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现代西方艺术的异同表现在哪里?

题目

书法与现代西方艺术的异同表现在哪里?


相似考题
更多“书法与现代西方艺术的异同表现在哪里?”相关问题
  • 第1题:

    西方现代艺术向现代转化的主要焦点是()。
    现代大工业的发展

  • 第2题:

    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就把文字视为神圣,将它逐渐升华为精神性极强的书法艺术。此种精神主要来源于儒道两家。儒崇尚礼乐,礼正形,乐正心。他们把艺术美看作是善的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以通过这种与善联系的美对人心进行感化。他们将严格修业作为首义,施行模式化探究“道”,从而使人具有规范性,使得严正、典雅的风格始终成为中国书法的正统。各种书体无不带有规范化的性格,讲究内在的美,从而体现人的美。古代书法教育,强调临摹,而且是忠实的临,不允许有自我主张,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书法的类型化、定型化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变革是缓慢的。在儒家看来,人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有所变化。在中国古代书论中,提到了书法要达到的目标:“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净”,从而书写者“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所以首先要求学书者必先修身,“心正”后才能“笔正”。“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一关头,品高者,一点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指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恭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这种要求人格的完善,将艺术实际放在第二位的思想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对人的要求为中和,所以对书法的要求是“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将书法限定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这已超出了原则与规范,实际上是对书法这一不断运动变化着的艺术带上了一个枷锁,什么都“不欲”,那只有横平竖直,四平八稳。这种理论在中国一些书论中比比皆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书法家们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新书体的创造。并且形成了评字先看人的恶习:地位高、有权势、名家、名人的字必定是好的,“因人废字”的“传统”至今不绝。请看,在宫殿、庙宇中,不都是那些被视为正统的书体吗?而真正的书法大师,如怀素、邓石如,则多出于释道平民。所以,艺术家首先应遵守艺术的规范,才能正常发展,一旦它被套上某种枷锁,便走进了死胡同。馆阁体的出现就是儒家思想在书法上所表现出的极致。

  • 第3题:

    现代花艺的特点是()的融合。

    • A、东西方插花风格
    • B、南北方插花风格
    • C、现代艺术与西方插花风格
    • D、现代艺术与东方插花风格

    正确答案:A

  • 第4题:

    “书道”内涵是什么?与“书法”异同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中国人称“书法”,日本人称“书道”,从表面看,“书道”应比“书法”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深刻。日本将饮茶、赏花与书法都视为提高人的修养、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境界的手段,它是理性的、哲学式的艺术观,作为手段可以被抛弃掉,而留下的是一个完美的人格。书法在这里成了哲学、道德、伦理的附庸。而中国,虽重视书法艺术,但主要把它看成形式,通过书法表达主体的感情,它是抒情达意的,感性的,将书法视为终点,而不仅仅是手段。中国书法从未构成一个“道”。中日两国面对一种艺术,思考的角度各有侧重,但在不同处却又有相同之点。中国可以将“法”与“道”巧妙地统一在一起,并赋于同样的含义。《左传·定公五年》:“吾未知吴道”,即指法而言。书画家的“我自有我法”,此“法”一指规矩,二指破法,即进入到更高一层的化境,此为不求与道合而自然合于道、殊途同归。日本在近代,也试图打破“道”这个绊脚石,他们认为,如果“道”在历史上还起作用的话,那么在当代艺术思潮中它已大大落后于时代。书法不应只是媒介,不是任何其它东西的附庸,它表现为一种艺术价值,而非哲学的、伦理的价值。由于约定俗成,日本仍将书法叫书道,但在现代,二者的实指却是一致的。

  • 第5题:

    预示了西方人表现观的西方现代艺术的诞生()。


    正确答案: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

  • 第6题:

    试析温庭筠和韦庄词在艺术表现手法、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1)温庭筠是晚唐第一大词人,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温庭筠是词人之词,摒去浅易而进入深美闳约之境。如著名的《菩萨蛮》,利用词体轻柔的特点,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和情语融合在一起,以实写虚、以虚带实,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为可感的优美物象。而且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
    (2)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但他的词写得疏朗、显直,主导风格与温不同。如果说温开创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注重藻饰,以艳见长,那么,韦庄则是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和提高,多兴会酣畅之作,以疏淡为美。他的词以抒情为主,深入浅出,心曲毕露,故不着力于藻饰,其秀气行处,自然沁人心脾。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种趋向自然清丽的风格,在五代文人词里是很少见的。
    韦庄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
    (3)韦庄和温庭筠各有所长,各自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舞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为了适应歌席舞宴的实用需要,温词中触目所见皆为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以及花间酒前的香软词境,具有悦目乐耳的娱人价值,这对五代词的兴趣具决定性意义。而韦庄词相对漠视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直接抒写情怀意绪,开创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亦为词内容之一大转变。

  • 第7题:

    中世纪的艺术与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有什么区别?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1)中世纪的艺术都围绕宗教信仰,具有宗教性,不允许在艺术中有其他内容。
    2)古希腊、古罗马信仰神教,表现神的过程中用很多神,留下很多雕塑作品,且有多种样式,在功能性上面更加丰富。
    3)中世纪艺术围绕神来表现,表现方式单纯,绘画向抽象、平面化发展,建筑艺术和雕塑也有固定的程式。而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它是从模仿自然、再现自然出发,在对人体美的表现上达到很高的高度,建筑的样式、功能多样化。总之,中世纪的艺术是一切围绕神而展开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更多是围绕人展开的。

  • 第8题:

    问答题
    试析温庭筠和韦庄词在艺术表现手法、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1)温庭筠是晚唐第一大词人,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温庭筠是词人之词,摒去浅易而进入深美闳约之境。如著名的《菩萨蛮》,利用词体轻柔的特点,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和情语融合在一起,以实写虚、以虚带实,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为可感的优美物象。而且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
    (2)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但他的词写得疏朗、显直,主导风格与温不同。如果说温开创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注重藻饰,以艳见长,那么,韦庄则是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和提高,多兴会酣畅之作,以疏淡为美。他的词以抒情为主,深入浅出,心曲毕露,故不着力于藻饰,其秀气行处,自然沁人心脾。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种趋向自然清丽的风格,在五代文人词里是很少见的。
    韦庄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
    (3)韦庄和温庭筠各有所长,各自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舞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为了适应歌席舞宴的实用需要,温词中触目所见皆为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以及花间酒前的香软词境,具有悦目乐耳的娱人价值,这对五代词的兴趣具决定性意义。而韦庄词相对漠视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直接抒写情怀意绪,开创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亦为词内容之一大转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预示了西方人表现观的西方现代艺术的诞生()。

    正确答案: 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歌、散文、楹联、书法以及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这表明(  )。
    A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C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

    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中国的艺术交融形成一体化的艺术形式区别于西方,表明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因此B项正确。

  • 第11题:

    问答题
    “书道”内涵是什么?与“书法”异同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中国人称“书法”,日本人称“书道”,从表面看,“书道”应比“书法”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深刻。日本将饮茶、赏花与书法都视为提高人的修养、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境界的手段,它是理性的、哲学式的艺术观,作为手段可以被抛弃掉,而留下的是一个完美的人格。书法在这里成了哲学、道德、伦理的附庸。而中国,虽重视书法艺术,但主要把它看成形式,通过书法表达主体的感情,它是抒情达意的,感性的,将书法视为终点,而不仅仅是手段。中国书法从未构成一个“道”。中日两国面对一种艺术,思考的角度各有侧重,但在不同处却又有相同之点。中国可以将“法”与“道”巧妙地统一在一起,并赋于同样的含义。《左传·定公五年》:“吾未知吴道”,即指法而言。书画家的“我自有我法”,此“法”一指规矩,二指破法,即进入到更高一层的化境,此为不求与道合而自然合于道、殊途同归。日本在近代,也试图打破“道”这个绊脚石,他们认为,如果“道”在历史上还起作用的话,那么在当代艺术思潮中它已大大落后于时代。书法不应只是媒介,不是任何其它东西的附庸,它表现为一种艺术价值,而非哲学的、伦理的价值。由于约定俗成,日本仍将书法叫书道,但在现代,二者的实指却是一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要论述西方现代艺术的现状以及自身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看法。

