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

题目

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


相似考题
更多“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象形书?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字形摹仿自然界某一事物形象的书体统称为象形书。摹仿自然现象的如“日书”、“月书”、“云书”、“风书”;摹仿动物的如“龙书”、“蛇书”、“虎书”、“鸟书”;摹仿植物的如“倒薤书”、“柳叶书”、“芝英书”、“花书”;摹仿器物的如“钟鼎书”;摹仿人的如“仙人书”等等。这些象形书,主要依靠汉字点画的形象性装饰来表现。因而,这些书体美的核心不是一般书法品评中的“气韵生动”,即感情律动的意象美,而是具有装饰风格的纯形式美感。故其基本上属于现在说的“美术字”的范畴。这些象形字,如果说是“写”出来的,勿宁说是“画”出来的。故孙过庭《书谱》曾评论说:“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功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

  • 第2题:

    小篆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艺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四个世纪的战乱,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秦始皇建国后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如建郡县制、修长城、开灵渠、修道路,统一度量衡、货币等。其中支持承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是秦朝重要的文化建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沿续西周文字传统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创秦篆。“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爱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向全国推行,并作教育蒙童的课本,进行文字普及,从而完成了几千年以来文字自然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总结。郭沫若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代小篆字体比大篆少象形意味,是篆书发展上最后的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小篆笔画圆润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对称均衡、比古文大篆有结构严谨统一的特点。目前流传下来的秦代书迹有碑刻、竹简墨书、诏版、权量以及印符文字等。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峄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刻石,都是标准小篆,相传出于丞相李斯手笔。但大多已毁,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残字,琅邪台刻石亦字迹漫漶,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后人的摹刻。这些刻石的小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严谨工整,而古厚之气自存。用笔圆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故有“玉筋篆”之称。字的结体疏密停匀,平稳凝重之中透有逸
    致,的确是小篆的精工之作,号为“秦书之冠”。秦代遗物中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所用小篆与李斯刻石体势相同。秦代小篆和李斯书艺对后世篆书发展影响深远,如唐代的李阳冰、元朝的吾丘衍等都是继承秦小篆和李斯书艺的著名篆书家,影响所至一直波及到今日。秦代小篆书遗物还有大量权量和诏版,但笔意比刻石草率,结字趋于方严,有的还杂有隶书笔意。秦印章文字和瓦当文字也是小篆体,但更为自由活泼,形体变化多姿,对后代书家和篆刻家多有裨益。

  • 第3题:

    何谓生物转化,它有什么特点?它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其特点是:
    ①代谢过程的连续性。大多数物质需连续进行几步反应,构成各自的代谢通路。一般先进行氧化,有些可被水解,少数被还原,然后再进行结合反应;
    ②代谢通路和产物的多样性。这是因为不少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有多条通路,因此其代谢产物是多种多样的;
    ③活化与失活或解毒与致毒的两重性。非营养物质经生物转化后,一般极性增加,脂溶性降低,有利于排泄,同时掩盖了分子上的功能基团,使生物活性或毒性降低。但也有不少致癌物或毒物本身并无直接致癌和毒性作用,经生物转化形成活性中间产物后才显示其致癌和毒性作用。

  • 第4题:

    颜体书的特点是什么?它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颜体书为唐朝刑部尚书、太子太师、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所创。颜真卿秉承家学,远追秦汉六朝遗风,近取张旭、褚遂良笔法,兼熔当时民间书法为一炉。其正楷书体端庄雄伟、大气磅礴。体形方整,而结构则外紧内松,善于避让。章法上字口丰满,字大撑格,茂密森严,似拙反奇,平整中见险劲之姿。在用笔上吸收了篆书、草书挺拔绵韧的笔意,易方为圆,遒劲豪宕,顿挫分明。横画细而不枯,竖画粗而不肥,两侧竖画多呈弓状,且弓背向外。捺画虽粗硕而又锋颖锐出,坚利挺拔。转折处不折不顿提笔另下而又浑然天成,开盛唐一代雄风。颜体字的出现,突破了二王及初唐欧、虞、褚、薛四大家以秀雅为尚的美学观念,以“雄”代秀,以“俗”代雅,以肥硕代瘦硬,能充分体现盛唐时代气势、威严、雄心勃勃、蒸蒸日上的时代风貌,把中国的楷书推向了高峰。
    颜体书法所以为历代绝大多数人推崇褒扬,固然由于其书法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但他刚正不阿、维护统一、以身殉国的崇高品质,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后人所评:“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欧阳修《六一题跋》)。苏轼在其《东坡题跋》中盛赞颜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遂奄有汉、遂魏、晋、宋以来风流”,“颜鲁公书磊落巍峨,自是台阁中物”。但是也有人批评他的书法如“村夫大脚”“沉重不清畅”。宋代米芾在其《书史》中评论说:“颜行书可观,真书便入俗品”,“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从此,古法荡然无遗矣。”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人评曰:“书之美者,莫若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这说明,唯敢于损益古法、才能创新。
    对颜真卿书法的褒贬不同,也说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审美观念也各有差异。但对要学习颜体书的人来说,确实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颜书的特点。古语云:“学颜忌臃肿,学柳忌拔张”。这话应仔细体察,引以为诫。颜体真书,传世较多,其名世的代表作有:《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元次山碑》、《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等。

