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试点与推广;
第二阶段:改革的深化;
第三阶段:新模式基本形成。
更多“简述中国养老保险的改革历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养老保险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正确答案: 第一,保障水平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第二,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
    第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第四,政事分开,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分开;
    第五,政策统一;
    第六,管理服务社会化;
    第七,管理法制化;
    第八,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从业人员。

  • 第2题:

    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正确答案: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
    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
    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第3题:

    简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
    (一)初创阶段(1949~1965年)
    (二)成长阶段(1966~1980年)
    (三)全面发展阶段(1981至今)

  • 第4题:

    简述中国化走向近代的历程?


    正确答案: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从林则徐、魏源所处之40年代开始,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才发生了变化。60年代,清政府搞了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其目的是用先进技术巩固封建制度,用近代科学思想弥补儒学之不足,形成了第一次译价西学高潮。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70年代,改良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主张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改良派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其领袖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其宣传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界有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革命、戏剧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新式学堂与留学生为主体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对西方政治学说发生了浓烈的兴趣,这位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3.观念层面得文化变革: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制度革命的胜利,两次复辟说明制度层面变革是不够的,基于此认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变革进入了观念层面的近代化阶段。根本之点:重人的价值,树立独立的人格。
    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
    从而产生了新的价值观:人性、科学、民主为判定他者的标准。

  • 第5题:

    简述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历程。


    正确答案: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翻译介绍日本教育学阶段。
    第二,1920~1949年,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阶段。
    第三,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前,教育学的介绍和学习全面转向前苏联阶段。
    第四,1977~现在,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和努力阶段。

  • 第6题:

    简述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历程。


    正确答案: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住房建设统一按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安排,国家通过单位将建好的住房以抵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社会福利待遇,个人不承担住房建设投资责任,甚至住房维修也由国家负责。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住房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1978年9月,邓小平提出:“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解决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钱动员起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提出:“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批转《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提出,从改革公房低租金入手,将现行公房的实物福利分配制度逐步变为货币工资分配制度。1988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确定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目标。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养老保险的改革历程。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试点与推广;
    第二阶段:改革的深化;
    第三阶段:新模式基本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正确答案: (1)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历的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1991年6月。
    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2)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历的第二个时期是1991年6月至1995年3月。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资金由“三方负担”的原则和基金筹集实行“部分积累”模式。1993年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199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统账结合”的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3)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1995年3月至今。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200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试点方案》。
    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正确答案: 1.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
    2.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有种特色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3.1994年国务院又颁发了《纲要》的实施意见。
    这些文件均为我国整个教育工作的纲领,对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正确答案: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
    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
    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现有模式及问题。

    正确答案: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始建和初步发展阶段(1951~1966年);②停止与破坏阶段(1966~1976年);③重建与改革阶段(1976年后)。
    我国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严重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覆盖面狭窄;②社会化程度低;③缺乏层次,国家负担沉重;④缺乏统一管理。因此需要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
    ①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1年,我国养老保险逐步进入社会统筹阶段;
    ②第二阶段:1991年到1995年,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③第三阶段:1995年以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分散走向统一。
    纵观我国的养老金体系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模式。个人账户体现了效率,基本养老金账户则体现的是公平。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有模式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这种创新模式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以下优点:
    ①有利于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关系,扭转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个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的现状。
    ②有利于社会统筹与个人储蓄积累两种机制的优势互补,兼顾公平与效率。
    ③有利于平稳渡过未来社会老龄化高峰。
    ④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稳定。
    ⑤有利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的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融合。
    (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制的实际执行过程当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①“空账”问题。②基金的管理问题。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面临很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个社会的合作,逐步建立起真正适合我国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德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思路。

    正确答案: 一是实行更为优惠的鼓励生育政策,从根本上改善认可年龄结构。
    二是大量引进年轻移民,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缓解社会老龄化压力。
    三是更高发展阶段上呼唤传统,重构社会关系保险,发挥家庭和亲友在养老保险中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历程。


    正确答案: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下的初步转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中共中央及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整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同时农村改革也是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在农村改革热火朝天推进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形式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下转型的全面展开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强调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明确了改革的市场取向,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不仅明确了改革市场取向,而且提出了一个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这几年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远未建
    立,新旧体制摩擦加剧,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激化,改革出现波折,但这只是前进中的波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下新体制的初步建立
    治理整顿期间,不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且改革的取向也陷入迷茫。1992年,中国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改革的深度和难度加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上而下主要实行单项突破,必须由政府加强全面规划,自上而下总体推进,充分注意各方面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在继续坚持循序渐进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
    经过1992年后的进一步改革,到2000年,一个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初具规模,市场已发挥了对资源的基础作用。然而,改革远未完成,许多领域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21世纪初,在已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迈开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 第14题:

