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抗菌药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细菌的耐药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

    B、产生钝化酶可导致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是MRSA的主要耐药机制

    D、外排泵表达减弱可导致对抗菌药物耐药

    E、外膜蛋白减少或缺失可导致对某些抗菌药物耐药


    参考答案:D

  • 第2题:

    简述硝酸酯类药物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对抗方法。


    正确答案: 长期应用硝酸酯类时,使血管效应发生耐药的机制是与血管平滑肌膜的巯基受体减少而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O和CGMP的减少有关。对抗方法:
    1.给含有巯基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或甲巯甲氨酸,以降低硝酸酯类血管耐药性。
    2.与含巯基制剂如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联合应用,能减轻耐药性。
    3.这种耐药性在停药至少6小时以上后用药可重新发挥作用,故劳力型心绞痛者,日间服药4次,夜间停药;夜间自发型或变异型心绞痛者,夜间服药,白天停药。
    4.硝酸酯类的耐药性仅是部分的,增加剂量仍然有效。故对长期应用硝酸酯类症状突然加重者,不采取间歇给药,可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
    5.与钙拮抗剂合用可提高疗效。

  • 第3题:

    简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正确答案: (1)通过改变膜通透性或细胞内泵出药物量增加,使摄入细胞内药物量减少
    (2)获得灭活药物的能力
    (3)药物与作用位点受体部位的亲和力的改变
    (4)改变代谢途径或增加对抗药物的代谢产物量

  • 第4题:

    列出抗菌药物耐药的常见机制并举例。


    正确答案: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四环素增加药物消散,β内酰胺类增加膜外通透性。
    药物失活:β内酰胺类产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产修饰酶,氯霉素通过乙酰转移酶的灭活作用。
    靶位改变:β内酰胺类降低青霉素与蛋白的亲和力,喹诺酮类出现DNA酶出现改变,大环内酯类出现rRNA甲基化改变。
    靶向转移:糖肽类、甲氧苄啶。

  • 第5题:

    氨基糖苷类的抗菌作用,抗菌机制,耐药机制。


    正确答案:抗菌作用:1)需氧菌,G-杆菌,强杀菌;2)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结核杆菌;4)对肠球菌和厌氧菌不敏感。
    抗菌机制:1)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伸,终止阶段,造成细菌胞膜缺损。2)为杀菌药,对静止期细菌有较强作用。
    耐药机制:1)产生修饰氨基苷类的钝化酶,可出现交叉耐药性。2)膜通透性的改变,菌体内药物浓度下降。3)靶位的修饰,致使对药物的亲和力降低。

  • 第6题:

    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②影响胞浆膜通透性。③抑制蛋白质合成。④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 第7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正确答案:⑴抗菌机制: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自溶酶溶解菌体而产生抗菌作用。
    ⑵耐药机制:①产生水解酶
    ②与药物结合
    ③改变PBPs
    ④改变菌膜通透性
    ⑤增强药物外排
    ⑥缺乏自溶酶。

  • 第8题:

    下列有关细菌耐药的基本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生物药物作用的耐受性或对抗性
    • B、固有耐药性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不会改变
    • C、获得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菌药物杀灭
    • D、多重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 E、交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正确答案:A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举列说明。

    正确答案: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这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磷霉素和环丝氨酸等。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如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多肽类(多肽菌素B、多粘菌素E)和抗真菌的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抗生素。
    (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①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全过程,如链霉素等能阻止核蛋白体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及阻止氨酰基tRNA进入30s亚基A位,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杀菌。
    ②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肽连的延伸受阻,蛋白质合成受抑制,如红霉素等。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磺胺类和甲氧苄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导致核酸代谢障碍,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喹诺酮类药物抑制DNA回旋酶,阻碍DNA复制而杀菌,利福平抑制DNA依赖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而杀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与生化机制。

    正确答案: 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⑴钝化酶的产生
    ⑵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
    ⑶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⑷主动外排机制
    ⑸其他:细菌自身代谢状态的改变如休眠状态的细菌、营养缺陷的细菌都可出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列出抗菌药物耐药的常见机制并举例。

