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L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传统的货币数量分为早期货币数量学说和近代货币数量学说。由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组成的近代数量理论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更为深远。
现金交易数量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或P=MV/T。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水平(P)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M)的变动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T)的变动成反比。一般认为,费雪的货币数量说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把货币只当成一种交换媒介;混同了金属货币与纸币在决定物价中的不同作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现金余额数量说是由剑桥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创立的。他们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了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下的剑桥方程式:M=KPY。根据古典学派的假设,Y在短期内不变,如果K也不变,则P将与M作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不过,剑桥方程式本身又预示着对其结论的否定,因为各种资产的收益率和人们的预期等影响K的变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中它都不是常数,所以K不可能固定不变,P与M的变动幅度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样三类,其中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稳定的函数。所谓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可把这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二为一而以下式表示:M1=L1(Y),其中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Y代表收入水平,L1代表Ml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如果整个经济中有着许多投机者,且每个投机者所拥有的财富对于所有投机者的财富总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成了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若以M2代表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R代表市场利率,L2代表M2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有:M2=L2(r)。结合前述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的函数关系,可将货币总需求函数表示为:M=Ml+M2=Ll(Y)+L2(r)。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
(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深入研究和扩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首先,他们发现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同样相当敏感,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质。这一重要发现即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他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
其次,他们觉察到凯恩斯货币投机需求理论的漏洞。凯恩斯认为,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持有货币还是债券,二者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实际情况却与凯恩斯的理论不相吻合,投资者对自己的预计往往是犹豫不定的,一般人都是既持有货币,同时又待有债券。
最后,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加以发展。他们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类动机:1)商业性动机。由商业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密切相关。
2)投机性动机。由投机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关系不大,而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3)公共权力动机。这是因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主要投向商业性流通,那么,受冲击的将是商品市场的价格;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主要投向金融性流通,金融市场则将受到冲击。因此,这类动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这些所创造的额外货币。
(4)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响: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P=f(Y,w;rm,rb,re,l/P×dP/dt;u)。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特点是该函数的稳定性,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分析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意义重大。这是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因此,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更多“试论述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其规律。


    答案:
    解析:
    (1)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流沿革。 (2) 西方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研究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影响。代表性理论为: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费:货币需求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剑: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中保存的现金余额来表示,不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

  • 第2题:

    论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秘书工作在实践与理论上发展的不同之处。
    1,强调秘书工作的政治性方面,有着差异。在中国的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均实施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专制统治,对秘书工作方面的政治控制极为严格;西方国家实行的三权制衡的资产阶级民主统治,政治斗争上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斗争。
    2,秘书工作的社会普遍性上的差异。在中国,秘书工作主要存在于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事业机构,少数大中企业和城市名流也配备秘书;在西方国家,经济发达,只要需要并有支付能力者都雇有秘书,秘书人员的从业范围比旧中国大得多。
    3,秘书工作的制约上的差异。在中国,数千年的秘书文化积淀下来了众多秘书工作的制度、规范和要求。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对秘书工作的影响极大,十分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只要对其领导者有利,操办模式上可以创新,方法上可以灵活,程序上可以变通,对办文、办会、办事上的制约不如中国严格。
    4,秘书行业发展上的差异。这一时期,中西方国家都实际存在着秘书行业,但从晚晴到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国尚未出现秘书行业协会和学会;在西方国家,秘书行业协会、学会已和工会、商会一样,相当普遍。
    5,秘书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在中国虽然古代就有培养官吏和官吏型秘书人员的太学等管办学校,后来又有了培养幕僚性秘书人员的私学,但大量的秘书人员大多是采用老秘书带新秘书的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方式,有局限性。在西方国家,不仅有国家开办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秘书专业,私立学校、秘书协会也开办了秘书教育,还开展了秘书职业资格等级考试。

  • 第3题: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货币需求三动机原理。()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试描述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正确答案:纵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其脉络可作如下描述:
    (1)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从事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费雪的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视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地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币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2)引入了对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的考察。宏观总量作为这一问题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3)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4)于是货币需求函数,就从f(Y)发展为厂(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任何精辟的货币需求理论均受其时代条件的局限,只能构成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客观经济生活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无止境。

  • 第5题:

    试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正确答案: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流动性偏好;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基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货币需求函数为:Md/P=f(i,Y);在特殊的流动性陷阱和古典区域阶段,通过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的做法会失效。