    简述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正确答案: 1.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
    2.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有种特色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3.1994年国务院又颁发了《纲要》的实施意见。
    这些文件均为我国整个教育工作的纲领,对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 第15题:

    简述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正确答案:(1)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历的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1991年6月。
    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2)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历的第二个时期是1991年6月至1995年3月。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资金由“三方负担”的原则和基金筹集实行“部分积累”模式。1993年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199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统账结合”的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3)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1995年3月至今。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200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试点方案》。
    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 第16题:

    简述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


    正确答案: 自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银行体系也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其改革历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3年由大一统银行体系转变为专业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打破银行体系政企不分和信用活动过分集中的旧格局,把大一统的银行体系转变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职能,恢复和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家专业银行。
    第二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3年将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赋予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实施间接调控;分离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现有国家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其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第三阶段是2003年底开始的国家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变。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2004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迅速。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2004年9月21日和2005年10月28日成立。

  • 第17题:

    简述新中国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建立法律监督机关即人民检察院以外,在行政系统内还设置了专门的行政监察机关,建立了行政监察制度。大体来说,建国后的行政监察制度经历了:(1)新中国监察制度的确立阶段;(2)监察体系与制度的调整和废弛阶段;(3)监察制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

    正确答案: 自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银行体系也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其改革历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3年由大一统银行体系转变为专业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打破银行体系政企不分和信用活动过分集中的旧格局,把大一统的银行体系转变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职能,恢复和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家专业银行。
    第二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3年将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赋予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实施间接调控;分离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现有国家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其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第三阶段是2003年底开始的国家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变。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2004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迅速。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2004年9月21日和2005年10月28日成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养老保险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正确答案: 第一,保障水平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第二,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
    第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第四,政事分开,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分开;
    第五,政策统一;
    第六,管理服务社会化;
    第七,管理法制化;
    第八,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从业人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正确答案: (1)开创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10月):1951年11月我国开始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1952年6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2)探索阶段(1952年11月~1957年5月):1954年5月开始实施《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
    (3)起伏阶段(1957年6月~1966年5月):1963年国家体委提出“业余、自愿、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方针;
    (4)停滞阶段(1966年06月~1976年09月):整个体育事业陷入瘫痪状态;
    (5)恢复阶段(1976年10月~1984年09月):1984年底全国体委在全国开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
    (6)改革与发展阶段(1984年10月~1995年2月):核心问题是进一步推进体育社会化,实现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
    (7)系统建设阶段(1995年3月~):199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GCP历程。

    正确答案: 1998年卫生部定稿批准,
    1999年SDA颁布执行,
    2003年9月1日SFDA修订后再颁布执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雏形期(夏-春秋):
    A.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以穴居、半穴居为主,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以干阑式建筑为主
    B.商代出现较具规模的城池和宫殿建筑
    C.周代开始用瓦盖屋顶,以版筑法为主,已具一定法则
    2、发展期(战国-南北朝):
    A.秦汉统一,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总体风格豪放朴拙;木结构趋向完善;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和陵墓为主
    B.魏晋民族文化融合,佛道普及,寺观大盛。
    3、成熟期(隋-宋):
    A.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建筑风格雄浑壮丽,舒展大度
    B.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寺,陵墓,园林为主
    C.宋代官方颁布《营造法式》,内容与秩序有了官方规范
    4、总结期(元-清):
    A.规模小于前朝,但序列更丰富、分布更广、数量更多
    B.官方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精细富缛
    C.民间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大大充实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
    D.1840年后,中国现代新建筑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历程。

    正确答案: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下的初步转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中共中央及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整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同时农村改革也是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在农村改革热火朝天推进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形式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下转型的全面展开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强调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明确了改革的市场取向,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不仅明确了改革市场取向,而且提出了一个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这几年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远未建
    立,新旧体制摩擦加剧,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激化,改革出现波折,但这只是前进中的波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下新体制的初步建立
    治理整顿期间,不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且改革的取向也陷入迷茫。1992年,中国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改革的深度和难度加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上而下主要实行单项突破,必须由政府加强全面规划,自上而下总体推进,充分注意各方面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在继续坚持循序渐进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
    经过1992年后的进一步改革,到2000年,一个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初具规模,市场已发挥了对资源的基础作用。然而,改革远未完成,许多领域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21世纪初,在已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迈开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解析: 暂无解析