  • 第5题:

    为什么说魏晋书法在书法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正确答案: 魏晋从公元220-420,这一时期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草行楷这几种新体以经过东汉以来的酝酿之后,到魏晋已趋向成熟,并脱去隶书时代的影响,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出现,使行、草、楷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魏晋书法走向了完全的自觉阶段,书法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了普遍的欣赏对象,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书法美,把其作为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随着新体的定型成熟,文人流派书法不断更新,这种沿革分别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三个流派阶段深刻影响了后世书法的发展。这种师承祖述笔法而相沿成线,成为后世历代书法艺术递进的基本轨迹。
    魏晋的玄学清淡对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道教也对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在魏晋时期,文人流派书法的大变革中,书法理论得到了发展。它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的产物。奠定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基础。

  • 第6题:

    宋版书有哪些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什么意义价值?


    正确答案:特点:
    1.从版式来看。宋代早期刻书多半是四周单栏,后逐渐演变为左右双栏或四周双栏。版式疏朗雅洁,多止于八行款式。版心中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有的还标出字数。官刻本卷末一般镌刻有校勘人衔名,坊刻本则多有书耳和牌记。
    2.从字体来看。宋代刻书多仿欧、颜、柳三家,尤以颜体最为时尚;
    3.从用纸看。宋刻用纸品类繁多,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不少地方还用麻纸印书,文理坚致有韧性。此外,宋代刻本中还有用作废的官府公文的背面印书的,它一般用于地方官府印书。
    4.从墨色刀法来看。宋本用墨质料精良,色浓如漆,清纯匀净。刀法认真细致,原样摹刻不加丝毫省略;
    5.从避讳上看。宋代避讳范围大致为:宋代历朝皇帝名、宋代皇帝旧名、未做过皇帝的宋代帝王祖、父名、外戚家讳、刻书者私讳。其中第一类执行最严。宋人避讳方式大致有:为字缺笔、小字标注、加墨围。
    意义和价值:
    1. 宋版书是迄今存世最早的一批雕版印刷品,它们以实物的形式向后世昭示印刷时代初期图书编辑 出版和社会文化传播的真实状况,具有不可替代性。
    2. 从学术价值来看,宋版书是雕版图书中刻印较早者,不少直接脱胎于写本,其内容精确,接近古书原貌。且宋版书写、雕镌、印刷非常认真,错讹较少。
    3. 宋版书在书艺刀法、选纸用墨、版式行款等方面既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技术,又富有喜人的艺术风格,为雕版印刷出版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起点。
    4. 宋版书还给后世书籍制度以深刻影响,如今的书籍形态仍可以找出宋版书的痕迹;
    5. 宋代刻书还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深刻影响,如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全世界的出版事业影响很大。

  • 第7题:

    问答题
    我国地表水资源在分布上有何特点?它的开发利用情况怎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正确答案: 从地区分布而言,我国地表水资源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程分布而言,我国地表水资源的进程分布也极不均匀。
    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的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分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当地经济发展结构与水资源的协调等等,往往缺乏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的有效利用程度较低,往往以浪费水资源为代价取得粗放型经济增长。我国不仅人均水资源量很少,而且水源污染相当严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篆书与隶书在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属于两大阶段,秦代以前是篆书体系,古文大篆的象形意味很浓,因而形体和笔画繁简变化很大。秦小篆将篆书统一和规范化,象形性减弱而符号性加强,可视为象形古文字的终点。秦隶承楚隶,“令隶人佐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隶书,汉代承袭秦隶的势头而有很大的发展。隶书是符号化新文字的开始,由篆书向隶书的衍变,具有由不定型向定型、由象形向符号转化的性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之际正处于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时期,秦代通行的书体是篆书,汉代通行的书体是隶书,而我们目前看到的汉代碑碣刻石,除少量是西汉作品外,大量是东汉的作品。如华山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这些著名碑石的书法,已是相当成熟的隶书。隶书在成熟之前,必然有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在西汉碑石极少出土的情况下,无从论述。建国以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竹木简书,如居延汉简、马王堆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其中有大量是属于西汉时期的,这时西汉书法面貌才得以看清,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化以及真、行、草书的形成和发展才得以知晓。所以说汉简的发见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木简册和山东临沂出土的《孙殡兵法》竹简,是西汉前期作品,从文字性质看,虽属隶书,但在笔法上仍然保留着篆书用转的痕迹。用笔随便,有方有圆,但还没有明显的波磔。结字还不是严格的方整形体,显然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隶书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内蒙古出土的居延汉简,是汉简中的精品,其中有不少有纪年。属于西汉的有汉武帝、昭帝、宣帝时的作品。如《太始三年简》、《元凤元年简》、《本始二年简》等,已是成熟的隶书。方折的笔势很明显,波磔俯仰也较突出。可见由古隶向汉隶转化,隶书已脱离篆书而独立成体,汉武帝时隶书已露八分书势。特别是河北定县出土的汉宣帝时的汉简,波磔分明、工稳秀丽,已与东汉成熟的汉碑无异,汉简的发见改变了隶书成熟于东汉的旧说。这些简书大都是下层吏人所书,书法的发展和一个新书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千万个无名书家们共同实践的结果,并非少数圣人所创。所以也改变了历史上王次仲、蔡邕造八分的说法,证明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明末行草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内部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从明代中期开始,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农业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使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再加上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更加剧了这种变化。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出现活跃的局面,流派纷争,墨守陈规与法古出新的对立较前更为鲜明。在书法上,以张端图、黄道周、王铎、倪元路、傅山等为代表,他们继明中期以来徐渭、祝允明、陈道复等奔放的书风,纵笔取势,形成沉郁苍劲和怪伟奇杰的特征,如“黄石斋(道周)之崖岸,倪鸿宝(元路)之萧逸,王觉斯(铎)之腾掷。明之后劲,终当属此数公,玄宰实未能迈之也”。(马宗霍《书林藻鉴》)在盛行书坛的董其昌雅逸明秀书风之外另辟蹊径,别开刚健新风,起到震撼流俗萎靡书风的历史作用。这些书家虽有的活动到清代初年,但主要活动年代和书法风格当属明末风范。
    王铎(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在明末清初法古出新的诸家中书法成就突出,黄道周说:“行草近推王觉斯。”但因他以明末重臣而降清,人品受到非议,书艺名声受到影响。王铎书宗魏晋,法二王,规模唐李邕、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和宋代米芾,功力深厚,出新而能自抒胸臆。王铎书“诸体悉备”,楷书法钟繇,大楷笔力遒健,体势宽博雄强,得力于颜、柳最多;小楷高古典雅,清劲朴厚;“行草宗山阴父子”,又融入米芾笔法,飞腾跳掷,险劲沉着。从他留传下来的《拟山园帖》、《琅华馆帖》以及大量原迹来看,行草书作最多,成就也最高。黄道周说他“五十自化”,壮年亦进入书法的最高境界。明末行草书多纵笔取势,强调异态,王铎能于纵中求敛。尝自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将法古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放纵与收敛相辅相成,这是他的特殊方法。再者王铎又是善隶的书家,他的书法“纵而能敛”有得于隶书的功底。所以他的行、草书能动中有节,跳掷顿错有迹象可寻。即有古典式的严谨功力,又有浪漫式的放纵和激情;即能造险又能破险;势巧形密,于奇伟险绝中纵横牵掣,使整体显得平衡;于勾连盘环中见苍郁雄畅,参差错落中见凝重健劲,而气脉连贯。章法如“雨夹雪”,纵横开合,逸迈多情,线条刚健跌宕,流出个性风彩,在明末清初诸家中独标风神。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博学多能,著述宏富,是明末清初很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医道高超的医学家,兼善书画。他的学问志节很为人称道。傅山在书学上主张“作字先作人”,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故极为赞尝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和雄厚的书风,贬斥赵孟頫的为人,恶赵书的浅俗无骨。又针对董其昌“书画只在巧妙二字”提出他的书学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提倡自然天趣之妙,大巧若拙之美。对于扭转萎靡柔媚的书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贡献。傅山是位诸体皆备的书家,“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隶体奇古”,“正,行、草大小悉佳”。他的书作有深厚的功底,又能自抒胸臆。小楷高古朴质,得钟、王神理,颜体真谛,行书秀逸清健,既有魏晋风度,又有颜柳气概。草书多正锋,刚柔相济,写得很开放,任情恣性,荡漾恣肆而不坏法度,显出宕逸浑脱的气质,不同凡响。傅山草书在明末清初独具风彩。
    明末清初的时代造就了这几位书家,他们的书艺大多出入魏、晋、唐、宋,但能不为陈规所束,法古有深厚的功力,出新而能独标风骨,自抒胸臆。他们的书作感情色彩较为激跃,能在恣肆异态中表露个性风彩,情意豪宕而不失法度节律。虽然成就有高下,但已渐成突破“二王”温雅书风范围的趋势,为后代的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其影响直至今日,在中国书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刘熙载的《艺概》由哪几部分组成?《艺概》一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艺概》为刘熙载晚年所作,全书共分六个部分:《文概》、《诗概》、《词曲概》、《赋概》、《书概》、《经义概》等。除《经义概》之外,均属于有关文艺的专著,内容涉及散文、诗歌、辞赋、词曲,书法等领域。
    《艺概》一书的特点:
    (1)通过举此概彼、举少概多的概括描述,全书阐道析艺,言简意赅;
    (2)强调创作的真实性,提出作家深入“闾阎”了解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
    (3)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家的人品修养对创作的作用;
    (4)反对专事模拟,强调艺术的独创;
