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柳公权书法,当以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行书《兰亭诗》、《蒙诏帖》等为最著名。从这些字迹及有关记载看,可知他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称“延年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天下。不过后来对于柳书的评价,也和其他诸家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代的董其昌把他捧得很高,认为:“柳尚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画目相似,所以神奇化腐朽,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世南、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米芾《海岳名言》却说:“柳公权师欧阳洵,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扎之祖”,笔法“澌灭尽矣”,将其贬得一无是处,则未免立论偏颇。
更多“柳公权的书法渊源如何?后人对他如何评价?”相关问题
  • 第1题:

    唐代历史上有一位书法家,他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过安禄山叛乱,其所创雄浑敦厚的新书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该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 B、欧阳询
    • C、柳公权
    • D、颜真卿

    正确答案:D

  • 第2题:

    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肉丰骨少,以筋取胜,柳公权的书法骨多肉少,以骨取胜。后人用哪四个字来总结两位书法家的风格。


    正确答案:颜筋柳骨

  • 第3题:

    三国名将张飞的书法如何?他有作品传世否?


    正确答案: 张飞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大将,生年不详,卒于蜀昭烈帝章武元年(公元二二一年)。琢郡(今河北省琢县)人。字益德,亦作翼德。因战功累累封新亭侯、征虏将军、司隶校尉,并任宜都太守、巴西太守等职,后进封西乡侯。死后谥号为桓。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多知他是个武艺超群的勇猛武将,却不知他还是一位书法家、画家。其画未见传世,但却留下了书法石刻,甚得后世书家称道。
    在四川涪陵(今四川彭水县)有张飞所书《刁斗铭》石刻,字体工整,笔力遒劲。在四川渠县东面的八濛山上还有张飞留下来的摩崖刻石书法,其内容是:“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书体为八分,气势开张,确有武将的雄强峻拔之风。可见,张飞不仅是一位胆大心细的武将,而且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

  • 第4题:

    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究竟如何?


    正确答案: 是张裕钊(公元一八二三——一八九四年)。张裕钊,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人。
    张裕钊学书勤苦,每天临池,从不中辍。他的书画兼取魏、晋、南北朝诸家而自成一体,结体硬朗瘦长,外方内圆,精气内含,严整清拔,用笔挺劲峻削。康有为对他倾倒备至,称誉他的书法:“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又说书法从唐代起就不行了,张裕钊继邓石如而起,“用力尤深,兼陶古今,浑灏深古,直接晋、魏之传……尤为书法中兴矣!”但后来评论书法者,附和康有为说法的不多。一般认为张裕钊的指书在清代碑学中可自成一家,其他书体并未超越同时代其他书家的水平。

  • 第5题:

    吴昌硕是近代著名的画家,对他的书法艺术当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吴昌硕是近代开派的著名画家,他的书法、篆刻和诗文成就也很卓著。
    吴昌硕(公元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年),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初字香补,中年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号缶庐、老缶、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曾从著名学者愈樾、杨岘学习辞章、训诂、书法,生平往还者多名收藏家、书画家。博观历代名迹,耳濡目染,故其书画篆刻皆卓尔不凡。
    中国画素与书法水乳交融。作为中国画构成的重要因素行笔和用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书法。可以说,没有吴昌硕的书法功底,就没有吴昌硕的画与印。他的书法得力于《石鼓文》,能探究《石鼓》书法的蕴奥,并参以草法,学而化之。用笔峻利但能取涩势,力度大但不狂狠,线条浑厚但不重浊。故所书凝炼遒劲,气度恢宏,墨色重实而松动,点画苍茫如石刻,论者谓富有“金石气”。楷法从颜真卿入手,取法钟繇,得其古朴。隶书以汉《祀三公山碑》为主,通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米芾于一炉,跌宕而多变,颇富画意。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人书俱老。
    清人符铸说:“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如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然效之辄病,亦如学清道人(清末书法家李瑞清),彼徒见其手颤,此则见其肩耸耳”。可见学吴昌硕书法,当窥其渊源,悟其笔法,得其学养,先从平正入手,练就腕力,倘一味摹其峻峭多变,颤笔描画,则不免徒留扭捏齿曲之形,而难以得到他的“金石气”的。

