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认识道德行为中的知行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能动地改造世界方面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 第2题:

    教师在教育中如何认识和体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竞争与合作是教师团避不了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所必需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有合作精神 ;不能因竞争而不讲友好合作,不讲合理合法,这样就会失去竞争的正当性 ;同样,也不能因合作而无视竞争的必要,这样也会使合作内在活力匮乏。

  • 第3题:

    与新行为主义关系不大的概念是( )。
    (A)替代学习 (B)认知行为治疗
    (C)自我奖赏 (D)认识领悟疗法


    答案:D
    解析:
    (基础知识,P348)
    替代学习与自我奖赏属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认 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 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也与新行为主义有关系。认识领悟疗法本质上属于精神分析范畴。

  • 第4题:

    如何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答案:
    解析:
    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当原本合作或竞争的状态无法保证利益的实现时,就会向另一种状态转换。
    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竞争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竞争,就无所谓合作;合作是竞争的目标和归宿,没有合作,竞争就没有了意义,会成为无谓之争。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促使事物在社会中获得发展和进步。

  • 第5题: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联系。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顺序与人类一般认识次序是一致的。
    第二:区别。认识起点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条件不同;认识任务不同。

  • 第6题:

    道德品质的特征是()

    • A、主观上的道德认识
    • B、客观上的道德行为
    • C、主观道德认识与客观道德行为的统一
    • D、主观道德认识与客观道德行为的区分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如何从文化遗址中认识闽台人缘的密切关系?


    正确答案:闽台人同缘,要追溯到原始人起源,在闽台两地发掘的文化遗址中分析,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己传到台湾。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
    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A、左镇人: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说明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B、长滨文化: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长滨文化说明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C、大坌坑文化: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说明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D、圆山文化: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晚期出现少许青铜器,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E、凤鼻头文化: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
    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 第8题:

    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人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 第9题:

    单选题
    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A

    道德品质

    B

    道德准则

    C

    行为品质

    D

    道德意志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道德行为中的知行关系?

    正确答案:
    (1)“知”的两种涵义
    理智与行的关系,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这里的“知”,一是指关于对象、事物、关系的知识;一是指作为道德行为的“知”,也就是关于社会规范、道德价值的知识。
    (2)应当之知与行为
    道德的行为出于“应当”的行为,就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按照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导和约束自己的特殊行为。对应当的认知,是道德行为的主观条件,并且是必要非充分条件。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知到行的过程,实现这个转化的中介、动力就是行为者自己的选择,知和行的关系也就是志与行的关系。
    (3)知行的辨证统一
    道德注重自觉、认知的原因是它能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认知,但只是在内心自赏而不实行,那么这种认知再正确,也没有实际意义。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的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公平和利益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如何正确认识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法应如何协调这一关系?

    正确答案: 公平、正义实际上都是体现一定利益的主张,讲的是社会财富如何合理分配、利益如何满足的问题。因此公平和利益的关系,实际上讲的是不同利益的协调。
    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正义的制度。人们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公平和利益是统一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还存在,多种、多元利益之间的差异还存在,人们对利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会使利益关系发生更多更大的变化。因此,正义和利益在同一个基础上也存在着矛盾。
    社会主义法通过对人们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设想,来分配和协调各种利益。社会主义法兼顾公平与效益,实行效益优先的原则,从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兼顾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少数利益与多数利益;在兼顾的基础上,不同的利益如有矛盾,采取个人和集体利益服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少数利益服从多数利益的原则;最根本的是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正确认识采摘过程中“采”与“发”的关系。

    正确答案: 俗语有“头茶不采、二茶不发”之说,茶叶采摘是萌发的基础,采摘引起发的原因。
    原因;
    是激素在体内的分布状况的改变,采摘能促进侧芽侧枝的萌发,缩短新梢的生长期,加速下一轮茶的萌发,增加茶芽轮次。但需注意并非一味追求“采”,就一定能“发”,相反,如果采得不好,不管茶园的管理水平,不顾茶树的生育状况,强采反而会引起茶树生育不良,降低茶叶产量和质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

    A.因知以进行

    B.知难行易

    C.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

    D.知行并进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正确答案:C
    [答案] C
     [分析] 本题最佳选择是C。应该说本题中的四个选项均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著名选项,但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并有基础性的认识,当属选项C,所以从最佳选项出发,其它几个选项可以不作考虑。

  • 第14题:

    会计职业道德认知,是指会计人员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在处理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


    正确答案:×
    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是指会计人员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在处理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 第15题:

    简述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 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这是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髙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 (2)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 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3) 人的道德认识能力发展越全面,就越有助于转化为道德行为。但道德认识越发展, 并不意味着人的道德行为越良好。同时,道 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道德认识的表现。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将有助于发展道德认识。

  • 第16题: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或不满意。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道德认识属于品德的理智特征,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道德情感属于品德的动力系统,在缺乏足够道德情感的情况下,即便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也只能成为苍白无力的句子,而诱发不出外显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品德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外部表现。
    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在正确道德认识指导下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可成为稳定的、经常的推动个人产生相应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最终使个体形成良好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道德情感则进行调节,或改变行为方式,或改变自己的道德认识。可见,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儿童品德发展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特点,可能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知情行不一致的情况。品德发展过程,也是三者相互协调的过程。

  • 第17题:

    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 A、道德品质
    • B、道德准则
    • C、行为品质
    • D、道德意志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如何认识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 。


    正确答案: 王守任所说的“知”和“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认识和实践。他所说的“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意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实践,包括人内心的欲念。因此,可以说,“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修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是针对当时学者“知行”脱节的弊端,为“补偏救弊”而提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是要纠正朱熹“先知后行”理论的错误而提出的。“知行合一”
    一是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二是“知”和“行”是并进的缺一不可的。
    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行统一。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把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混淆了“知”和“行”的界限,而且“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即知、行最终要合乎“良知”、“天理”,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

  • 第20题: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不可分割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问答题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或不满意。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道德认识属于品德的理智特征,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道德情感属于品德的动力系统,在缺乏足够道德情感的情况下,即便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也只能成为苍白无力的句子,而诱发不出外显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品德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外部表现。
    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在正确道德认识指导下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可成为稳定的、经常的推动个人产生相应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最终使个体形成良好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道德情感则进行调节,或改变行为方式,或改变自己的道德认识。可见,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儿童品德发展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特点,可能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知情行不一致的情况。品德发展过程,也是三者相互协调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 。

    正确答案: 王守任所说的“知”和“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认识和实践。他所说的“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意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实践,包括人内心的欲念。因此,可以说,“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修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是针对当时学者“知行”脱节的弊端,为“补偏救弊”而提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是要纠正朱熹“先知后行”理论的错误而提出的。“知行合一”
    一是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二是“知”和“行”是并进的缺一不可的。
    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行统一。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把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混淆了“知”和“行”的界限,而且“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即知、行最终要合乎“良知”、“天理”,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不可分割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