    正确答案: 现状:1870年前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各国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民族国家的成功建立使得国际间政治和经济的竞争加剧,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逐渐使大众生活发生变化,。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间里,大量思潮理论涌现,新的自然理论——尤其是进化论,宣称人类的进化超出人力左右的范围,只不过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艺术界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艺术家认为艺术之为艺术本身而生存,并不必承担“陶冶情操”之类的任务。由此艺术开始远离普通人。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寻求“终极现实本性”的目的被当时的部分哲学家否定,艺术家则远离大众审美,与传统概念也发生激烈的冲突,否定主题、否定“理智”、否定审美原则。艺术的题材、材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的表现对象也与前人大
    看法:现代艺术的瓦解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与立体派,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提示:多元化,各画派的支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比较东西方插花艺术风格的异同。
    东方式插花艺术代表国为中国和日本。重点突出线条的完美,色彩的和谐及空间形状的匀称,注重插花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它的自然风韵,达到宛如天成的艺术效果。
    西方式插花艺术(代表国为美国、法国、荷兰等欧美国家)。色彩浓烈,多用大量不同颜色和质感的花组合而成;以几何图形构图,讲究对成和平衡,注重整体的色块艺术效果,富于装饰性。
    用材多以草本花材为主,要求花朵丰腴,色彩鲜艳,用花较多。

  • 第14题:

    书法是表现艺术而非再现艺术。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书法艺术的“模糊性”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可以大致表述一些,但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因为书法并非状物之艺术,所以它的“美”是朦胧的。前人爱用大自然的物体作比,只道出了感觉而已,不能算作科学的解释。如评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龙”是什么?天门、凤阙是什么?谁真的能从王字上看出这些?所以孙过庭说:“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行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这种难以言状的模糊性,正是整体系统的表现,而不是局部和单方面的特性。它不是科学上的二值逻辑思维,黑白分明,它是多值思维,反映事物的系统性、多因性和动态性。人类的思维逻辑是按如下轨道行进的:原始模糊化思维经过精确化逻辑思维的发展,再上升到以理性为基础的创造性模糊化思维,在艺术中有强烈的体现。由于书法本身的模糊性较之其它艺术更为明显,所以模糊性思维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不必用更多的时间去为书法确定更严格的定义、外延,而把书法作品的魅力看作迷惑力、感染力、征服人心力量的总称。
    “书者,心画也”,这是一个极其准确地表达了书法本质的概念。人的心理活动错综复杂,经常处于游移状态。书法是人心理活动的物化结果。这种物化,也只是大致上能反映出作者的性格、气质,并不像张怀瓘所说的“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家由抽象的线条表现游移不定的心理活动,欣赏者又以个人的心理活动去感受、评价作品,所以,欣赏者所感觉认识到的东西,已是更为游移和不确定的,因而历来对书法的评价多带模糊性和神秘感。
    书法艺术形式本身,有时也不是交待十分清晰的。一些楷书,形象比较明了清楚,而许多行草书,包括一些篆隶,都处理得比较模糊:章法上虚虚实实、墨色上浓浓淡淡、结体上似有似无、用笔上时轻时重、笔势的时断时续,这些形式上的因素都能造成朦胧的感觉。尤其字法上的“含糊”,使观赏者自己随着笔势进行补充,更增强了微妙的艺术效果。书法天然地具备“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的特征,此亦为书法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 第16题:

    什么是书法艺术,它与毛笔字的区别在哪里,技巧上的区别在哪里?


