古隶用笔,终于自成一家。欧体字体方笔圆,险劲瘦硬,中宫收敛,外画伸展,法度森严,点画工妙。据说他作书从不选择纸笔,随便用什么笔都能作出佳品,这一点连褚遂良也不得不佩服。他八种书体都精通。最佳为楷书,其结构方式,被后人奉为准则,归纳为“结体三十六法”。因此,人们得到他的书信文字,都当作楷模,连高丽国也极看重他的书法,曾派专人到中国来求他的书迹。此事后来被唐高祖得知,便感叹地说想不到欧阳询的书名,竟能远播国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A

    柳公权

    B

    米芾

    C

    赵孟頫

    D

    王羲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宋代某位书法家将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首词和苏轼写的“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文写下来,并刻在石壁上。以上三位的作品被后人称为“三绝碑”。请问这位书法家是谁?

    正确答案: 这位书法家是米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堆墨八分”书体的创造者是谁,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 是陈尧佐。陈尧佐,宋太祖乾德元年生,宋仁宗庆历四年卒(公元九六三——一○四四年),享年八十二岁。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县)人。字希元,号“知余子”。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尧佐自幼聪慧好学,后来做了高官,仍是勤读不辍。善写古隶八分,能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笔力端厚劲拔。因为他写八分书,敢于变古法为己用,虽点画肥重,却笔力劲健,自称为“堆墨八分”。很多名山胜迹都留有他写的碑文、榜书。还有书论《堆墨书》传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因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惨遭杀害的书法家是谁,其书艺如何?

    正确答案: 是欧阳通。欧阳通,字通师。父亲欧阳询是唐代最著名的书家之一,曾因创“欧体书”而称雄一时。父亲去世时,欧阳通年纪还很小,母亲徐氏教他欧体书。为激励他努力学习,徐氏常常给他钱叫他去买父亲的遗迹。这样一来,欧阳通便因为仰慕父亲的美名而锐意进取,数年之间,就书艺大成。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大小欧阳体。”欧阳通的书法在险峻劲拔方面稍越其父,但在含蓄浑穆上则略有逊色。他最著名的碑版为《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泉男生墓志》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