    正确答案: 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四环素增加药物消散,β内酰胺类增加膜外通透性。
    药物失活:β内酰胺类产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产修饰酶,氯霉素通过乙酰转移酶的灭活作用。
    靶位改变:β内酰胺类降低青霉素与蛋白的亲和力,喹诺酮类出现DNA酶出现改变,大环内酯类出现rRNA甲基化改变。
    靶向转移:糖肽类、甲氧苄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正确答案: ⑴抗菌机制: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自溶酶溶解菌体而产生抗菌作用。
    ⑵耐药机制:①产生水解酶
    ②与药物结合
    ③改变PBPs
    ④改变菌膜通透性
    ⑤增强药物外排
    ⑥缺乏自溶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细菌的耐药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
    B.产生钝化酶可导致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是MRSA的主要耐药机制
    D.外排泵表达减弱可导致对抗菌药物耐药
    E.外膜蛋白减少或缺失可导致对某些抗菌药物耐药

    答案:D
    解析:
    外排泵一般是表达增强,增加了抗菌药物的外排,菌体内浓度降低而导致耐药。

  • 第14题:

    下列有关细菌耐药的基本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生物药物作用的耐受性或对抗性
    • B、固有耐药性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
    • C、获得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菌药物杀灭
    • D、多重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 E、交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哪些?临床如何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正确答案: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如下:
    (1)通过改变膜通透性或细胞内泵出药物量增加,使摄入细胞内药物量减少
    (2)获得灭活药物的能力
    (3)药物与作用位点受体部位的亲和力的改变
    (4)改变代谢途径或增加对抗药物的代谢产物量。
    可通过以下措施避免耐药性产生:
    (1)严格掌握适应症,不滥用抗菌药物,凡属不用的尽量不用,单一药物有效的就不联合用药
    (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剂量要够,疗程应切当
    (3)尽量避免预防性和局部用药
    (4)病因不明者,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物
    (5)对耐药菌株感染,应改用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或采用联合用药
    (6)避免长期低浓度用药。

  • 第16题:

    细菌耐药性发生机制不包括()

    • A、产生灭活抗菌药的酶
    • B、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 C、细菌荚膜、芽孢生成
    • D、抗菌药物通透障碍
    • E、细菌代谢途径改变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简述氨基苷类抗生素在抗菌作用、机制、药动学、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等方面的共同特性。


    正确答案:(1)抗菌谱相似,对各种G-菌有高度抗菌活性。
    (2)抗菌机制主要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涉及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主要作用部位在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
    (3)该类药物水溶性大,脂溶性很小,在胃肠道难吸收,注射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大部分以原形由尿排出。
    (4)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和过敏反应。
    (5)易产生耐药性,各药之间有完全或单向交叉耐药性。

  • 第18题: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机制的方式有哪些?


    正确答案:(1)细菌产生灭活酶使药物失去活性;
    (2)改变膜的通透性;
    (3)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
    (4)主动外排作用;
    (5)改变代谢途径。

  • 第19题:

    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举列说明。


    正确答案: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这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磷霉素和环丝氨酸等。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如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多肽类(多肽菌素B、多粘菌素E)和抗真菌的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抗生素。
    (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①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全过程,如链霉素等能阻止核蛋白体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及阻止氨酰基tRNA进入30s亚基A位,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杀菌。
    ②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肽连的延伸受阻,蛋白质合成受抑制,如红霉素等。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磺胺类和甲氧苄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导致核酸代谢障碍,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喹诺酮类药物抑制DNA回旋酶,阻碍DNA复制而杀菌,利福平抑制DNA依赖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而杀菌。

  • 第20题:

    简述抗菌药物抗菌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①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②增加细菌细胞质膜的通透性
    ③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④抗叶酸代谢。
    ⑤抑制核酸代谢。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抗菌药物抑制和杀灭细菌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①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②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③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④抗叶酸代谢。
    ⑤抑制核酸代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抗菌药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正确答案: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4)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耐药机制:
    (1)产生灭火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4)影响主动外流系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正确答案: (1)通过改变膜通透性或细胞内泵出药物量增加,使摄入细胞内药物量减少
    (2)获得灭活药物的能力
    (3)药物与作用位点受体部位的亲和力的改变
    (4)改变代谢途径或增加对抗药物的代谢产物量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