  • 第6题:

    “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 A、柳公权
    • B、米芾
    • C、赵孟頫
    • D、王羲之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东汉末期,善于制墨并著有《笔经》一卷的书法家是谁?后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 是韦诞。韦诞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卒于三国魏齐王芳嘉平五年(公元一七九——二五三年),享年七十五岁。京兆(今西安市)人,字仲将。有文才,善辞章。是张芝的弟子,以能书称世。相传曹魏的宝器题名,多是由韦诞所书。有一次,魏明帝建造凌霄殿。误把没有写字的榜额先安到了凌霄殿上,没有办法,只好用辘轳把韦诞吊起来送到榜额旁边,在离地二十五丈高的地方书写,待写好下来,倾刻间,竟然头发都变白了。梁武帝萧衍认为韦诞的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唐窦臮《述书赋·上》称赞道:“魏之仲将,奋藻独步,或迸泉涌溢,或错玉班布,皆迹遗情忘,契入神悟。”张怀瓘说其“诸书并善,尤精题署”。谓其草书虽好,但却不如索靖。还将其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列入妙品,小篆列入能品。他还善于制墨,颇有盛名。他很讲究书写工具的优劣,每次写字,都要使用张芝造的笔,左伯造的纸和自己造的墨。书论有《笔经》一卷传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清代乾隆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刘墉,后者指的是谁?其书法如何?后人对他书法有何评论?

    正确答案: 后者指的是王文治(公元一七三○——一八○二年)。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说:“国朝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与他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所以世间有上述说法。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自幼聪慧,九岁即能作文,年青时就有诗名。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年)中探花,官翰林侍读。后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因水土不服辞官。以后曾一度主持杭州崇文书院,七十三岁去世。
    王文治自称:“我的诗和字,都是禅理。”他的书法初学董其昌,而后专攻二王,旁及褚遂良、李邕、张即之等人,形成了自己萧疏秀媚的独特书风,当时论者将他与梁同书并称,梁同书自认为在天分上不如他。
    王文治酷爱旅游,足迹遍布滇中、江南、楚湘、关中、西北等地,所到之处,吟诗题字,自得其乐。年青时曾跟随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他的翰墨极为当地人士宝爱,以至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梁诗正、梁同书、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到他写的钱塘僧寺碑,也大为叹赏。后人以碑学为绳墨,评其书画轻佻薄艳。公允论之,他的书法稳逸温雅,骨格清纤,但略伤偏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三国名将张飞的书法如何?他有作品传世否?

    正确答案: 张飞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大将,生年不详,卒于蜀昭烈帝章武元年(公元二二一年)。琢郡(今河北省琢县)人。字益德,亦作翼德。因战功累累封新亭侯、征虏将军、司隶校尉,并任宜都太守、巴西太守等职,后进封西乡侯。死后谥号为桓。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多知他是个武艺超群的勇猛武将,却不知他还是一位书法家、画家。其画未见传世,但却留下了书法石刻,甚得后世书家称道。
    在四川涪陵(今四川彭水县)有张飞所书《刁斗铭》石刻,字体工整,笔力遒劲。在四川渠县东面的八濛山上还有张飞留下来的摩崖刻石书法,其内容是:“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书体为八分,气势开张,确有武将的雄强峻拔之风。可见,张飞不仅是一位胆大心细的武将,而且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李建中是怎样一个书法家,其书法风格及后人对其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 李建中,南唐李璟保大三年(公元九五四年)生,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一零一三年)卒。字得中。其祖先为京兆人,后入蜀。后侍母居洛阳,开学馆自给。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李建中性情恬淡简穆,淡于荣利,人称“李西台”。《宋史》本传云:“(李)善笔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在宋初书坛上甚有影响。当时人们认为五代之际有杨凝式,而建隆以后则称李西台。尽管两人风格迥异,而在书法艺术上都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
    李西台书法,源自二王,圆转飞动,气象飘逸。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李建中传世墨迹《土母帖》用笔沉著,温润典雅,正合这一评价。明文徵明说:“西台《千文》,结体遒媚,行笔醇古,存风骨于肥厚之内。”可说抓住了李字的特点。
    李建中书法去唐代未远,所以字里行间仍有唐人遗风。虽然东坡谓李书“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但自西台以来,风气转戾,唐人遗意渐失。吴师道云:“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过此则益变而下矣。”可以说李西台是唐宋书风转变时期的一个承上启下过渡阶段的书家。
    李建中传世书迹有《李西台六帖》墨迹、翻本《绎山碑》石刻、《土母帖》墨迹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肉丰骨少,以筋取胜,柳公权的书法骨多肉少,以骨取胜。后人用哪四个字来总结两位书法家的风格。

