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儒家最基本的经济态度是富民。”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儒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参考答案: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从个人角度谈论“求富”的问题,也就是谈论富家的问题。但他严格要求一切求富、求利的行为,必须合乎义,服从义,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即通过时人公认的不正当途径获取财富是可鄙的。而他所说的“义”,又是和“君子”即贵族的身分相联系的,他认为君子的职分只是“谋道”,即从事政治管理活动、治国、治民;君子的“富家”,也只能是按照礼制的规定从国家获得封邑俸禄富家。只为一己“谋食”或求利,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以糊口或富家的是“小人”即庶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他一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既然君子不应干谋食、求利的事,也就不需从事这方面的探讨、议论,这样一来,富家之道就被排除于他的学术活动范围之外。
    君子和士是中国传统社会掌握文化、学术的社会势力,如果他们都不应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谋食、求利,那么,富家之道就将很难在学术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孔子是影响传统思想最大的人,他对富家问题持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重视富家问题起了突出的作用。


  • 第2题:

    经济学人的使命可以概括为强国富民。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论述儒家的富民之学与法家的富国之学。


    正确答案:管仲之后,儒家着重从富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法家则突出地强调富国。
    孔子把“足食”、“足兵”和“民信之”(《论语·颜渊》)列为治国的三大纲领,处于核心地位的又是“民信之”。(其理由是,人总是要死的,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住脚。)“足食”实际上是富民的同义语。孔子游历卫国,看到卫国在一度亡国后己从残破的局面中恢复过来,户口显著增多,就从“富之”、“教之”提出了进一步治理卫国的主张。
    早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也谈到过狭义的富国。孔子的学生有若曾对鲁哀公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百姓的财富是国家财政的基础,百姓的贫富,最终决定着国库的状况。因此,儒家学派在财政方面主张薄税敛。他们认为,在民富未增的情况下,多征税以“足君”,增加国库收入,就是“聚敛”,就是暴政。(当今国家的财政收入超过GDP的增长,是不是孔子所说的聚敛?)
    在战国七雄并立之世,富国强兵之道被强调到了极端。在富国、强兵二者中,法家又把强兵看作是主导的方面,强调国家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于强兵的需要。但是,法家也懂得,战争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是不行的,要保证当时那种巨大、频繁的战争,经济实力不足更不行。因此,他们也把富国看作是强兵的基础和保证。
    把富国理解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是广义的富国。而法家主张富国是为了强兵,要求尽量把社会财力集中控制在国家的手中,因此,法家又不能不突出地强调狭义的富国。法家商君学派主张:富国的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民财富,同时还必须把增加的财富尽量集中于国库之中。要求老百姓除留足口粮、种籽外,一切剩余上缴,“家不积粟”。老百姓没有剩余,自然也就谈不上富民了。法家学派还把赏赐作为驱使百姓进行战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他们认为,若百姓富了,是不会为区区赏赐舍生忘死地进行战争,如果太贫也有可能铤而走险。他们既不愿民富又害怕民贫,两难之中提出了“治国之举,当令贫者富,富者贫”(《商君书·说民》)。即通过鼓励贫者努力进行农业生产,使他们能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还有剩余,这就是“令贫者富”。百姓有了剩余后,国家尽量加以征收上藏,这就是“令富者贫”。这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历史起点。法家的富国思想在当时即遭到孟子的激烈抨击。孟子主张治国要使老百姓家给人足,做到“黎民不饥不寒”和“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他为富民规定的温饱标准,理想标准则是“使民有菽粟如水火”。
    针对法家以武力实现“霸权”的作法,孟子主张行“仁政”吸引列国百姓归服,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他把推行法家富国政策的君主及其谋士诋为“暴君污吏”(《孟子·滕文公上》),反对以“充府库”为目标的富国。

  • 第4题:

    在仕与隐的态度上,儒家的态度是()仕、道隐,道家的态度是()仕、身隐,法家的态度是()仕、反隐。


    正确答案:道;反;禄

  • 第5题:

    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要求,是()。

    • A、富民强市
    • B、晋位争先
    • C、富民强市、晋位争先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富民思想最先为哪一学派正式倡导()。

    • A、法家
    • B、道家
    • C、儒家
    • D、墨家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大力推进政治安边,提高边境综合管控能力,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其中对于经济方便的表述是()。

    • A、富民定边
    • B、富民强边
    • C、富民兴边
    • D、富民安边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判断题
    儒家最基本的经济态度是富民。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斯密所主张的经济学目标是()。
    A

    民穷富国

    B

    富民穷国

    C

    自由贸易

    D

    富国富民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儒家的处事方式是逃避的态度,而道家的处事方式则是积极面对的态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儒家的富民之学与法家的富国之学。