    (5)全书充满了艺术辩证法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邓石如的书艺在清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邓石如处于清代碑学大盛的初期,是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的大书家,他的书艺成就主要在篆、隶书方面。篆隶书的发展是构成清代书艺成就的主要因素,清初篆隶书虽不乏名家,但他们的成就和影响都没有邓石如的深远,因此说邓石如在篆隶书上的成就奠定了清代篆隶书和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在当时受到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的贬斥和排挤,但动摇不了他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起自寒门,终生布衣。早年好刻石,“仿汉人玉篆甚工”,后来在书法的功底上“印以书出”,在清代篆刻复兴、流派云起的乾嘉时代,以他雄健的腕力运刀如笔,于浙派、徽派之外创立圆劲刚健、婀娜多姿的“邓派”,又称“皖派”,对后来的印坛产生很大的影响。邓石如在书法上用过苦功,“乃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启母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校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完成了他的书艺奠基之功。又将篆隶书的深厚功底和成就通于真、行、草书,真草隶篆交互为用,浑然一体。再加连年“访求金石碑刻,物色贤豪”,足迹遍名山大川,茅店野宿,多得江山之助,终于成就了邓派书艺创造。
    邓石如篆书以二李为宗,又旁搜博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而别有情意熔铸”,达到合心应手的境地。邓石如写篆书不像元代吾丘衍以来用秃毫以及王澍用烧毫那样,他善用长锋羊毫,以凝炼而舒畅之笔,正锋直落,如锥划沙。更重要的是他以隶笔入篆,挥运自如,起笔处往往见锋,又“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形成“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点,以瘦劲而气体磅礴见风神。邓石如篆书突破了二李的局限,“一变故态,用笔如行云流水,结字如瑶草琪花,茂密伟丽”,(《书法精论》)为清代篆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杨守敬说他“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自完白后,篆业大昌”。康有为誉之为“集篆之大成”。邓石如的隶书从汉隶入手,得力于《曹全碑》的遒丽,《史晨碑》的从容秀雅,《衡方碑》的淳厚,《夏承碑》的奇古,《石门颂》的纵肆,终之于隋墓志《张俭》而出之己意。以篆、草笔意入隶是形成邓石如隶书特征的关键,包世臣说:“山人移篆分以作今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正,而浑融无迹,善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尤其是晚年的隶书,如《宋敖陶孙诗评条屏》淋漓尽致,跌宕多姿,“有十荡十决之雄,兼一觞一咏之乐”。包世臣认为邓石如的隶书达到了“平和简敖,遒丽天成”的境界。
    清代的隶书家,邓石如之前有郑簠,其书得《曹全碑》之逸而兼《史晨》,隶中用草笔,故多飞动之致。金农隶书得力于《华山碑》,因参入漆书笔意而得浓密之致,又多侧锋,于拙中见巧,确有诗人之韵、画家之趣、书家之功。与邓石如同代而稍后的伊秉绶,师《衡方碑》、《郙阁颂》、《弔比干文》,以颜楷笔意写隶字,体方笔圆,寓巧于拙,愈大愈壮,挺健刚直,苍古雄茂。此外还有何绍基、陈鸿寿、朱彝尊、桂馥、黄易等,这些书家都有独特的风彩和贡献。
    邓石如正书直法北碑,以篆隶笔法入之,峻峭蕴藉,挺健秀逸,“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行草书气体浑厚开张,以篆隶笔意兼帖之风韵,独具神貌。邓石如的书艺成就,深入地启掘和发扬了碑版书艺之美,为清代碑学大盛打开大门,在书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不愧为清代第一大书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象形书?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字形摹仿自然界某一事物形象的书体统称为象形书。摹仿自然现象的如“日书”、“月书”、“云书”、“风书”;摹仿动物的如“龙书”、“蛇书”、“虎书”、“鸟书”;摹仿植物的如“倒薤书”、“柳叶书”、“芝英书”、“花书”;摹仿器物的如“钟鼎书”;摹仿人的如“仙人书”等等。这些象形书,主要依靠汉字点画的形象性装饰来表现。因而,这些书体美的核心不是一般书法品评中的“气韵生动”,即感情律动的意象美,而是具有装饰风格的纯形式美感。故其基本上属于现在说的“美术字”的范畴。这些象形字,如果说是“写”出来的,勿宁说是“画”出来的。故孙过庭《书谱》曾评论说:“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功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明末行草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内部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从明代中期开始,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农业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使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再加上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更加剧了这种变化。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出现活跃的局面,流派纷争,墨守陈规与法古出新的对立较前更为鲜明。在书法上,以张端图、黄道周、王铎、倪元路、傅山等为代表,他们继明中期以来徐渭、祝允明、陈道复等奔放的书风,纵笔取势,形成沉郁苍劲和怪伟奇杰的特征,如“黄石斋(道周)之崖岸,倪鸿宝(元路)之萧逸,王觉斯(铎)之腾掷。明之后劲,终当属此数公,玄宰实未能迈之也”。(马宗霍《书林藻鉴》)在盛行书坛的董其昌雅逸明秀书风之外另辟蹊径,别开刚健新风,起到震撼流俗萎靡书风的历史作用。这些书家虽有的活动到清代初年,但主要活动年代和书法风格当属明末风范。
    王铎(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在明末清初法古出新的诸家中书法成就突出,黄道周说:“行草近推王觉斯。”但因他以明末重臣而降清,人品受到非议,书艺名声受到影响。王铎书宗魏晋,法二王,规模唐李邕、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和宋代米芾,功力深厚,出新而能自抒胸臆。王铎书“诸体悉备”,楷书法钟繇,大楷笔力遒健,体势宽博雄强,得力于颜、柳最多;小楷高古典雅,清劲朴厚;“行草宗山阴父子”,又融入米芾笔法,飞腾跳掷,险劲沉着。从他留传下来的《拟山园帖》、《琅华馆帖》以及大量原迹来看,行草书作最多,成就也最高。黄道周说他“五十自化”,壮年亦进入书法的最高境界。明末行草书多纵笔取势,强调异态,王铎能于纵中求敛。尝自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将法古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放纵与收敛相辅相成,这是他的特殊方法。再者王铎又是善隶的书家,他的书法“纵而能敛”有得于隶书的功底。所以他的行、草书能动中有节,跳掷顿错有迹象可寻。即有古典式的严谨功力,又有浪漫式的放纵和激情;即能造险又能破险;势巧形密,于奇伟险绝中纵横牵掣,使整体显得平衡;于勾连盘环中见苍郁雄畅,参差错落中见凝重健劲,而气脉连贯。章法如“雨夹雪”,纵横开合,逸迈多情,线条刚健跌宕,流出个性风彩,在明末清初诸家中独标风神。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博学多能,著述宏富,是明末清初很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医道高超的医学家,兼善书画。他的学问志节很为人称道。傅山在书学上主张“作字先作人”,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故极为赞尝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和雄厚的书风,贬斥赵孟頫的为人,恶赵书的浅俗无骨。又针对董其昌“书画只在巧妙二字”提出他的书学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提倡自然天趣之妙,大巧若拙之美。对于扭转萎靡柔媚的书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贡献。傅山是位诸体皆备的书家,“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隶体奇古”,“正,行、草大小悉佳”。他的书作有深厚的功底,又能自抒胸臆。小楷高古朴质,得钟、王神理,颜体真谛,行书秀逸清健,既有魏晋风度,又有颜柳气概。草书多正锋,刚柔相济,写得很开放,任情恣性,荡漾恣肆而不坏法度,显出宕逸浑脱的气质,不同凡响。傅山草书在明末清初独具风彩。
    明末清初的时代造就了这几位书家,他们的书艺大多出入魏、晋、唐、宋,但能不为陈规所束,法古有深厚的功力,出新而能独标风骨,自抒胸臆。他们的书作感情色彩较为激跃,能在恣肆异态中表露个性风彩,情意豪宕而不失法度节律。虽然成就有高下,但已渐成突破“二王”温雅书风范围的趋势,为后代的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其影响直至今日,在中国书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 第14题:

    刘熙载的《艺概》由哪几部分组成?《艺概》一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艺概》为刘熙载晚年所作,全书共分六个部分:《文概》、《诗概》、《词曲概》、《赋概》、《书概》、《经义概》等。除《经义概》之外,均属于有关文艺的专著,内容涉及散文、诗歌、辞赋、词曲,书法等领域。
    《艺概》一书的特点:
    (1)通过举此概彼、举少概多的概括描述,全书阐道析艺,言简意赅;
    (2)强调创作的真实性,提出作家深入“闾阎”了解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
    (3)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家的人品修养对创作的作用;
    (4)反对专事模拟,强调艺术的独创;
    (5)全书充满了艺术辩证法思想。

  • 第15题:

    王褒对南北朝书艺交流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王褒本是南朝梁名士。其书学渊通先世,素得梁武帝喜爱,累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后在北周,又受到了周太祖的重用,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因王褒书学厚博,又特别善于写草书、隶书,后又跟其姑父萧子云学书,名声仅次于萧子云。南梁被灭后,他到了长安,一时间,北周的王公大臣们争相学习王褒的书法。使南朝的书风对北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隋唐统一中国后书法艺术的南北融合并发展为唐楷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王褒(公元五一四——五七七年)琅琊临沂(山东费县东)人。字子渊。其书法意蕴含藉,但功力较浅,因以南书入北,毕竟风貌新异,故容易得到北朝士大夫的喜爱而被推崇备至。

  • 第16题:

    杨凝式的书艺特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唐末,五代十国,正值军阀混战,日寻干戈,民不聊生,朝代迭更的乱世。书法艺术虽有唐代遗风,然而其势已如强弩之末。书家虽不乏其人,但影响微弱,唯独杨凝式雄杰特出,如苏轼所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由五代至北宋统一的半个多世纪里,对后代影响较著而又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
    杨凝式(875——954)字景度,尝自署号虚白、癸巳人、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出身于唐末宰相之家,唐昭宗时登弟,历任梁、唐、晋、汉、周五朝,官任太子太保等职,世称“杨少师。”因苦于政治动荡和环境险恶,佯狂不羁,无意政事,不事权贵,常漫游山水、寺庙间。满腔郁愤发之于书,故其书奔放奇逸,多题于洛阳寺庙或残墙断壁,有“杨风子”的称谓。
    杨凝式的书法“师欧阳询、颜真卿,加以纵逸”(《唐诗外传》),由颜、柳上溯二王传统,字迹雄强奇逸,用笔于遒劲疏放中自有法度,离奇变古而能入于大道,故黄庭坚谓如“散僧入圣”,其真、行、草书都有较高的成就,目前传世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四件。《韭花帖》楷中略兼行书笔意,出于欧、颜而直接二王,敛锋入纸,存晋人风韵,黄庭坚诗赞:“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兰。”貌似简率,实则内含筋骨,笔力不减欧、颜。在萧散的情态中有端严凝炼的气象。此帖布白别有奇趣,一反唐代行楷书章法格局,拉开字距与行距,松宽散落,如明星布天,开松朗章法新风,此种章法布局为明代董其昌继承。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用笔雄强,时有飞白,直接颜真卿《祭侄稿》风神。《夏热帖》草中兼行,字迹大小参差错落,连绵不断,雄放有致。世称杨凝式“尤工颠草”。《神仙起居法》为其草书佳作,全篇信手疾书,结体和字形奇态横生,又能一气贯通,不齐而齐,整体气势完满。用笔奔放飞动而线条沉厚洗炼,转折自如。结体多以欹侧取态,韵味苍秀奇逸。点画荒率而超越常轨,颇显不衫不履落英缤纷的美感。境界超凡绝俗,无一点尘俗气,真可谓“渐入神仙路”,突出地表现了杨凝式的思想品格和书艺风格。《神仙起居法》是我国传世草书的上乘之作。杨凝式的书艺在宋代极受苏轼、黄庭坚的推崇,就连常常苛责前人的米芾也说杨凝式的书法“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给予高度评价。杨凝式书艺备受宋代书家推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他的书法即有深厚的功底又能不受法度局限,纵横挥洒,追求个人情志的表达,符合书艺发展的内部衍变规律。唐代书艺尚法度,同时也注意到书法的抒情功能的发挥,孙过庭说书法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到张旭、颜真卿、怀素,尚法的同时已有明显的抒情倾向,着意在书法的挥运过程中表达思想感情,对线条的节律与主观情志的合谐统一给予充分的重视,形成抒情的风气。至五代杨凝式,则更为强调书法的抒情功能,他的书法非不守法,实不拘法,所以变态奇出。黄庭坚说:“凝式如散僧入圣”,“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宋代书艺正是继承杨凝式这样的书法倾向而向前推进的。如清代书家李瑞清说:“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开宋代尚意书风之先河。杨凝式作为过渡性书家,他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是卓著的。

  • 第17题:

    《秋水》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正确答案: 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的条件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简要地说,就是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就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
    客观意义:即使在今天,也还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

  • 第18题:

    问答题
    小篆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艺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四个世纪的战乱,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秦始皇建国后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如建郡县制、修长城、开灵渠、修道路,统一度量衡、货币等。其中支持承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是秦朝重要的文化建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沿续西周文字传统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创秦篆。“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爱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向全国推行,并作教育蒙童的课本,进行文字普及,从而完成了几千年以来文字自然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总结。郭沫若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代小篆字体比大篆少象形意味,是篆书发展上最后的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小篆笔画圆润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对称均衡、比古文大篆有结构严谨统一的特点。目前流传下来的秦代书迹有碑刻、竹简墨书、诏版、权量以及印符文字等。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峄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刻石,都是标准小篆,相传出于丞相李斯手笔。但大多已毁,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残字,琅邪台刻石亦字迹漫漶,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后人的摹刻。这些刻石的小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严谨工整,而古厚之气自存。用笔圆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故有“玉筋篆”之称。字的结体疏密停匀,平稳凝重之中透有逸
    致,的确是小篆的精工之作,号为“秦书之冠”。秦代遗物中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所用小篆与李斯刻石体势相同。秦代小篆和李斯书艺对后世篆书发展影响深远,如唐代的李阳冰、元朝的吾丘衍等都是继承秦小篆和李斯书艺的著名篆书家,影响所至一直波及到今日。秦代小篆书遗物还有大量权量和诏版,但笔意比刻石草率,结字趋于方严,有的还杂有隶书笔意。秦印章文字和瓦当文字也是小篆体,但更为自由活泼,形体变化多姿,对后代书家和篆刻家多有裨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魏碑”的书艺特点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由隶书向楷书衍变、楷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三国魏的钟繇的楷书还带波磔笔意。楷书入碑早期见于东吴《九真太守谷朗碑》,碑字笔画已变波磔而为横平竖直,是不成熟的楷书形式。东晋楷书有方笔圆笔之分,王羲之以篆书入楷,形成圆转流美的风格特点,这种楷字曾风靡南朝。同时也有方笔楷书存在,如王、谢墓志等民间书家的铭刻等。晋《爨宝子碑》和南朝宋《爨龙颜碑》就是延续方笔传统出现的二块名碑。《爨宝子碑》书风凝重平满,“端朴若古佛之容”(康有为),笔意在隶、楷之间,结字随字形变异,聚散有奇趣。与北方的《中岳嵩高灵庙碑》近似。晚于《爨宝子碑》半个世纪的《爨龙颜碑》,书风‘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康有为),气象庄严清肃,雄穆而灿烂。楷体而存隶意,又有行草气息,书体较《爨宝子碑》已演进了一大步,但又保持了雄强峻厚,雍容洞达,神奕舒长的碑刻雄风。公元五世纪前后,我国中原和北方出现了继承方笔传统,以出锋露角悍劲峻拔见长的楷书新字体,与南方圆笔楷书以及以后的唐楷大异其趣。属于这种字体的碑刻以北魏碑刻最典型,最集中,数量也最多。康有为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故称碑者,必称魏也。”习惯上把这类北碑叫“魏碑”。北碑字体流行近一个世纪,到北周以后就被别的字体代替了。
    魏碑书风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北魏早期《魏太武帝东巡碑》、《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三名碑,保存隶书笔意较多,可称魏碑字体的先导。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后,极力推行汉化政策,与南朝通使联络,文化受南朝影响,书法亦不例外。如北魏的《张猛龙碑》与南朝梁的《始兴王碑》的书风相近,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的必然结果。再加之北魏风行立碑,佛教寺庙碑刻、石窟造像题记、经幢等的大量出现,为书法发展提供广泛用场。北魏书艺在迁都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康有为),逐渐形成典型的碑风。以方笔为主的《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创造了新的书法形象,可视为魏碑书风确立的典型样式。后来又参入圆笔。康有为认为:“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锋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中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锋》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
    总体来看,魏碑字体用笔提按幅度大,大起大落,又结合石刻的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角,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点。结字中敛旁肆,奇险放纵,崇自然而尚天趣。如包世臣说:“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然,故多变态”。魏碑书风一致,特点突出,但个性和情致表达较为充分而灵活,因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杨大眼》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川王造像》如白门伎乐,装束美丽”,“《云锋石刻》如阿房宫楼阁绵密”,“《张黑女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广艺舟双楫》)魏碑字体是由蔡邕、钟繇分隶为代表的中原古法直接发展演化而成的,是北方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体现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粗犷彪悍的气质和豪放纯朴的性格特征以及北人的审美情趣。康有为谈北碑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的十美,魏碑足以当之而无愧。魏碑在总体上给人以雄强浑劲、质朴厚重而又豪放泼辣的壮美感受,与当时南朝简札楷书的典雅秀逸之美有很大区别,构成南北朝时期的两大艺术流派,它是我国书艺的两大支柱,对宋元明清有巨大影响的唐代楷书,就是在这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所决定,大力提倡南朝风行的圆转流美的二王书风,北碑书风受到压抑。直至清中叶,随着书艺的衍变和大量北碑的出上,北碑那种雄强的气质和富于生命力的书艺特征,成了书家们校正和改革帖学末路以及台阁体馆阁体死气沉沉局面的灵丹妙药,在阮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等书家理论家的大力提倡和嘉美北碑的情况之下,当时北碑名品如《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风行书坛,对当时的书家形成个人书风起了很大的作用。北碑书风对清代中叶后的书艺变革和新的书法境界的开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何谓生物转化,它有什么特点?它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其特点是:
    ①代谢过程的连续性。大多数物质需连续进行几步反应,构成各自的代谢通路。一般先进行氧化,有些可被水解,少数被还原,然后再进行结合反应;
    ②代谢通路和产物的多样性。这是因为不少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有多条通路,因此其代谢产物是多种多样的;
    ③活化与失活或解毒与致毒的两重性。非营养物质经生物转化后,一般极性增加,脂溶性降低,有利于排泄,同时掩盖了分子上的功能基团,使生物活性或毒性降低。但也有不少致癌物或毒物本身并无直接致癌和毒性作用,经生物转化形成活性中间产物后才显示其致癌和毒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颜体书的特点是什么?它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颜体书为唐朝刑部尚书、太子太师、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所创。颜真卿秉承家学,远追秦汉六朝遗风,近取张旭、褚遂良笔法,兼熔当时民间书法为一炉。其正楷书体端庄雄伟、大气磅礴。体形方整,而结构则外紧内松,善于避让。章法上字口丰满,字大撑格,茂密森严,似拙反奇,平整中见险劲之姿。在用笔上吸收了篆书、草书挺拔绵韧的笔意,易方为圆,遒劲豪宕,顿挫分明。横画细而不枯,竖画粗而不肥,两侧竖画多呈弓状,且弓背向外。捺画虽粗硕而又锋颖锐出,坚利挺拔。转折处不折不顿提笔另下而又浑然天成,开盛唐一代雄风。颜体字的出现,突破了二王及初唐欧、虞、褚、薛四大家以秀雅为尚的美学观念,以“雄”代秀,以“俗”代雅,以肥硕代瘦硬,能充分体现盛唐时代气势、威严、雄心勃勃、蒸蒸日上的时代风貌,把中国的楷书推向了高峰。
    颜体书法所以为历代绝大多数人推崇褒扬,固然由于其书法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但他刚正不阿、维护统一、以身殉国的崇高品质,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后人所评:“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欧阳修《六一题跋》)。苏轼在其《东坡题跋》中盛赞颜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遂奄有汉、遂魏、晋、宋以来风流”,“颜鲁公书磊落巍峨,自是台阁中物”。但是也有人批评他的书法如“村夫大脚”“沉重不清畅”。宋代米芾在其《书史》中评论说:“颜行书可观,真书便入俗品”,“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从此,古法荡然无遗矣。”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人评曰:“书之美者,莫若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这说明,唯敢于损益古法、才能创新。
    对颜真卿书法的褒贬不同,也说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审美观念也各有差异。但对要学习颜体书的人来说,确实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颜书的特点。古语云:“学颜忌臃肿,学柳忌拔张”。这话应仔细体察,引以为诫。颜体真书,传世较多,其名世的代表作有:《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元次山碑》、《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甲骨文在书法史上有什么价值?