    正确答案: 随着文化生活的提高,热爱和从事书法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由于书法与毛笔字所使用的工具相同,所以常常会把毛笔字和书法混为一谈,特别是在日常已不用毛笔写字的今天。实际上二者的目的和要求是不相同的,效果和价值也就迥异了。毛笔字的主要目的是实用,所以只要笔画清楚、字体端正就可以了。而书法不只具有实用性,更主要的是必须具有可供欣赏的审美价值。所以,有没有艺术性是区别书法和毛笔字的根本标准。今天,我们写毛笔字,在一般情况下已不是为了实用了,但在尚未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之前,也还是不能算作书法的。
    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笔墨、结体、章法、神韵、情趣等很多方面。比如笔画不能只是一味的平直,要具有力度和立体感,所以起笔、行笔、收笔、提按、使转都有严格的要求,写出来的笔画或者如锥画沙,或者如折钗股,或者如屋漏痕……墨色则有浓淡枯润之分,不能一味的黑、光、亮。结字不仅要均匀平正,还要能够欹侧疏密变化,做到“密不透风,疏能走马”。点画要相互呼应,形态要多姿,切忌四点排列起来一个模样,如果像棋子那样一般大小放在那里,谓之“布棋”;笔画也不得像木柴棍那样僵直,如果那样,谓之“束薪”,这些都是书法中的大忌。
    从全幅章法布局来说,不能只是大小一样,纵横成行就算完事。每行要行气贯通,字体要大小变化,有正有欹,或缓或急,跌宕起伏如同音乐一般,具有和谐诱人的节奏和韵律感。整个作品表现出一种鲜明的风格,或流丽、或典雅、或古拙、或雍容、或老辣、或稚拙、或飞动、或野逸、或茂密、或疏淡……从而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艺术享受。一般写毛笔字,只是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如同走路一样不加思考,或者像例行公事那样习以为常,成为一种不动声色感情的惯性重复,这样写出来的字当然也就平平淡淡。而书法艺术要求有感受、有酝酿、有构思,有一种不可遏止的表现欲望。所以,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内在情感,并且可以感染读者。既然是艺术创作,就会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的作品具有艺术的不可重复性。写毛笔字,除了错别字之外,几乎不存在失败问题,可以像印刷机一样重复地写下去。
    书法与毛笔字正是有以上种种区别,所以自古几千年来,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虽然无不用毛笔写字,然而被公认而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却为数并不多。现在,日常实用性的书写已为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硬笔所代替,用毛笔写字大多是以欣赏和寄情作为最终追求目标。因此,不能认为:只要是毛笔字就是书法,它是需要具有一定技巧工夫和艺术修养的。

  • 第17题:

    装饰艺术运动及现代主义运动的异同


    正确答案: 在相同点上;他们有着相同的根源,都主张采用新的材料,主张机械美,主张采用大量的新的装饰手法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
    在不同点上,“装饰艺术运动”所强调的装饰正是现代主义反对的主要内容之一,属于不同的设计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者在共同信奉的机械美学上各自找到了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点,装饰艺术在装饰样式和色彩上发现了结合点,现代主义则在功能实效上找到了归宿。二是两者的服务对象有所不同,“装饰”艺术仍然是为权贵服务的;而现代主义则强调设计为大众。

  • 第18题:

    在西方被称为“现代艺术设计之父’的是()


    正确答案:莫里斯

  • 第19题:

    简要论述西方现代艺术的现状以及自身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看法。


    正确答案:现状:1870年前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各国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民族国家的成功建立使得国际间政治和经济的竞争加剧,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逐渐使大众生活发生变化,。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间里,大量思潮理论涌现,新的自然理论——尤其是进化论,宣称人类的进化超出人力左右的范围,只不过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艺术界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艺术家认为艺术之为艺术本身而生存,并不必承担“陶冶情操”之类的任务。由此艺术开始远离普通人。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寻求“终极现实本性”的目的被当时的部分哲学家否定,艺术家则远离大众审美,与传统概念也发生激烈的冲突,否定主题、否定“理智”、否定审美原则。艺术的题材、材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的表现对象也与前人大
    看法:现代艺术的瓦解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与立体派,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提示:多元化,各画派的支持)

  • 第20题:

    问答题
    书法与现代西方艺术的异同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这似乎是个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书法与西方艺术何以比较?然而在艺术中,其“语言”既有国界,又无国界,它们之间的“原理”有许多相通之处,经过比较,可以互相吸取营养,并且可以更突出本国的艺术特征。
    “西方艺术”是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它包含的形式、流派很多,且相当复杂,我们择其最有代表性的、最宜于与书法进行比较的现代派绘画,似乎从中容易看出中西艺术的异同。我们先对几种西方艺术流派作简单叙述:“达达主义”,西方二十年代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否定规律与理性,强调潜意识活动;反对一切艺术规律,主张忠于“自我”,要像婴儿初学说话时那样排除一切思想的干扰。“超现实主义”,其哲学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弗洛依德的潜意识学说,他们深入发掘潜意识与半意识,在人半清醒时所呈现的一个“点”,为人全新的感觉,他们称之为超现实。“表现主义”,代表人物是抽象派的鼻祖康定斯基,他们反对现实主义和对自然的忠实描写,而重视心理和精神,强调表现内在永恒的东西,他们反对摹写,注重表现。而毕加索则强调“客观化意志,”在作品中要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强烈的感情。
    从以上三家看,其哲学基础与中国书法不大一致,中国书法建立在儒、道基础上,一方面强调客观世界对它的影响(通过中介书法家),一方面强调人主观作用。孙过庭的下面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中国书法的深层思想基础:“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它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摄取营养,“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当然并不是描摹这些事物,而是这一切给于书法家以灵感,培养其情操)同时,又深深地表达了主体精神:“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以上引文见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强调主客观的结合。
    在创作过程中,中国书法强调“意在笔先”与“意存笔后”的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意识与潜意识的结合。“意存笔先”可以使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但未免有些束缚性情;而“意存笔后”,则充分发挥潜意识的作用,随机应变,出奇制胜。所以郑板桥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在书法创作中强调任何一面,都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可达到“熟中求生”,而不是一味的生或一味的熟。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道出了书法创作的真谛。而西方某些流派,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这就不免给艺术创作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而陷入到不可知论中去。中国书法的最根本元素(也可以说是源泉)是汉字,这是一种完全抽象化了的符号,尽管它本身还有“六书”中象形的倪端,但只有研究文字学的人才知道来龙去脉。书法艺术正是在其抽象的表现形态上筑起自己的大厦的。而西方抽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的变形描绘,以表现无意识的心灵。
    以上从哲学基础、创作过程、表现形态上作了简单比较。作为划时代的大艺术家马蒂斯、康定斯基、毕加有其过分强调形式和潜意识的一面,但也有充分发挥主体,突出艺术规律,抓住了艺术创作中艺术感觉和表达强烈情感的一面。甚至在毕加索的作品中表达复杂的社会理想(如“格尔尼卡”)。中国的书法艺术,恰好地把握住了主客体矛盾双方的统一规律,而又在高度抽象中蕴藉了深厚的历史观念与人的强烈情感。然而它却难以表达复杂的思想、观念和对事物的评价。它与现代派西方绘画有其不同之处,也有其相通之处。我们仿佛在怀素与康定斯基作品中感到了许多共同的东西(高度的抽象、形式美、情绪的表达等)然而它们之间从表面上看差距又是如此之大。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西方一些刻板的、表达神学观念的绘画中,找到与“状若算子”的馆阁体书法的意味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书法艺术的“模糊性”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可以大致表述一些,但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因为书法并非状物之艺术,所以它的“美”是朦胧的。前人爱用大自然的物体作比,只道出了感觉而已,不能算作科学的解释。如评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龙”是什么?天门、凤阙是什么?谁真的能从王字上看出这些?所以孙过庭说:“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行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这种难以言状的模糊性,正是整体系统的表现,而不是局部和单方面的特性。它不是科学上的二值逻辑思维,黑白分明,它是多值思维,反映事物的系统性、多因性和动态性。人类的思维逻辑是按如下轨道行进的:原始模糊化思维经过精确化逻辑思维的发展,再上升到以理性为基础的创造性模糊化思维,在艺术中有强烈的体现。由于书法本身的模糊性较之其它艺术更为明显,所以模糊性思维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不必用更多的时间去为书法确定更严格的定义、外延,而把书法作品的魅力看作迷惑力、感染力、征服人心力量的总称。
    “书者,心画也”,这是一个极其准确地表达了书法本质的概念。人的心理活动错综复杂,经常处于游移状态。书法是人心理活动的物化结果。这种物化,也只是大致上能反映出作者的性格、气质,并不像张怀瓘所说的“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家由抽象的线条表现游移不定的心理活动,欣赏者又以个人的心理活动去感受、评价作品,所以,欣赏者所感觉认识到的东西,已是更为游移和不确定的,因而历来对书法的评价多带模糊性和神秘感。
    书法艺术形式本身,有时也不是交待十分清晰的。一些楷书,形象比较明了清楚,而许多行草书,包括一些篆隶,都处理得比较模糊:章法上虚虚实实、墨色上浓浓淡淡、结体上似有似无、用笔上时轻时重、笔势的时断时续,这些形式上的因素都能造成朦胧的感觉。尤其字法上的“含糊”,使观赏者自己随着笔势进行补充,更增强了微妙的艺术效果。书法天然地具备“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的特征,此亦为书法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什么是书法艺术,它与毛笔字的区别在哪里,技巧上的区别在哪里?