  • 第6题:

    论述管理四大职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正确答案:计划是所有管理活动的起点,根据环境研究设定计划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需要组织各种资源并形成组织结构,然后由管理者随时高速员工工作的目标在哪儿,并随时指导员工如何朝着计划的目标前进,即便如此依然可能会出现偏差,导致计划目标不能顺利实现,此时需要运用控制职能识别偏差,纠正偏差,以保证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 第7题: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派是()

    • A、数量论
    • B、供给论
    • C、价值论
    • D、规模论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试描述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正确答案: 纵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其脉络可作如下描述:
    (1)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从事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费雪的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视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地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币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2)引入了对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的考察。宏观总量作为这一问题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3)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4)于是货币需求函数,就从f(Y)发展为厂(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任何精辟的货币需求理论均受其时代条件的局限,只能构成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客观经济生活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无止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正确答案: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流动性偏好;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基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货币需求函数为:Md/P=f(i,Y);在特殊的流动性陷阱和古典区域阶段,通过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的做法会失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货币需求三动机原理。()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 第11题:

    单选题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派是()
    A

    数量论

    B

    供给论

    C

    价值论

    D

    规模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正确答案: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
    (1)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流沿革。
    (2)西方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研究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影响。代表性理论为: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沿着现金余额分析的思路,同样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开始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即为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可归结为L1(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和L2(投机动机),L1取决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L2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市场利率成反比。由于短期内人们投机动机需求不稳定,导致市场利率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影响产出量和经济增长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弥补了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量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量的理论局限,但由于过度强调需求管理而忽视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此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分析,其中影响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变量都是短期变量,进而得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结论。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①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②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和人们的调整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③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的发展。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扩展为七个动机,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具体化,并提出了公共权利动机,即政府实施扩张性需求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
    (5)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但由于其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变为长期分析,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短期收入变量的恒久收入变量,并认为恒久收入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同时用实证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其重要结论是,因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各因素是稳定的变量,所以,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既然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中央银行就能够客观准确地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他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供给与需求相一致,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控制通货膨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古典学派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本身无内在价值,其价值源于交换价值()


    答案:对
    解析:
    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2)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3)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増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达到通货膨胀的境地。(4)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有两种主要流派,其一是费雪方程式,其二是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

  • 第14题:

    科技进步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

    • A、地区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
    • B、科技自身发展内在逻辑推压作用;
    • C、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拉引作用;
    • D、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关于现金余额数量说,下列正确的是()。

    • A、它是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先驱
    • B、从货币对其持有者效用的角度,发展为一种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 C、从持币机会成本的角度,发展为货币需求决定理论
    • D、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发展为货币需求分类理论
    • E、从货币供求相互关系的角度,发展为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正确答案:A,B,C,D,E

  • 第16题:

    货币需求理论()

    • A、最初提出观点的是李嘉图
    • B、是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派系,其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传统(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
    • C、是一种用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价值、商品价格的学说
    • D、认为:货币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都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加,货币价值会降低,商品价格会提高

    正确答案:B,C,D

  • 第17题:

    回顾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脉络,扼要说明各阶段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正确答案: (1)纵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其脉络可作如下描述:
    ①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从事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费雪的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视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地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币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②引入了对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的考察。
    宏观总量作为这一问题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③扩大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
    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④货币需求函数,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任何精辟的货币需求理论均受其时代条件的局限,只能构成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客观经济生活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无止境。
    (2)欧文·费雪发展了一种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需求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对实际余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呈正比例,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费雪的这个理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速度即货币周转率是个常数。这就产生了货币数量论,其内容是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古典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试图回答个人要持有多少货币的问题。这种理论观点也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呈正比例的,但与费雪的分析不同的是,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古典学派的货币速度实际上可视为常数的观点与实际不相符。在大危机期间货币速度急剧降低后,对经济学界来讲,货币速度不是常数这一事实就更清楚了。
    凯恩斯提出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从而扩展了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这三种动机是:交易动机、谨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同收入呈正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则对利率及关于利率未来动向的预期极为敏感。所以,这种结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速度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常数。
    后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的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进行了发展,使其更合理。他们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谨慎成分以及投机成分都很重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使用了与凯恩斯和古典剑桥经济学家一样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将货币视做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对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他的货币速度可预测(尽管不是常数)的观点,转而导致了货币是总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的数量论结论。