    正确答案: 颜筋柳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是哪一位书法家的诗句?他的书法艺术和生平如何?


    正确答案: 是傅山的诗句。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他慨叹国土的沦亡,后因介入抗清活动而被捕,但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出狱后,清廷曾几次以功名利禄为手段来笼络他,他都严词拒绝,宁死也不入京赴试。是一个有浩然正气的爱国志士。所以他论书亦特别重视人的节操、品格。“作字先作人”,是他的心声。
    傅山因赵孟頫不顾自己出身宋代宗室的身分而在元朝任职这一点,十分卑视他。曾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他所崇敬的是颜真卿这样的忠贞之士,“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是他赞颂颜真卿的诗句。他又曾说过:“常临羲之、献之各千过,不以为意。惟鲁公姓名,写时便觉肃然起敬。才展鲁公帖,即不敢倾侧睥睨者,臣子之良知也。”崇颜之心跃然纸上。
    傅的书法,亦如其人,极有个性。篆、隶、真、草各体皆能,而行草尤为超绝。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流畅,墨酣意足,深得雄逸奇伟之趣。小楷亦清俊古穆,出于魏晋。傅山的书论更有独到之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他自己的书作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傅山自述其学书过程云:“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觚棱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松雪何尝不学右军,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于是复学颜太师。”由此可见傅山的书法与颜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颜真卿的高尚品格与书法艺术的成就,都是傅所引以为师的。
    傅山论书还强调“正入变出”。所谓“正入”,就是循之古法,在学习古人有了坚实的基础时才能“变出”,舍此是别无捷径的。傅山,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一六○五年)生,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公元一六九○年),(亦有记载为一六○七——一六八四),字青主,别字公宅。山西阳曲人。明亡后号朱衣道人、丹崖子、丹崖翁等,均离有怀念朱明王朝之意。其他别号尚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传世作品有《傅青主诗画题录册》、《霜红龛集》等。

  • 第14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 第15题:

    李建中是怎样一个书法家,其书法风格及后人对其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 李建中,南唐李璟保大三年(公元九五四年)生,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一零一三年)卒。字得中。其祖先为京兆人,后入蜀。后侍母居洛阳,开学馆自给。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李建中性情恬淡简穆,淡于荣利,人称“李西台”。《宋史》本传云:“(李)善笔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在宋初书坛上甚有影响。当时人们认为五代之际有杨凝式,而建隆以后则称李西台。尽管两人风格迥异,而在书法艺术上都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
    李西台书法,源自二王,圆转飞动,气象飘逸。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李建中传世墨迹《土母帖》用笔沉著,温润典雅,正合这一评价。明文徵明说:“西台《千文》,结体遒媚,行笔醇古,存风骨于肥厚之内。”可说抓住了李字的特点。
    李建中书法去唐代未远,所以字里行间仍有唐人遗风。虽然东坡谓李书“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但自西台以来,风气转戾,唐人遗意渐失。吴师道云:“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过此则益变而下矣。”可以说李西台是唐宋书风转变时期的一个承上启下过渡阶段的书家。
    李建中传世书迹有《李西台六帖》墨迹、翻本《绎山碑》石刻、《土母帖》墨迹等。

  • 第16题:

    清代乾隆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刘墉,后者指的是谁?其书法如何?后人对他书法有何评论?


