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认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

    A.基本一致

    B.相互矛盾

    C.毫不相关

    D.相互冲突


    参考答案:A

  • 第2题:

    怎样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或者如何认识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正确答案: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从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称呼取代“老爷”等的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 第3题:

    为什么说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你是如何认识的。


    正确答案: 1)劳动价值论
    人类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以保护、改善环境,更新、勘探资源。
    环境的价值在于:人们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再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和良性循环而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
    2)生态补偿理论
    社会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的价值,不仅来自劳动生产,而且来自自然环境。因此,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
    3)哲学价值
    在哲学中,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效或效用,即客体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它就有价值。而主体需要的满足过程,就是客体价值的实现过程。
    环境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商品和舒适性服务,所以环境有价值。
    4)效用价值论
    效用是指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价值以效用和稀缺为条件。环境资源有效用且稀缺,所以有价值。
    (另加个人观点)

  • 第4题:

    孙中山认识论的核心和精华是“()”。


    正确答案:行先知后

  • 第5题:

    评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怎样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正确答案: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应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以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也就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的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军政府宣言》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强调,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恶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国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为此,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 第6题:

    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说?


    正确答案:仓颉造字是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古人把汉字的发明归结于某一个个人,这不符合事理,也不符合事实。汉字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符号系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不可能由某一个个人创造出来,而应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创造的。鲁迅说:“在社会里,苍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圈,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文字能够系统地记录语言的时候,就有人对这种雏形的文字进行采集、整理i钕进,使之成为系统的、为社会所共用的文字。原始社会,文化活动是由巫、史一类人掌管的,文字的采集整理工作也是由他们进行的。黄帝时期,也许有一位名叫苍颉的史官整理过文字,所以后人就把汉字的发明归功于他。

  • 第7题:

    如何认识企业的本质?为什么说资本所有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正确答案:关于企业的性质,存在“营利组织论”、“契约组织论”、“无形资产论”等不同的解释。主流的观点是倾向于认为企业是一个契约关系的集合,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与所有者的关系。作为一个企业,经营的基础是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包括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雇佣资本制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劳动雇佣资本制下,企业只能负盈,不能负亏,或者说劳动者只能分享收益,不能承担风险。现代企业制度属于资本雇佣劳动制。因此,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资本所有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 第8题:

    单选题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了()思想。
    A

    知行相资以为用

    B

    知难行易

    C

    知易行难

    D

    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
    A

    基本一致

    B

    相互矛盾

    C

    毫不相关

    D

    相互冲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你是如何认识的。

    正确答案: 1)劳动价值论
    人类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以保护、改善环境,更新、勘探资源。
    环境的价值在于:人们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再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和良性循环而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
    2)生态补偿理论
    社会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的价值,不仅来自劳动生产,而且来自自然环境。因此,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
    3)哲学价值
    在哲学中,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效或效用,即客体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它就有价值。而主体需要的满足过程,就是客体价值的实现过程。
    环境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商品和舒适性服务,所以环境有价值。
    4)效用价值论
    效用是指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价值以效用和稀缺为条件。环境资源有效用且稀缺,所以有价值。
    (另加个人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知难行易

    正确答案: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知代表主观,行代表实践,说的是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关系的问题。知难行易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思想观点,一般认为是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主张由行致知,行先知后。1918年12月30日,孙中山撰写《孙文学说》成书。此乃《建国方略》的一部分。书中提出“知难行易”学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

    知行相互促进

    B

    知先行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难行易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应该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
    柏拉图的灵感说,主要包含着四个部分,即源泉——美本身及其体现者的神;途径——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表现——迷狂;结果——诗神的作品。 他把灵感的源泉归于“神灵凭附”,把获得灵感的过程看成是灵魂比较完善的人在尘世的美引发下对最高的理式世界的直接回忆。他认为有两种艺术,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一种是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后一种“代神说话”才涉及灵感。是理想国允许存在的。
    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1、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使人们对文艺活动本质特征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他看出了理智和灵感的区别。认为单凭理智创作不出优美的艺术作品。
    2、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指出艺术创作不只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
    3、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对现实美的摹写上,而是努力创造有普遍性的理想美的形象的过程。
    他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但在阐述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社会功用说以及灵感说的过程中,又揭示了文艺的一些本质特征和规律,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萌芽。对中世纪神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理论和一些现代派理论影响很大。

  • 第14题:

    知难行易


    正确答案: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知代表主观,行代表实践,说的是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关系的问题。知难行易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思想观点,一般认为是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主张由行致知,行先知后。1918年12月30日,孙中山撰写《孙文学说》成书。此乃《建国方略》的一部分。书中提出“知难行易”学说。

  • 第15题:

    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

    • A、基本一致
    • B、相互矛盾
    • C、毫不相关
    • D、相互冲突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1918年至1919年孙中山完成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实业计划》两本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知行相互促进
    • B、知先行后
    • C、知行不可分割
    • D、知难行易

    正确答案:A,C

  • 第18题:

    孙中山认识论的核心和精华是“行先知后”。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判断题
    1918年至1919年孙中山完成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实业计划》两本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

    正确答案: 柏拉图的灵感说,主要包含着四个部分,即源泉——美本身及其体现者的神;途径——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表现——迷狂;结果——诗神的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以下关于孙中山“知难行易”思想正确的是(  )。
    A

    不知亦能行

    B

    知之惟艰

    C

    知之则更易行之

    D

    行后知先

    E

    知之亦难行之


    正确答案: C,B
    解析:
    孙中山肯定了行先知后的认识论原则,但又强调“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知难行易”说。孙中山“知难行易”说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不知亦能行”,如以上所说的“不知而行”,就表明行易于知;“知之惟艰”,虽然一般地说是“行而后知”,但如不愿思考或不善思考,则行亦无知,这就表明知难于行。他还提出“知之则更易行之”的命题,认为“知而后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知而行”则可能是事倍功半,这也表明了知的难能可贵。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说?

    正确答案: 仓颉造字是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古人把汉字的发明归结于某一个个人,这不符合事理,也不符合事实。汉字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符号系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不可能由某一个个人创造出来,而应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创造的。鲁迅说:“在社会里,苍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圈,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文字能够系统地记录语言的时候,就有人对这种雏形的文字进行采集、整理i钕进,使之成为系统的、为社会所共用的文字。原始社会,文化活动是由巫、史一类人掌管的,文字的采集整理工作也是由他们进行的。黄帝时期,也许有一位名叫苍颉的史官整理过文字,所以后人就把汉字的发明归功于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正确答案: “知难行易”说一反已延续了几千年的“知易行难”的传统命题,它是孙中山为了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孙中山认为,传统的“知易行难”思想,一方面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孙中山由知难导出永不知;行既在知后,不知也就不可能有行。另一方面,孙中山提出,“知易行难”是革命党人思想上的大敌。因为“知易”,使人轻视革命理论的作用;而“行难”,则使人不能在困难面前坚持斗争。中国革命之所以多次失败,就是因为革命党人思想上受了“知易行难”说的毒害造成的。
    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的新学说。人类对许多事情很早以前就会做,只是一直不知其中的道理,不能给以理论的说明。故其事易,其道难也。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即行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事实上,人类“以行而求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后人接受前人的知识,在形式上是容易的。结合知识得来的全过程来看其难易,而这就必然得出知难行易的结论。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虽然在理论上难以得到确切的证明,但他对中国人以新的角度来审视知行问题,起了良好的先导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