    正确答案: 甲骨文是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在药材“龙骨”上发现的,它是河南安阳小屯殷虚遗址出土的殷商文字,因为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故称“甲骨文”。这些文字是直接契刻或先写后刻,也有用墨或硃写后未经契刻的,还有刻后再填硃填墨的。字的大小不一,大者字径半寸,小者细如芝麻。经考古学家考证,甲骨文的内容是记载殷商帝王关于祭祀、征伐、疾病、田猎、气象、出入、分娩、用人、年长丰欠等的占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问辞、验辞,故又称“卜辞”。因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生活面较广,所以是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文字学的珍贵资料。甲骨文已属成熟文字,早已脱离原始蒙昧,对我们研究书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就文字看,甲骨文已具有较严密的规律,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说:“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又说:“殷代不用说是在用笔了,除了刀笔之外,也有毛笔,这从文字中有“聿”字或者以“聿”为偏旁的字也尽可以得到证明。甲骨文“聿”作“”,“画”,作“”,金文也大抵相同,“聿”即古笔字,像用手执笔。”从陶片上的文字符号到甲骨文之间,应当有个很长的文字发展阶段,但因目前缺乏实物作依据,无从论述。就书法看,尽管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个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
    再者,因时期不同,契刻的人不同,也有了风格的区别。有的粗犷雄放,有的秀丽工整,有的奇侧多姿。在线条上有的瘦硬挺拔,有的浑厚粗壮,带有先民质朴的天性。甲骨文大多数用单刀直刻,用笔方折的特点很突出,有浓重的契刻味。也有一部分是依书写墨线痕迹刻成的,如晚商《宰丰骨》,笔画起止和线的粗细变化带有墨书意味,已有笔致的意义。因此也可以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书法艺术作品,契刻甲骨文的巫史是我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家。后代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规律亦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甲骨文天真朴质的书风一直给历代书法家、篆刻家以启示,因此甲骨文在历史学、文字学、书法艺术上,都有重要的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杨凝式的书艺特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唐末,五代十国,正值军阀混战,日寻干戈,民不聊生,朝代迭更的乱世。书法艺术虽有唐代遗风,然而其势已如强弩之末。书家虽不乏其人,但影响微弱,唯独杨凝式雄杰特出,如苏轼所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由五代至北宋统一的半个多世纪里,对后代影响较著而又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
    杨凝式(875——954)字景度,尝自署号虚白、癸巳人、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出身于唐末宰相之家,唐昭宗时登弟,历任梁、唐、晋、汉、周五朝,官任太子太保等职,世称“杨少师。”因苦于政治动荡和环境险恶,佯狂不羁,无意政事,不事权贵,常漫游山水、寺庙间。满腔郁愤发之于书,故其书奔放奇逸,多题于洛阳寺庙或残墙断壁,有“杨风子”的称谓。
    杨凝式的书法“师欧阳询、颜真卿,加以纵逸”(《唐诗外传》),由颜、柳上溯二王传统,字迹雄强奇逸,用笔于遒劲疏放中自有法度,离奇变古而能入于大道,故黄庭坚谓如“散僧入圣”,其真、行、草书都有较高的成就,目前传世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四件。《韭花帖》楷中略兼行书笔意,出于欧、颜而直接二王,敛锋入纸,存晋人风韵,黄庭坚诗赞:“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兰。”貌似简率,实则内含筋骨,笔力不减欧、颜。在萧散的情态中有端严凝炼的气象。此帖布白别有奇趣,一反唐代行楷书章法格局,拉开字距与行距,松宽散落,如明星布天,开松朗章法新风,此种章法布局为明代董其昌继承。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用笔雄强,时有飞白,直接颜真卿《祭侄稿》风神。《夏热帖》草中兼行,字迹大小参差错落,连绵不断,雄放有致。世称杨凝式“尤工颠草”。《神仙起居法》为其草书佳作,全篇信手疾书,结体和字形奇态横生,又能一气贯通,不齐而齐,整体气势完满。用笔奔放飞动而线条沉厚洗炼,转折自如。结体多以欹侧取态,韵味苍秀奇逸。点画荒率而超越常轨,颇显不衫不履落英缤纷的美感。境界超凡绝俗,无一点尘俗气,真可谓“渐入神仙路”,突出地表现了杨凝式的思想品格和书艺风格。《神仙起居法》是我国传世草书的上乘之作。杨凝式的书艺在宋代极受苏轼、黄庭坚的推崇,就连常常苛责前人的米芾也说杨凝式的书法“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给予高度评价。杨凝式书艺备受宋代书家推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他的书法即有深厚的功底又能不受法度局限,纵横挥洒,追求个人情志的表达,符合书艺发展的内部衍变规律。唐代书艺尚法度,同时也注意到书法的抒情功能的发挥,孙过庭说书法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到张旭、颜真卿、怀素,尚法的同时已有明显的抒情倾向,着意在书法的挥运过程中表达思想感情,对线条的节律与主观情志的合谐统一给予充分的重视,形成抒情的风气。至五代杨凝式,则更为强调书法的抒情功能,他的书法非不守法,实不拘法,所以变态奇出。黄庭坚说:“凝式如散僧入圣”,“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宋代书艺正是继承杨凝式这样的书法倾向而向前推进的。如清代书家李瑞清说:“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开宋代尚意书风之先河。杨凝式作为过渡性书家,他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是卓著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