    正确答案: 后者指的是王文治(公元一七三○——一八○二年)。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说:“国朝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与他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所以世间有上述说法。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自幼聪慧,九岁即能作文,年青时就有诗名。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年)中探花,官翰林侍读。后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因水土不服辞官。以后曾一度主持杭州崇文书院,七十三岁去世。
    王文治自称:“我的诗和字,都是禅理。”他的书法初学董其昌,而后专攻二王,旁及褚遂良、李邕、张即之等人,形成了自己萧疏秀媚的独特书风,当时论者将他与梁同书并称,梁同书自认为在天分上不如他。
    王文治酷爱旅游,足迹遍布滇中、江南、楚湘、关中、西北等地,所到之处,吟诗题字,自得其乐。年青时曾跟随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他的翰墨极为当地人士宝爱,以至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梁诗正、梁同书、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到他写的钱塘僧寺碑,也大为叹赏。后人以碑学为绳墨,评其书画轻佻薄艳。公允论之,他的书法稳逸温雅,骨格清纤,但略伤偏媚。

  • 第17题:

    清代谁的书法被人譬之谓“黄钟大吕”,他的书风如何?


    正确答案: 是刘墉。刘墉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一九年),卒于清嘉庆九年(公元一八○四年)。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岩、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祀贤良祠,谥文清。刘墉书名甚大,尤以小楷见长,致使他的政绩、文章为书名所掩而不显。
    刘书以浑厚古拙、貌丰骨劲,独步当时。尤与当时书学媚弱的风气大相径庭。当然对刘字“貌丰骨劲”的风格,亦有人讥之为“痴肥”、“墨猪”。事实上,刘早年学赵、董,后又学苏、米,继而上进颜、钟,超然独出,取得“貌丰骨劲”、“如绵裹铁”的艺术效果。刘书还讲究结字。包世臣论他的结字是“打迭点画,放宽一角”。刘墉书法确实很注意“计白当黑”,笔画粗细应对,迟速交替,疏密变化,务使错落有致,自然流畅,气韵生动。石庵作书还以墨浓著称,墨质稠厚,光亮如漆。意味含蓄,深造古淡,以拙取胜,也是刘氏书法很突出的特点。刘墉曾自云:“吾书以拙胜,颇谓远绍太傅”。清徐珂云:“(刘)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论者评刘书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正基于此。

  • 第18题:

    后人是如何评价老子及其著作的?


    正确答案: 老子及其著作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对其评价褒扬赞颂者多,贬谪诋毁者少。
    有代表性评价如:孔子说:“老子其犹龙也”;庄子说:“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孙中山晚年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经》,象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美国学者浦克明说:“《道德经》肯定会成为未来社会家喻户晓的一部书。”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道德经有消极处世、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倾向。

  • 第19题:

    问答题
    吴昌硕是近代著名的画家,对他的书法艺术当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吴昌硕是近代开派的著名画家,他的书法、篆刻和诗文成就也很卓著。
    吴昌硕(公元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年),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初字香补,中年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号缶庐、老缶、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曾从著名学者愈樾、杨岘学习辞章、训诂、书法,生平往还者多名收藏家、书画家。博观历代名迹,耳濡目染,故其书画篆刻皆卓尔不凡。
    中国画素与书法水乳交融。作为中国画构成的重要因素行笔和用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书法。可以说,没有吴昌硕的书法功底,就没有吴昌硕的画与印。他的书法得力于《石鼓文》,能探究《石鼓》书法的蕴奥,并参以草法,学而化之。用笔峻利但能取涩势,力度大但不狂狠,线条浑厚但不重浊。故所书凝炼遒劲,气度恢宏,墨色重实而松动,点画苍茫如石刻,论者谓富有“金石气”。楷法从颜真卿入手,取法钟繇,得其古朴。隶书以汉《祀三公山碑》为主,通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米芾于一炉,跌宕而多变,颇富画意。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人书俱老。
    清人符铸说:“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如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然效之辄病,亦如学清道人(清末书法家李瑞清),彼徒见其手颤,此则见其肩耸耳”。可见学吴昌硕书法,当窥其渊源,悟其笔法,得其学养,先从平正入手,练就腕力,倘一味摹其峻峭多变,颤笔描画,则不免徒留扭捏齿曲之形,而难以得到他的“金石气”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A

    柳公权

    B

    米芾

    C

    赵孟頫

    D

    王羲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明末清初,哪一位书法家被誉为“神笔”?他的宦途和书法生涯如何?书论见解怎样?

