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提出“致良知”的伦理思想的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著名学说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 B、陈亮
    • C、陆九渊
    • D、王夫子

    正确答案:A

  • 第2题:

    “致良知”是理学家()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 A、朱熹
    • B、程颢
    • C、王守仁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C

  • 第3题: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D

  • 第4题:

    王阳明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良知”,它的内涵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正确答案: 1、致良知的基本意义就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良知扩充到底,把良知推广到人伦日用中去。致良知的至极义就是从良知本体向良知发用流行的展开。致良知的另一层涵义就是其实行义:依良知而行。
    2、关于成圣、培养理想人格的问题,王守仁认为圣学只是一个功夫,即“致良知”。他的特点在把“心之良知”的展开过程看成是历史过程和个体成长过程的统一,由此侧重于从教育论、感化论上培养内心世界观和人的德性,启发人们“成圣”的自觉和自愿。
    3、王守仁认为,要在“致良知”上下功夫,就必须把心中“一理”的展开理解为过程,即看作是人类认识的历史过程和个体知识的发展过程。王守仁强调圣学只是一个工夫,即“致良知”。他讲“知行合一”、“动静合一”、“居敬”与“穷理”只是一事,“格”、“致”、“诚”、“正”、“修”也只是一事,不过他又认为,这个一事展开为一个过程。这种思想被王守仁贯彻于他的教育方法之中。

  • 第6题:

    下面关于行政良知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行政良知与个人良知、社会良知在现实中是一致的
    • B、行政良知是建立在个人良知和社会良知的基础上的
    • C、从实质上看,行政良知是以个人良知和社会良知为内容的
    • D、行政良知是个人良知和社会良知的派生物

    正确答案:A

  • 第7题:

    主张“致良知”的是()。

    • A、朱熹
    • B、张载
    • C、周敦颐
    • D、王阳明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填空题
    “心学”认为“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正确答案: 王守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在“致良知”的方法上,王守仁提出“()”说,强调道德认识对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 知行合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著名学说的思想家是()。
    A

    王守仁

    B

    陈亮

    C

    陆九渊

    D

    王夫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致良知”是(  )提出的教育思想。
    A

    王守仁

    B

    朱熹

    C

    胡瑷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D
    解析:
    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说。他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这个“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却可能被蒙蔽。所以,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去掉后天的与外物接触所产生的各种“昏蔽”,“良知”的“天理”便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 第12题:

    多选题
    以下关于“致良知”词义正确的是(  )
    A

    王守仁以为《大学》的“致知”不是扩充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

    B

    人生中良知充扩至极的过程是有限的

    C

    良知无本体,但有作用

    D

    “致”字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实行

    E

    因为“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所以王守仁认为“致良知”“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 E,B
    解析:
    王守仁以致良知来解释大学的“致知”。《大学》的“致知”不是扩充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致良知”就是使良知致其极,“充拓”至其极,即是扩充良知本体至其全体呈露、充塞流行,“无有亏缺障蔽”。良知有本体,有作用。孩提之爱敬是良知本体的自然表现,但并非良知本体的全体。只有将这些发见的良知进一步充扩至极,良知本体才能全体呈露。人生中良知充扩至极的过程是无限的,圣人永远是一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存在。另外,王守仁认为良知知是知非,瞒他不得,是人的道德准则,致良知就是“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即依照良知去行。按照良知指导而行才能称为致良知,强调将良知之所知贯彻落实到日常的道德践履中。“致”字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实行。正因为“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所以王守仁认为“致良知”“知行合一”。这就体现了王守仁学说的前后一贯性。

  • 第13题:

    “良知”“ 良能”和 “良心”是由孔子提出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王守仁认识论的中心命题是“致良知”。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明代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致良知”是其心学主旨,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即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致良知”的途径是()。

    •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行优于知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致良知


    正确答案: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 第17题:

    在我国历史上,重视儿童教育,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教育家是()。

    • A、荀子
    • B、董仲舒
    • C、王守仁
    • D、孟子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 A、程颢
    • B、程颐
    • C、朱熹
    • D、王守仁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单选题
    “致良知”是理学家()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A

    朱熹

    B

    程颢

    C

    王守仁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在我国历史上,重视儿童教育,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教育家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王守仁

    D

    孟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王阳明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良知”,它的内涵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理学家()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A

    朱熹

    B

    程颢

    C

    王阳明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