    正确答案: 管仲之后,儒家着重从富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法家则突出地强调富国。
    孔子把“足食”、“足兵”和“民信之”(《论语·颜渊》)列为治国的三大纲领,处于核心地位的又是“民信之”。(其理由是,人总是要死的,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住脚。)“足食”实际上是富民的同义语。孔子游历卫国,看到卫国在一度亡国后己从残破的局面中恢复过来,户口显著增多,就从“富之”、“教之”提出了进一步治理卫国的主张。
    早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也谈到过狭义的富国。孔子的学生有若曾对鲁哀公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百姓的财富是国家财政的基础,百姓的贫富,最终决定着国库的状况。因此,儒家学派在财政方面主张薄税敛。他们认为,在民富未增的情况下,多征税以“足君”,增加国库收入,就是“聚敛”,就是暴政。(当今国家的财政收入超过GDP的增长,是不是孔子所说的聚敛?)
    在战国七雄并立之世,富国强兵之道被强调到了极端。在富国、强兵二者中,法家又把强兵看作是主导的方面,强调国家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于强兵的需要。但是,法家也懂得,战争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是不行的,要保证当时那种巨大、频繁的战争,经济实力不足更不行。因此,他们也把富国看作是强兵的基础和保证。
    把富国理解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是广义的富国。而法家主张富国是为了强兵,要求尽量把社会财力集中控制在国家的手中,因此,法家又不能不突出地强调狭义的富国。法家商君学派主张:富国的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民财富,同时还必须把增加的财富尽量集中于国库之中。要求老百姓除留足口粮、种籽外,一切剩余上缴,“家不积粟”。老百姓没有剩余,自然也就谈不上富民了。法家学派还把赏赐作为驱使百姓进行战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他们认为,若百姓富了,是不会为区区赏赐舍生忘死地进行战争,如果太贫也有可能铤而走险。他们既不愿民富又害怕民贫,两难之中提出了“治国之举,当令贫者富,富者贫”(《商君书·说民》)。即通过鼓励贫者努力进行农业生产,使他们能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还有剩余,这就是“令贫者富”。百姓有了剩余后,国家尽量加以征收上藏,这就是“令富者贫”。这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历史起点。法家的富国思想在当时即遭到孟子的激烈抨击。孟子主张治国要使老百姓家给人足,做到“黎民不饥不寒”和“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他为富民规定的温饱标准,理想标准则是“使民有菽粟如水火”。
    针对法家以武力实现“霸权”的作法,孟子主张行“仁政”吸引列国百姓归服,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他把推行法家富国政策的君主及其谋士诋为“暴君污吏”(《孟子·滕文公上》),反对以“充府库”为目标的富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儒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从个人角度谈论“求富”的问题,也就是谈论富家的问题。但他严格要求一切求富、求利的行为,必须合乎义,服从义,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即通过时人公认的不正当途径获取财富是可鄙的。而他所说的“义”,又是和“君子”即贵族的身分相联系的,他认为君子的职分只是“谋道”,即从事政治管理活动、治国、治民;君子的“富家”,也只能是按照礼制的规定从国家获得封邑俸禄富家。只为一己“谋食”或求利,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以糊口或富家的是“小人”即庶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他一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既然君子不应干谋食、求利的事,也就不需从事这方面的探讨、议论,这样一来,富家之道就被排除于他的学术活动范围之外。
    君子和士是中国传统社会掌握文化、学术的社会势力,如果他们都不应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谋食、求利,那么,富家之道就将很难在学术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孔子是影响传统思想最大的人,他对富家问题持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重视富家问题起了突出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儒家对周礼的态度是完全继承。

    A

    B



  • 第14题:

    儒家对周礼的态度是完全继承。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儒家的处事方式是逃避的态度,而道家的处事方式则是积极面对的态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斯密所主张的经济学目标是()。

    • A、民穷富国
    • B、富民穷国
    • C、自由贸易
    • D、富国富民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主张富国强兵,主张国富民贫,独重农业。

    •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墨家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态度转变最基本的是态度的()和态度的()。

    • A、强度转变
    • B、方向转变
    • C、大小转变
    • D、行为转变

    正确答案:A,B

  • 第19题:

    儒家认为对待死亡要取一个“中道”的态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多选题
    态度转变最基本的是态度的()和态度的()。
    A

    强度转变

    B

    方向转变

    C

    大小转变

    D

    行为转变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主张富国强兵,主张国富民贫,独重农业。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儒家对周礼的态度是完全继承。()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在仕与隐的态度上,儒家的态度是()仕、道隐,道家的态度是()仕、身隐,法家的态度是()仕、反隐。

    正确答案: 道,反,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