    正确答案: 王铎(公元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石樵,又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雪山道人、烟潭渔雯等,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皇帝自杀,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小王朝时,王铎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不久,弘光朝覆灭,他投降了清朝,累官至礼部尚书。
    六十一岁时告老还家,抵家不满十日就去世了。谥文安。明清之际,北方书法以王铎和傅山最为著名。王铎有“神笔”的美称,其书学功力很深,他精研当时几乎成为绝学的六书古文字学,钟鼎款识、秦汉碑碣以及释典文字。当时秘阁所藏法帖部类繁多,编次混乱,但随便举出一个字来,王铎便能立即讲出该字的源流和诸帖异同,毫厘不爽。他主张书法理应学古,不要妄为,只有学古后才能创新。他认为开始学书时困难在于入帖。后来的困难是出帖,这一“入”、“出”,讲出了学书的关键所在。他自定写字功课为一天临帖,一天应酬索书者,互相间隔,到老也雷打不动。他真、行、草、篆、隶诸体皆工。他的楷书学钟繇,而带篆、隶笔法,险劲沉着,健而不猛、丰而不腴,极有书卷气。行草成就最高,师法王羲之父子及米芾,笔力遒劲有余,能纵能收,体势连绵缠绕错落跌宕,布白如雨夹雪,豪迈俊爽,流畅超逸。遗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龟龙馆帖》和《弘月馆帖》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颜真卿、柳公权对书法发展的贡献如何?“颜筋柳骨”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唐代初期的欧阳询、虞世南是由隋入唐的书家,初唐已是他们活动的后期,他们继承、总结、发展了隋代书艺,形成初唐楷书规范,尤其在楷书的结体上,开有唐一代之风。
    其后褚遂良在初唐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上承欧、虞之绪,下开颜、柳之风。盛唐李邕的书法已有出新之势,其书在行楷之间,“初学右军行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宣和书谱》)李邕之新在于他以新的体势,使行楷入碑,是盛唐时期成就特出的书家。稍后的颜真卿、柳公权在结体和笔法上向前又拓展了一步,变革初唐楷书法规,从王羲之书风里彻底解脱出来,成就了真正属于唐代楷书的形式规范,创造了典型的唐楷艺术形象,开拓出全新的艺术境界。颜、柳之中,以颜真卿的成就最卓著,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他是继东晋王羲之之后,在中国书坛上影响最大的书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出身于书香名门,开元年间举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忤权臣杨国忠而出任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唐代宗时任刑部尚书,封爵鲁郡开国公,故又称“颜鲁公”。身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是由盛唐入中唐的杰出书家。他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平原太守任中,曾与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联合起兵镇讨安禄山叛乱,其兄、侄兵败被杀,颜真卿在“父陷子死,巢倾卯覆”的极端悲愤的情况下,纵笔直书了被元代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稿》。他的另一篇行草名作《刘中使帖》则是得悉克服叛军胜利后,身心欣慰之作,感情奔放,笔锋刚健挺拔,“神彩艳发,龙蛇生动”(米芾),观其书“如见其人,端有闻捷慨然效忠之态”。李希烈叛乱后,颜真卿受命劝降,他坚贞一志,终被李希烈杀死狱中。颜真卿一生忠烈,不畏权奸。曾当面与谄媚权奸的郭英义进行斗争,并致书斥责,这就是《与郭仆射书》即《争座位帖》,矜怒之气,发于内而行于笔,全篇一气呵成。字写得奇古豪宕,“字相连属,诡异飞动”,米芾评为“颜书第一”。颜真卿的行草书,情志意绪与书法形式高度融合,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为后世所重。书如其人,书品与人品一致,人与书俱为后世传颂。