  • 第18题:

    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


    正确答案: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拉图把理念看作真实的存在,但他并没有像巴门尼德那样把感性事物说成是非存在,而是批判性地综合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观点,最终形成了关于理念(存在)、原始物质(非存在)与可感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三者间关系的学说

  • 第19题:

    试评述利率决定理论发展的脉络,并分析各个理论的内核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正确答案: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的利息总额与贷出本金总额的比率。利率的决定理论大概有以下几种: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率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该理论指出,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
    2.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供求数量的对比,
    货币供给量由货币当局决定,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即货币需求)随之上升,利率也会随之走高;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减弱,会导致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下降,利率也会随之走低。
    4.新剑桥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因而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某一时期的储蓄流量S和货币供给的增量,与利率水平正相关;借贷资金的需求则取决于同一时期的投资流量I和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的变化,与利率水平负相关。
    5.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模型”,该理论认为IS-LM模型将市场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国民经济均衡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出现均衡。该模型在进行利率分析时,加入了国民收入这一重要因素,认为利率是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正确答案: (1)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的函数
    (2)认为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对投机性货币需求产生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

    正确答案: 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拉图把理念看作真实的存在,但他并没有像巴门尼德那样把感性事物说成是非存在,而是批判性地综合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观点,最终形成了关于理念(存在)、原始物质(非存在)与可感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三者间关系的学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评述利率决定理论发展的脉络,并分析各个理论的内核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正确答案: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的利息总额与贷出本金总额的比率。利率的决定理论大概有以下几种: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率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该理论指出,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
    2.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供求数量的对比,
    货币供给量由货币当局决定,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即货币需求)随之上升,利率也会随之走高;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减弱,会导致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下降,利率也会随之走低。
    4.新剑桥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因而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某一时期的储蓄流量S和货币供给的增量,与利率水平正相关;借贷资金的需求则取决于同一时期的投资流量I和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的变化,与利率水平负相关。
    5.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模型”,该理论认为IS-LM模型将市场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国民经济均衡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出现均衡。该模型在进行利率分析时,加入了国民收入这一重要因素,认为利率是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论述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正确答案: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L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传统的货币数量分为早期货币数量学说和近代货币数量学说。由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组成的近代数量理论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更为深远。
    现金交易数量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或P=MV/T。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水平(P)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M)的变动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T)的变动成反比。一般认为,费雪的货币数量说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把货币只当成一种交换媒介;混同了金属货币与纸币在决定物价中的不同作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现金余额数量说是由剑桥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创立的。他们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了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下的剑桥方程式:M=KPY。根据古典学派的假设,Y在短期内不变,如果K也不变,则P将与M作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不过,剑桥方程式本身又预示着对其结论的否定,因为各种资产的收益率和人们的预期等影响K的变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中它都不是常数,所以K不可能固定不变,P与M的变动幅度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样三类,其中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稳定的函数。所谓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可把这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二为一而以下式表示:M1=L1(Y),其中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Y代表收入水平,L1代表Ml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如果整个经济中有着许多投机者,且每个投机者所拥有的财富对于所有投机者的财富总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成了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若以M2代表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R代表市场利率,L2代表M2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有:M2=L2(r)。结合前述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的函数关系,可将货币总需求函数表示为:M=Ml+M2=Ll(Y)+L2(r)。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
    (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深入研究和扩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首先,他们发现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同样相当敏感,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质。这一重要发现即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他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
    其次,他们觉察到凯恩斯货币投机需求理论的漏洞。凯恩斯认为,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持有货币还是债券,二者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实际情况却与凯恩斯的理论不相吻合,投资者对自己的预计往往是犹豫不定的,一般人都是既持有货币,同时又待有债券。
    最后,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加以发展。他们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类动机:1)商业性动机。由商业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密切相关。
    2)投机性动机。由投机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关系不大,而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3)公共权力动机。这是因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主要投向商业性流通,那么,受冲击的将是商品市场的价格;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主要投向金融性流通,金融市场则将受到冲击。因此,这类动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这些所创造的额外货币。
    (4)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响: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P=f(Y,w;rm,rb,re,l/P×dP/dt;u)。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特点是该函数的稳定性,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分析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意义重大。这是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因此,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