    正确答案: 随着文化生活的提高,热爱和从事书法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由于书法与毛笔字所使用的工具相同,所以常常会把毛笔字和书法混为一谈,特别是在日常已不用毛笔写字的今天。实际上二者的目的和要求是不相同的,效果和价值也就迥异了。毛笔字的主要目的是实用,所以只要笔画清楚、字体端正就可以了。而书法不只具有实用性,更主要的是必须具有可供欣赏的审美价值。所以,有没有艺术性是区别书法和毛笔字的根本标准。今天,我们写毛笔字,在一般情况下已不是为了实用了,但在尚未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之前,也还是不能算作书法的。
    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笔墨、结体、章法、神韵、情趣等很多方面。比如笔画不能只是一味的平直,要具有力度和立体感,所以起笔、行笔、收笔、提按、使转都有严格的要求,写出来的笔画或者如锥画沙,或者如折钗股,或者如屋漏痕……墨色则有浓淡枯润之分,不能一味的黑、光、亮。结字不仅要均匀平正,还要能够欹侧疏密变化,做到“密不透风,疏能走马”。点画要相互呼应,形态要多姿,切忌四点排列起来一个模样,如果像棋子那样一般大小放在那里,谓之“布棋”;笔画也不得像木柴棍那样僵直,如果那样,谓之“束薪”,这些都是书法中的大忌。
    从全幅章法布局来说,不能只是大小一样,纵横成行就算完事。每行要行气贯通,字体要大小变化,有正有欹,或缓或急,跌宕起伏如同音乐一般,具有和谐诱人的节奏和韵律感。整个作品表现出一种鲜明的风格,或流丽、或典雅、或古拙、或雍容、或老辣、或稚拙、或飞动、或野逸、或茂密、或疏淡……从而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艺术享受。一般写毛笔字,只是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如同走路一样不加思考,或者像例行公事那样习以为常,成为一种不动声色感情的惯性重复,这样写出来的字当然也就平平淡淡。而书法艺术要求有感受、有酝酿、有构思,有一种不可遏止的表现欲望。所以,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内在情感,并且可以感染读者。既然是艺术创作,就会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的作品具有艺术的不可重复性。写毛笔字,除了错别字之外,几乎不存在失败问题,可以像印刷机一样重复地写下去。
    书法与毛笔字正是有以上种种区别,所以自古几千年来,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虽然无不用毛笔写字,然而被公认而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却为数并不多。现在,日常实用性的书写已为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硬笔所代替,用毛笔写字大多是以欣赏和寄情作为最终追求目标。因此,不能认为:只要是毛笔字就是书法,它是需要具有一定技巧工夫和艺术修养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比较东西方插花艺术风格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东方式插花艺术代表国为中国和日本。重点突出线条的完美,色彩的和谐及空间形状的匀称,注重插花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它的自然风韵,达到宛如天成的艺术效果。
    西方式插花艺术(代表国为美国、法国、荷兰等欧美国家)。色彩浓烈,多用大量不同颜色和质感的花组合而成;以几何图形构图,讲究对成和平衡,注重整体的色块艺术效果,富于装饰性。
    用材多以草本花材为主,要求花朵丰腴,色彩鲜艳,用花较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