    颜真卿善楷、行、草,他创立的“颜体”书艺特征,在楷书上流露的更充分。他的父、母双系都是数世善书之家,学有家传。三十五岁时曾从张旭学书,有张旭与颜真卿谈论笔法的《笔法十二意》传世。关于颜书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苏轼说他的《东方朔画赞》法王羲之,有的说他的书学源于北碑以至篆籀,还有的说他学褚。唐代书法在欧、虞之后,民间书法已经形成变革的趋势,颜真卿在这种气候之中博采众家之长而熔为一炉,又从民间书法中吸取营养,突破王羲之和欧、虞、褚以来的规范,另辟蹊径,从笔法、结体、章法进行全面变革。“颜公变法出新意”的价值在于“自魏晋及唐初诸家皆归櫽栝”,他的书艺包容篆籀笔意,又有北碑的拙朴严正之风,一扫秀润清雅遗风,创造了大气磅礴、雄厚刚健的“颜体”风格,是我国书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一般认为“颜体”书风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千福寺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笔法方峻,转处用折,虽有个人风格但颜体特点还不十分明显。六十二岁写的《麻姑仙坛记》用笔易方为圆,转处用转,横画轻而竖划重,竖画带弧形。巧用藏锋和中锋,“蚕头燕尾”式的笔法特征已很鲜明。字字厚重,运笔的起伏、提按变化节奏较初唐三家更为丰富,有力透纸背之感。结体上变欹侧为端正,左右对称,正面取势的特点十分突出。中心舒展,气度宽宏。显然颜体风格已经形成。晚期的《告身墨迹》和《颜家庙碑》等,更为成熟老辣,用笔雄杰而厚重,结体更趋端严朴拙,字距紧奏,布局茂密,点画行间气意充满,整体上庄重正大的气象达到顶峰。
    “颜体”书艺突破前人规范很明显,米芾佳美王羲之和初唐欧、虞,而批评颜真卿“无平淡之趣,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这正从反面说明颜、柳变古创新的贡献所在。颜书在建树上是明显的,他形成了一整套新笔法,使唐楷在用笔上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又创造了唐楷成熟时期的典型形象和艺术境界,把唐楷的发展推向高峰。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的话颇有眼力,颜真卿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是开拓性的。柳公权善楷、行、草书,“柳体”的特点在他的楷书上流露得较充分。楷书代表作有《李晟碑》、《金刚经》、《符璘碑》、《神策军碑》、《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等。《神策军碑》是柳公权六十五岁时的作品,精练苍劲,神完气足,为传世柳书最佳者。柳书用笔方圆并运而以方为主,强调顿挫,筋骨开张,舒展爽利。撇轻捺重,变化分明。钩挑皆回锋起踢,转折处提笔另起而有棱角。结字不同于欧字的紧严,亦不同于颜字的宽博,而是中宫攒聚紧结,横竖画放纵舒长,从而造成疏密、虚实、黑白、散聚等对比和相互烘托。字的外形有高低伸缩变化,仪态丰富,颇有情致。与初唐欧、虞、褚三家和颜书相比,柳字楷法自成格局,是晚唐富有创造性的杰出书家。
    唐楷自褚遂良开始,在用笔上向丰富多姿上变化,中经李邕、张旭,到颜、柳,完成了唐楷笔法的一整套新规范。近代书家沈尹默先生在研究了唐代各个时期的书家用笔规律后说:“发现他们用笔有一拓直下和非一拓直下(行笔有起伏、轻重、疾徐)之分,欧虞属于前者,怀素属于后者。前者是二王以来的旧法,后者是张长史、颜鲁公以后的新法。”由张旭到颜真卿、柳公权的主要贡献就是破旧立新,开拓新局面。唐楷笔法到颜、柳手里,使点线更富于立体感、节奏感,更能表达书家的主观情志意绪,更有性格化的色彩。总之,颜、柳将唐楷书艺推向高峰的功绩是划时代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柳公权的书法渊源如何?后人对他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柳公权书法,当以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行书《兰亭诗》、《蒙诏帖》等为最著名。从这些字迹及有关记载看,可知他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称“延年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天下。不过后来对于柳书的评价,也和其他诸家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代的董其昌把他捧得很高,认为:“柳尚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画目相似,所以神奇化腐朽,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世南、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米芾《海岳名言》却说:“柳公权师欧阳洵,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扎之祖”,笔法“澌灭尽矣”,将其贬得一无是处,则未免立论偏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